散文丨秋分散记

时序轮转,当空气中的最后一丝燠热被一阵清朗的风彻底涤荡,当午后的阳光不再灼人,而是变得醇和温润,像陈年的蜜糖般流淌下来,我便知道,秋分近了。

于是,我拣了一个晴日,回到城郊的乡间,决心与这个“平分秋色”的日子,做一场安静的约会。

一、 晨光里的天平

拂晓时分,我便起身。推开窗,一股清冽如泉水的空气瞬间涌入肺腑,带着昨夜露水润泽过的泥土芬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成熟的草木甜香。天地间仿佛刚被仔细地擦拭过,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晰、透亮。

走在田埂上,鞋尖很快便被草叶上的露珠打湿,凉意顺着布帛渗进来,却不觉得冷,反倒有一种清醒的惬意。稻子已经黄了大半,沉甸甸的穗子谦卑地低垂着头,在微风中形成一片金色的、细碎的波浪。它们不像夏日那般青翠逼人,也不似深秋那般萧瑟,而是一种饱满的、安稳的黄色,是大地沉淀下来的坚实色彩。

古人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平”。晨光熹微,不似夏日那般急躁猛烈,也不像冬日那般慵懒无力。它均匀地洒在每一株稻穗上,每一片叶尖的露珠里,都折射出一个微缩的、光华璀璨的世界。这份光,是公允的,不偏不倚,恰如秋分这个节气本身,是天地间一场盛大而精准的平衡术。站在田埂中央,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这天平上的一粒微尘,内心的焦躁与烦忧,也被这公允的晨光抚平了。

二、 午后的闲趣

日头升高,阳光愈发醇厚。我信步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那里已有几位乡邻在闲坐。他们并不热烈地交谈,只是眯着眼,享受着这恰到好处的温暖。一位老伯正在慢条斯理地整理着农具,擦拭得锃亮,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做准备。他的动作从容不迫,与这节气的节奏浑然一体。

“秋分到,蛋儿俏。”不知是谁家的小孩,笑嘻嘻地拿着一个鸡蛋,试图将它竖立在光滑的石板上。一次,两次……失败了便咯咯地笑,并不气馁。这古老的游戏,在这秋分的午后,显得格外天真而有生趣。它无关科学,更像是一种对“平衡”的朴素致敬与嬉戏。

我的兴趣,则被墙角边几株扁豆吸引了过去。藤蔓依着篱笆肆意攀爬,开满了淡紫色的小花,像一群翩跹的蝶。而更惹人爱的,是那些已然成形的豆荚,一弯弯,一簇簇,饱满而光亮,在绿叶间若隐若现。我一时兴起,便动手采摘起来。指尖触碰到豆荚那微凉的、细腻的表面,轻轻一掐,“啪”的一声脆响,便应声而落。这收获的喜悦,是如此具体而微末,不似秋收大典的隆重,却更添一份家常的、手到擒来的满足感。

不远处,几家屋顶已升起袅袅炊烟,那烟也是直的,悠悠地升上湛蓝的天空,不急不躁。我想起陆游的诗句:“社酒家家醉,春芜处处耕。”虽写的是春社,但秋分前后,许多地方也有“秋社”的习俗,酬谢土地,庆祝丰收。这份安闲与自足,是田园赠予秋分最深厚的礼物。

三、 向晚的虫鸣

傍晚,是秋分最富诗意的时刻。夕阳将西边的天空渲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与大地金色的稻浪交相辉映。白日的喧嚣彻底沉寂下去,另一种声音却清晰地浮现出来——是虫鸣。

先是蟋蟀,在墙根下,“瞿瞿”地试音,一声两声,带着些许试探。接着,更多的伙伴加入了这场合唱,声音变得密集而富有韵律,像是无数把看不见的小提琴,在暮色里奏响了一曲清凉而执着的乐章。这虫鸣,不像夏夜那般焦躁密集,吵得人心慌;它清亮、悠长,带着一丝金属的质感,一声声,清晰地敲打在人的心坎上,仿佛在提醒你:夜凉了,秋深了。

我坐在院中的竹椅上,泡一壶清茶,看月亮悄无声息地爬上天幕。秋分的月,虽不及中秋那般圆满无瑕,却另有一番清俊的美。它的光华如水,清澈而冷静,静静地泻在庭院里,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辉。昼夜在此刻真正达到了平衡,白日的暖意尚未散尽,夜晚的凉意已然袭来,二者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令人神思清明的体感。

四、心安即是归处

夜色渐浓,我掩上房门,将清冷的月光与缠绵的虫鸣一并关在窗外。屋内,一盏孤灯散发着温暖的光晕。回想这一日的辰光,从晨露到夕阳,从劳作到闲坐,秋分的田园,向我展露了它最平和、最富趣味的容颜。

它没有春天的躁动与希望,没有夏天的繁盛与张力,也没有冬日的肃杀与蛰伏。它就像一个行至人生中途的智者,褪去了青涩,还未及暮年,从容地审视着过往与未来,不悲不喜,气定神闲。这里的“闲趣”,并非懒散,而是一种与天地节奏合拍后的安然,是一种对自然馈赠的感知与珍视。

在这一年中最公平的日子里,我寻得的,不仅是一份田园的闲趣,更是一种内心的平衡。万物皆有所得,万物皆有所安。正如这秋分的大地,收获了成熟,安享着宁静。

我吹熄了灯,在满室弥漫的秋夜气息里,安然睡去。梦里,依旧是一片月华如水,稻香阵阵。

平和中的深意,闲趣里的哲思——散文《秋分散记》赏析

《秋分散记》是一篇优美的节气抒情散文,它不仅仅是对秋分时节田园风物的简单描绘,更是一次深入中国文化内核的精神漫步。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从容的节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地将一个抽象的节气转化为一幅可感、可触、可思的立体画卷,展现了“田园闲趣”的至高境界——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安宁。

一、 结构精巧:时序流转中的诗意乐章

散文的结构清晰而富有韵律,宛如一首四重奏。文章严格遵循晨、午、晚、夜的自然时间线展开,每一部分都对应着秋分不同的气质,层层递进,意境渐深。

· 晨光里的天平:开篇以清冽的空气、晶莹的露珠和金色的稻浪,定下了“平衡”与“公允”的基调。作者将自然景象(昼夜均分、寒暑平)升华为一种哲学感悟(“内心的焦躁与烦忧,也被这公允的晨光抚平了”),为全文奠定了哲理思辨的底色。

· 午后的闲趣:笔锋转向人间烟火,通过“竖鸡蛋”的童趣、采摘扁豆的满足感以及炊烟、闲谈的乡邻,展现了秋分“安闲与自足”的世俗一面。动静结合,将节气的“静”与生活的“动”完美融合。

· 向晚的虫鸣:傍晚时分,意境转向清幽与深邃。虫鸣与月华的描写,充满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声音(虫鸣)与光影(月色)的对比,渲染出一种“清俊的美”,将秋的凉意与诗意徐徐道来。

· 心安即是归处:结尾收束于室内孤灯,由外向内,从对自然的观察回归到对内心的观照。点明主题——“心安即是归处”,完成了从物境到心境、从外在闲趣到内在平衡的升华。

这种以时间为轴的结构,不仅符合节气散文的特点,更使阅读过程如同亲身经历了一整个秋分日,获得了完整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二、 意象丰美: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作者善于选取典型意象,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 核心意象“天平”:“天平”是全文的文眼。它既是秋分“阴阳相半,昼夜均等”的科学写照,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象征。作者将自己喻为“天平上的一粒微尘”,巧妙地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节律,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从。

· 田园意象群:稻浪、露珠、扁豆、炊烟、虫鸣、月色,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个宁静、丰饶、充满生趣的田园世界。它们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承载着情感与文化的符号。例如,“沉甸甸的穗子谦卑地低垂着头”,既是写实,也暗含了中国文化中谦逊、感恩的美德。

· 文化意象的化用:文中巧妙化用古诗文,如陆游的“社酒家家醉”,以及“秋分到,蛋儿俏”的民间谚语,这些元素如同刺绣中的金线,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文化质感,使其不流于浅薄的风物记,而具备了与千年文脉对话的深度。

三、 语言醇美:诗化的节奏与质感

散文的语言极富魅力,堪称“醇美”。

· 用词精准而典雅:如“清冽如泉水”、“醇和温润”、“细碎的波浪”、“清俊的美”等词语,既准确描绘了事物的特征,又饱含文学色彩,读来口齿生香。

· 比喻新颖贴切:将阳光比作“陈年的蜜糖”,将虫鸣比作“无数把看不见的小提琴”,这些比喻将听觉、视觉、味觉打通,形成了通感之美,生动而富有想象力。

· 节奏舒缓从容:全文的语句长短结合,节奏舒缓,与秋分节气的平和、安闲的内在精神高度一致。没有急促的语调,没有激烈的情感,只有娓娓道来的平静与淡然,这种语言节奏本身就在营造一种“闲趣”的氛围。

四、 意境深远:从田园闲趣到生命哲思

本文最可贵之处,在于其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达到了物我合一、情理交融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追寻的“田园闲趣”,并非士大夫式的隐逸,而是一种现代人在喧嚣生活中对平衡之道的渴望与实践。

文章将秋分解读为“人生中途的智者”,这其实是作者自我心境的投射。通过对秋分田园一日的身心浸染,作者最终收获了“内心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匆忙与安闲的调和,也是现代灵魂对传统智慧的重新发现。因此,这篇散文不仅是一次审美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疗愈与回归。

总结而言,《秋分散记》是一篇结构严谨、意象丰美、语言醇厚、意境深远的优秀散文。它成功地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转化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与生命哲思的文学空间,让读者在平和的文字中,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品味到田园的闲趣,并最终寻得一丝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美文   秋分   散记   散文   田园   节气   意象   晨光   天平   安闲   节奏   公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