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印稀土储量差距断崖:俄1000万吨,印仅690万吨,中国有多少

文 | 普朗鸣

编辑 | 普朗鸣

2025年6月,印度多家企业扎堆向中国递出近30份稀土进口许可申请,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甚至在议会直言必须和中方沟通稳供应。

这一幕让人费解:印度明明握着690万吨稀土储量,俄罗斯也有1000万吨,为什么中国一收紧出口,两国产业就慌了神?

若只看储量排名,全球稀土格局似乎很均衡:巴西2100万吨、印度690万吨、俄罗斯1000万吨、澳大利亚570万吨。

但把产量数据叠加上去,差距瞬间拉大,2024年全球稀土总产量39万吨,中国独吞27万吨,占比69%。

俄罗斯产量仅占全球1%,全年出口不过几千吨,印度更惨,连具体产量数据都难寻,只能靠进口填补需求。

这组对比戳破了稀土产业的核心逻辑,储量只是纸面财富,能挖出来、加工好、用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才算真的掌握话语权。

俄罗斯的1000万吨储量多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托姆托尔矿床,这个矿床富含钕和镝,正是电动车电机、风电涡轮机需要的核心磁材原料,理论上能撑起俄罗斯稀土产业的半壁江山。

可从2020年计划投产到2025年,项目拖了整整五年,直到Rosneft石油巨头接盘才终于动工,因为西方制裁卡住了资金链,连开采需要的高端设备都进不来。

印度的690万吨储量也有问题,这些资源主要藏在安德拉邦和奥里萨邦的沿海砂矿里,独居石矿床的稀土氧化物含量高达58%,印度国家海洋矿产学院还特意确认过,沿岸7000公里海滩都有开发潜力。

可实际开采中,沿海生态保护法规卡得严,砂矿里伴生的钍元素需要特殊设备分离,印度既缺技术也缺资金,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资源躺在海边,自家电动车和电子产业还得依赖中国供应。

印度媒体总爱提全球第五稀土储量,却很少提自家产业的短板,印度的技术被卡脖子,全球已发现的17种稀土元素里,印度只能处理4种。

而且产品纯度达不到高端需求,比如电动车电机需要的钕铁硼磁体,印度本土企业根本造不出合格产品,只能从中国进口。

2024-25财年,印度光是进口稀土磁铁就花了2亿美元,总量5.3748万吨,这些磁铁大多用在本土电动车工厂和电子设备生产线上。

而且更棘手的是产业链断层,印度稀土有限公司是行业主力军,却只能生产粗矿,想加工成可用的稀土氧化物,还得外运到其他国家处理。

有媒体曾披露过一个尴尬的细节,印度从日本进口的部分稀土磁铁,溯源后发现原料竟是印度本土砂矿,绕了一圈不仅成本翻倍,还得看别人脸色。

为了破局,印度也试过找国际合作,2025年6月宣布暂停对日稀土出口自保资源,又计划和日韩合产磁体,IREL还主动对接海外企业寻求技术支持。

可这些动作见效甚微,日韩本身也依赖中国稀土加工技术,合作只能解决部分低端需求。

暂停对日出口更像姿态性操作,毕竟印度自己都没能力把矿加工成成品,暂停出口反而断了自家粗矿的销路。

直到2025年下半年,中国批了部分进口许可,货船从港口出发,印度工厂才终于喘了口气。

而俄罗斯的稀土困境,比印度更复杂,托姆托尔矿床被业内称为稀土王牌,光是已探明的钕、镝储量,就够生产几十万吨高端磁材。

普京曾公开表示俄罗斯稀土储备超乌克兰好几倍,2023年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更是给出2870万吨稀土金属储备的数字,可这些优势,全被地缘冲突和制裁抵消了。

俄罗斯原计划2020年投产的托姆托尔项目,受制裁影响资金链断裂,只能搁置,期间俄罗斯试过找多方合作,2025年2月甚至让主权财富基金对接美国公司,想绕开制裁推进项目,结果特朗普团队怕被指责通俄,迟迟不敢拍板。

直到2025年,Rosneft接盘后注入资金,项目才终于动工,但进度依然缓慢,因为开采需要的大型选矿设备、分离技术依赖进口,制裁导致设备采购成本翻倍,工期只能一延再延。

但俄罗斯的目标很明确,希望到2030年能把稀土产量翻七倍,从年产几千吨提升到5万吨,同时把进口依赖度从75%降到45%。

可现实是2024年俄罗斯稀土产量仅占全球1%,连自家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更别说出口。

顿巴斯矿区因战乱陷入混乱,勘探队进不去,设备也运不进,原本能补充的稀土资源彻底成了沉睡资产。

为了突围,俄罗斯还计划建磁材工业园,瞄准钕铁硼永磁体生产,可没有先进的分离技术,工业园也只能停留在规划阶段。

但是我们中国稀土的优势,从来不是只靠储量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布局稀土产业,从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勘探,到四川凉山、江西赣州重稀土矿的开发,一步步建起“勘探-开采-分离-应用”的全产业链。

我国加工环节的技术壁垒,才是中国的核心底气,徐光宪院士团队研发的溶剂萃取法,让中国在稀土分离领域实现突破。

不仅能把17种稀土元素精准分离,还能将分离成本降低70%,废水回收率提升到95%以上。

现在全球99%的重稀土分离工作都在中国完成,哪怕其他国家挖得出原矿,也得运到中国加工成可用的氧化物或金属。

2024年,中国稀土产业市值已超千亿,比亚迪电池里的钕铁硼磁体、华为芯片需要的镓元素,全是本土稀土产业链支撑的结果,根本不用依赖外部供应。

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钐、钆、铽、镝等七种稀土元素及磁铁加强许可审查,这一动作直接让全球供应链震动。

美国企业叫苦连天,欧洲部分风电工厂因缺磁材停产,印度更是急着递进口申请。

这不是“垄断”,而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体现,中国早就跳出“卖原矿”的低端模式,把稀土嵌入新能源、5G、军工等高端产业,出口管制只是为了护航本土产业安全。

回头看中俄印的稀土差距,根本不是谁的矿多,而是谁早一步想明白稀土该怎么用。

俄罗斯有好矿却被制裁捆住手脚,印度守着砂矿却缺技术缺资金,而中国从50年代就开始啃分离技术、建产业链,才把4400万吨储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话语权。

现在全球都在抢稀土,美国想从乌克兰、俄罗斯找替代资源,却因战乱和制裁落地难。

欧洲扶持澳大利亚Lynas扩产,可规模只有中国的1/10,印度还在靠进口续命,本土计划推进缓慢。

未来十年,稀土依然是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没有它,电动车电机转不起来,风电叶片造不出来,5G基站也难落地。

而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产量和技术,更在于早一步形成了绿色开采到高端应用再到循环利用的闭环,这才是其他国家短期内难追上的核心。

但中国一直都愿意和各国携手维护稀土产业链的稳定,毕竟我们一直都懂得,人类的美好未来不可能只寄托于一个国家。

信息来源

产量占全球近 70%!中国是怎么打好稀土这张“牌”的?--科普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断崖   稀土   储量   中国   差距   印度   俄罗斯   产业   产业链   全球   砂矿   产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