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7年3月,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全球华人首度站上世界级科学巅峰。
鲜为人知的是,两位大师从1956年10月发表论文到获奖,仅仅过去了13个月,这样的速度也是天之眷顾,神来之笔。
要知道,诺贝尔奖征途之上比比皆是“一铺养三代”的故事,从提出科学构想到实验论证,再到观念迭代,耗尽几代人心血捧回诺奖已是万幸。正如刚刚公布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三位科学家接力长跑50余年:理查德·罗布森1974年的奇思妙想,经第二、第三代科学家奥马尔·M·亚吉和北川的传承与攻坚,终于让有机金属MOFs新材料载誉归来。
万众期待之下,诺奖成果的应用接力棒,已悄然交到了无锡滨湖区手中。
上周调研期间,我亲眼见证新鲜出炉的诺奖技术,已在这片土地的实验室里孕育出新产品、孵化出新企业。
太湖之光,冉冉升起,滨湖正以“快进模式”演绎未来,让“未来已来”的时间感加速落地。别人连滚带爬奔未来,这里却从从容容赢未来。无锡滨湖,究竟是怎样一片藏着无限可能区域?
一、滨湖区提前布局,让诺奖技术落地开花
MOFs(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堪称人类科学演化的“奇迹”。一克重量的材料展开内部分子,表面积相当于六个网球场,其超强承载能力让水分子、气体等都能被高效捕获。
走进位于滨湖区的无锡结晶多孔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一款创新饮水机令人眼前一亮:它能从空气中直接捕获水分子,经提纯后源源不断产出纯净水,口感清甜如太湖水。
这背后,正是MOFs新材料的“无中生水”绝技,也让外界看到了钟睒睒的潜在竞争者:真正的大自然搬运工上场了。

假如把技术场景搬到沙漠或者太空等干旱地区,人类的生命之源将可以最大限度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毕竟在宇宙的大部分空间,我们只是缺水,但并不缺少漂浮的水分子。更值得关注的是,制水只是MOFs材料的应用场景之一。在储氢、捕碳、提锂等关键领域,这项诺奖技术正实现突破性进展。验证中心内,多家孵化企业的产业化进程如火如荼:无锡新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百吨级MOF生产线即将投产,智孔清源、智鑫锂业等企业也在加速推进技术落地。
作为国内首个专注于MOF/COF材料的概念验证平台,这里依托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持(2025年诺奖得主奥马尔·M·亚吉为该院名誉教授),以“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助力项目实现“从0到1”的突破,让前沿科技快速对接市场需求。在滨湖,这样的惊喜无处不在。当下热门的“铌酸锂”新材料,其制成芯片可完美替代传统半导体制材,国内这一新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刚刚完成。而MOF/COF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与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已经在各自展厅内“公开”技术实用化的成果,新材料的加速应用将推动相关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鲲瞳”气象雷达到国内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滨湖诞生的一个个“国之重器”,背后都藏着一段扬眉吐气的创新故事。
这份将前沿科技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正是滨湖科创标签最坚实的底气。但是,这并非全部。
二、滨湖区是打造科创应用生态圈的高手
无锡的智脉在滨湖。这片区域集聚了全市近90%的科创资源,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与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等高校在此扎根,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其中,江南大学国家科技园的表现尤为亮眼——作为专注于大健康产业培育的专业化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它正以“超前孵化-深度孵化-产业加速”模式,刷新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说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其一,在科技园展厅,高清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学校当月斩获的专利数量——以月份为单位披露专利成果,彰显了充沛的研发能力;
其二,在学生创业名单中,本科生占比超一半,他们在食品、美妆、生物医药等领域屡创佳绩,形成了独特的“江大创业热潮”。当理工科博士创业占据社会主流视野,江大学子用实实在在的勇气告诉我们,创业可以是所有人的梦想,与博士学历未必是强关联。自创建以来,江大科技园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200余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2家,规模以上企业26家,协助29家初创企业获得社会融资18.84亿元,既聚焦高端创新,又鼓励大众创业,完美诠释了滨湖“重视转化实用、直面市场需求”的科创导向。
这种导向的引力在滨湖同样随处可感。当别人在为搜集医疗数据发愁时,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打造的AI治疗大模型已经在国内医院率先启用,可以精准分析病症,锁定病因。由归国人才创办的蕾明视康,打造了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中高端人工晶状体系列产品,打破进口垄断,让中国品牌走向世界。长广溪智造创新性地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汽车智能交互,汽车智能部件产品已量产搭载到红旗、华人运通等高端电动车上,并与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小鹏等车企形成产品合作。在滨湖,重视转化、直面应用的科创方向并不完全依靠市场自发形成,政府的无形之手也在赋能。
江大科技园展厅陈列了一张作为“江苏首例”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无锡市场监督管理局将这张许可证颁发给无锡威尔森淀粉工业有限公司,允许其生产地址与研发地址“一址两用”——这意味着原本只能开展研发的实验工厂,可直接从事食品生产。此举打破了研发与生产的壁垒,帮助企业优化流程、快速获取市场反馈、保护研发秘密,让创新成果更快走向消费者。从高校的技术输出到企业的市场实践,再到政府的政策赋能,滨湖形成了“围绕应用打实战”的完整生态,让科技成果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三、滨湖区是无锡城市脉动的连接点
科创是阅读滨湖的首章,却不是读懂这座城市的全部。科创实力与生活美学在滨湖完成了闭环,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滨湖是禅意与山水的连接点。紧邻佛教文化圣地灵山大佛的拈花湾禅意小镇,将空灵禅境与江南水乡之美融为一体。年初,马斯克的母亲寻美而来,禅意烟花让她看得如痴如醉,在社交平台点赞连连,让滨湖的禅意美学走向国际。在这里,科技大佬可寻一处静谧禅修,在顿悟中收获创意灵感,正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在禅修中汲取创新力量。
滨湖是城市与太湖的连接点。“滨湖”之名,注定了这片区域与太湖的血脉联系——当太湖碧波深入无锡腹地,化作温婉蠡湖,山清如黛、水秀如镜的绝佳风景,让滨湖成为无锡的“封面”。滨湖在发展科创产业的同时,始终坚守生态底线,让太湖之美与科创之力共生共荣,这正是许多工业化区域求而不得的境界。
滨湖更是创业高地与理想生活的连接点。在渤公岛的“乐读慢岛”,1800平方米的湖岛空间将阅读、音乐、艺术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书店里摆满音乐书籍,黑胶试听区流淌着经典旋律,专业排练厅等候着艺术家打卡,这是一片城市牛马洗刷班味,自由呼吸的“芳草地”;
透过临湖落地窗,江南山水与你共杯咖啡氤氲之气。在滨湖,创业与生活可以随心切换。

从科创入手,以山水为镜,一步步走近滨湖,我发现滨湖的人文宝藏是这座城市腾飞起势的密码。百多年前,处于农耕时代末期的江南大地尚未明晰未来走向,无锡滨湖走出了近代中国著名的荣氏家族。
作为爱国实业家的代表,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秉持将商业发展与国家需求、民众福祉紧密相连的初心,抓住面粉、纺织等民生需求,打造出近代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
荣氏家族的商脉余绪至今犹在。他们创建的江南大学有当时全国唯一的面粉制造专业,今天的江南大学还是以国内一流的食品专业见长荣氏家族精神遗产更是融入滨湖的科创血脉。从诺奖技术的快速落地到民生产品的创新迭代,从高校成果的市场转化到创业生态的培育,历史文脉滋养的创新之树不断拔高。滨湖也是无锡人文蕴藏与创新发展的连接点。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