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自己不一定是真实的自己


我明明勤奋又自律,为什么有人说我是三分钟热度?我明明待人友好又热情,为什么有人说我高冷不好亲近?我明明安静内向,十级社恐,为什么有人说我是社交达人……

每当自我评价与外界反馈出现明显的差异,你是否也曾困惑,为什么你眼中的自己与周围人眼中的你之间仿佛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约哈里窗口”,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约哈里窗口理论把人的内心世界划

分为了四个区域:开放区域,指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部分,一般为开放性的信息;隐秘区域,指自己知道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部分,比如隐私;盲目区域,指自己不知道,但别人却看得清楚的部分;未知区域,指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部分,可能是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信息或潜能,只有遇见新的情况时才会生成或显露出来。

约哈里窗口理论告诉我们,人对自我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总是通过不断搜集外界反馈或想象别人眼中的自己,来让自我认识从盲目区域向开放区域转变,以实现完整自我的构建。所以你眼中的自己,并不一定是全部真实的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了一个“镜中我”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知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形成的,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就像自己在镜中的那一面。

  我们或许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一个是“社会自我”,也就是“镜子”中的自我。有些人,别人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可能就成了那样的人。他们所谓“真实的自我”,实际上是被别人的评价左右之后,重新塑造出来的自我。 

渐渐地,阿奎不再认为自己是因为不适应而产生了沉默,开始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性子。接着,他开始以“内向”的性格特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公司也变得越发沉默起来。 

我们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但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总会有一些不同,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不同,接受这种不同,但是无须对这种不同照单全收。

  当我们收到外界的一些反馈,并在现实的碰撞与反思中进行自我评价时,不要盲目地将外界的声音作为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在不断的探索、甄别中,整合“现实自我”与“社会自我”,让自我认知逐渐完整、清晰而客观。

  有一个画师做了一个社会实验,通过听别人口述去画人像,他与进行口述的人隔着一层纱,只能听见人的声音,而见不到他们的样子。

  第一批参与者准备好后,画师询问他们自己的长相特征,并进行绘画。只听参与者说“我的鼻子很小,一点也不立体”“我的额头非常宽,很不好看”,参与者们纷纷吐槽自己的各种不完美。

  第二批参与者来了,他们与第一批参与者互相不认识,只匆匆见了一会儿。画师让他们开始描述第一批参与者的长相特征,他们说:“她的鼻子又小又可爱”“她的眼睛大大的,很漂亮”。绘画过程中,画师很疑惑:“怎么感觉画的是完全不同的人呢?”

  结束之后,被画者看到了关于自己的两幅画,却发现竟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幅画。有参与者忍不住说:“原来我一直都低估了自己,自己没有那么差,明明也很漂亮。”

  我们可以自信,但是过度关注优点就会变得傲慢;我们可以谦逊,但是过度关注缺点就会变得自卑。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到真实的自我?

  很多行为倾向是下意识的,比如,有人对冲突比较敏感,非常害怕和别人意见不一致,遇到强势的人就容易妥协。如果了解到自己是个害怕冲突的人,那么在和别人谈判前,就要设立底线,防止自己不自觉地妥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美文   眼中   真实   自我   参与者   区域   画师   理论   认知   社会   外界   盲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