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有一个消息,那就是9月26日摩尔线程要上市审议。如果大家知道摩尔线程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实力?就知道这个事情有多重要。
募资80亿元,创下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IPO之最。
从辅导到上会仅用10个月,比行业平均快了整整一年。
2025年上半年营收7.02亿元,超过了此前三年总收入之和
这些数字,已经足够让大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摩尔线程不是第一家做国产GPU的公司,但可能是第一个讲出完整设计到量产的GPU“故事”
特别是在英伟达席卷全球AI芯片的今天,任何沾上“GPU”“AI算力”“国产替代”的公司,基本上是不缺关注度。
但摩尔线程不一样。它不靠PPT讲生态,也不靠补贴撑报表。
他的发展中,有技术、有财务反转、有行业红利,还有国产芯片发展的产业机会。
先说定义:摩尔线程是一家做全功能GPU芯片及算力解决方案的中国硬科技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创始人张建中,前英伟达中国区总经理。
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缺一不可:
“张建中”
“解决方案”
“全功能GPU”(第二点会重点提到)
首先,摩尔线程的创始人张建中,曾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干了15年。
2020年辞职创业,架构师张钰勃(曾在英伟达工作)也跟着创业,又从AMD、微软、英特尔挖来一批平均从业15年以上的“老兵”。
还有张建中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不仅是技术人,更是生态布道者。
他在英伟达期间,曾参与CUDA中国生态早期建设,知道怎么让开发者“上车”。
摩尔线程今天的Musify工具链、MUSAC生态、开发者社区运营,都有当年的影子。
他清楚一点:在中国做GPU,技术是门槛,生态才是护城河。
所以他不只卖芯片,还卖集群、卖工具、卖服务。
摩尔线程的客户,不是简单买一块卡,而是签一整套“国产算力替代方案”。
这既是它的生存智慧
摩尔线程的技术标签很明确:全功能GPU。
这个词听起来很美,既能打游戏,又能训大模型,还能做科学计算。
但现实往往是,能做的多,做得好的少。
英伟达花了二十年才把CUDA生态焊死在AI训练的底座上。
AMD用了十年才让ROCm勉强可用。
而摩尔线程,成立五年,就想一步到位?
但它确实做对了一件事:没有选择“偏科”。
多数国产GPU公司,要么只做图形渲染(如景嘉微),要么只做AI推理(如壁仞早期产品),结果是应用场景狭窄,客户买单意愿低。
摩尔线程反其道而行之,自研MUSA架构,集成AI计算、图形渲染、视频编解码、科学计算四大引擎。
摩尔MTT S80显卡支持DirectX 12,能跑《黑神话:悟空》,帧率稳定在45FPS以上(1080P中画质)。这在国产显卡里,是能进Steam玩家讨论区的产品。
摩尔“夸娥”千卡集群,已落地某省级智算中心,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虽然性能约为H100集群的40%(详见公司官网技术白皮书),但价格只有1/3,且适配国产框架。
摩尔2024年底推出“平湖”统一架构,支持FP8到FP64全精度计算,万卡互联方案已在测试中,这是目前国产GPU中,目前披露支持FP8训练的国产架构较少
更关键的是,它在国产化闭环上走得很快:
1、与中芯国际合作开发FinFET PDK,完成关键模块流片;
2、国内厂商完成Chiplet+2.5D封装量产,摆脱台积电依赖;
3、自研Musify工具链,能把CUDA代码自动迁移成MUSAC,兼容PyTorch/TensorFlow——开发者迁移成本降低70%。
直接看数据,截至2025年6月,累计申请专利超1000项,授权514项,国内GPU企业中排名比较前。
技术储备厚度,确实够看。
但有一点也必须说一下,就是全功能≠全能。
摩尔图形性能仍落后GTX 1660 Ti一代,AI训练效率受限于互联带宽和软件栈成熟度。
它的优势不在“单点极致”,而在“系统整合”,这是一个更适合国内市场的策略。
我们先看看摩尔一组数据:
2022年:营收4600万元,毛利率-70.08%,净亏18.4亿元;
2024年:营收4.38亿元,毛利率转正;
2025年上半年:营收7.02亿元,毛利率69.14%(能否维持存在不确定性),净亏收窄至2.71亿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208.44%,2025年上半年收入超过前三年总和。(能否维持存在不确定性)
这增长曲线,有多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另外,摩尔线程的收入结构给出了答案:AI智算集群是绝对主力。
2025年上半年,AI相关收入6.65亿元,占比95%,同比增长229%。
目前订单的情况:
消费级MTT S80在京东好评率96.3%,月销稳定在3000张左右(具体数据不完全),虽无法与RTX 3060比量,但已形成小而稳定的C端基本盘;
专业级S3000进入运营商集采名录,用于云桌面和虚拟化场景,年合同额超2亿元;
另外就是智能SoC项目启动,瞄准AI PC和智能座舱,预计2026年量产——这是未来五年的新增量。
还有就是,它的亏损收窄,也不全靠收入增长。
2022年研发费用率高达320%(典型初创烧钱模式),到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85%,规模效应开始显现。
公司预测2027年实现盈利(公司方面预测,具体以招股书披露为准)。
摩尔线程的IPO,或许注定不会平静。
它身上有太多标签:国产替代、硬科技、AI算力、明星团队、AI背书。
我们该用什么眼光看它?肯定不是当作“中国英伟达”,那是神化;
而是一家在正确时间、用正确策略、踩准政策节奏的创业公司。
如果它成功上市,或许会对国产AI芯片有一个比较正面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