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但民族性里有些一言难尽的东西,想必各位在生活中见识过,同胞们那种我占便宜你站岗,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的鸡贼“聪明”。想起鲁迅的《药》里,烈士夏瑜被他拯救的对象打耳光,等他的人血馒头,夏瑜发出孤寂的“可怜可怜”的叹息。但我们的民族恰恰始终不乏张自忠、杨靖宇这种不讲条件,黑锅我背,我替你们去死的民族脊梁,这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夏瑜坟上无名氏敬献的花圈,是这个民族的良心。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当我们拨开岁月的尘埃,张自忠将军的身影便从灰烬中缓缓站起,带着硝烟与荣光,带着误解与昭雪,带着一个民族最悲壮的记忆。那余温灼热如初,足以熔铸整个民族的脊梁。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山东临清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张树桂为清末举人,官至江苏赣榆知县,清廉勤政,颇有政声。幼承庭训,张自忠深受儒家忠孝节义之熏陶,少时即胸怀报国之志,家国情怀深植于心。
1911年,年方弱冠的张自忠考入天津法政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时值辛亥风云骤起,身处学堂的他,初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深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革命纲领所感召,遂于同年岁末秘密加入同盟会,投身时代洪流。
1916年,经友人引荐,张自忠投效冯玉祥麾下,加入西北军。他治军严整,身先士卒,以坚毅果敢之风范渐得冯玉祥器重,累迁至少将旅长。中原大战期间,他运筹帷幄,屡挫徐源泉、张治中等蒋系名将,展现出较强军事才能(这也是抗战军兴后,张一再表示要报效国家,以赎内战之愆的缘由和心结)。
1930年张学良通电拥蒋,西北军势颓,张自忠随宋哲元率余部归附东北军,后所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其任第38师师长,驻防察哈尔。
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之后,列强以租借、”驻屯”等名义,在中国驻军,此诚弱国无外交,主权不完整之显例。
尤其是日本,其“大陆政策”,先满洲(东北),后华北,蚕食鲸吞中国后再制霸亚洲,称霸世界,是既定国策。狼子野心,对中华为祸尤烈。
“九·一八”之后,和日本早晚要摊牌,只争早晚,已经是全民族的共识。但打仗这事儿,民粹靠激情,喊打喊杀,口舌痛快,话事人却念念不忘计算国力(见下图:抗战爆发前,中日两国战力相关主要工业品对比。)
七七事变伊始,蒋介石对日仍存幻想,在庐山谈话中说:“我们想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屈求全,对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和平未到根本绝望的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
因此当时的表现多为“应战而不求战”,也是农业国对线工业国的苦涩和无奈。
中国抗战之难,不唯在于器物不如人,还在于信心。
以张学良为例,张作霖被害后,张学良甫掌东北军政大权,想从苏俄手里收回中东路主权,既以立威,也以移怨。本来设想拿出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对抗苏军偏师,加上地利人和,拿下苏军应该不难。结果甫一接手,就被苏军打得溃不成军,签订城下之盟。以至张学良此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农业国和工业国根本没法打。”由恐俄连带恐日。说出“科学时代,勇敢没有用了”之类的话。张学良晚年就“九·一八”为何不抵抗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我是以不抵抗为抵抗。那个力量对比,抵抗不也一样完吗?”实际上,就是吓破胆了。
1932年,日本为转移国际视线对日本吞并东北的注意,故意在上海挑起12.8事变。此役由于国民政府自忖当下国内军阀割据内乱不已、军令政令不统一、财政拮据,备战工作尚未完成,全面开战迟一日于我有利一分,于日方不利一分。所以决定有限抵抗,竭力避免全面冲突。因此名义上由地方军驻沪粤军十九路军抵抗(以示不愿扩大),但实际上,国民政府仍然派出了最精锐的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在幕后参战。打了月余中方渐感不支,签订了包含屈辱条款的停战协定,即上海市区中方不得驻扎正规军,只准驻扎“保安队”(原文是:中国军队,在本协定所涉及区域内之常态恢复,未经决定办法以前,留驻昆山、苏州一线)。
此后,国民政府更进一步坚定了推迟对日全面冲突,隐忍备战的决心。实际上就是12.8抗战拿最精锐的家底和日军不撕破脸地试探比划后,发觉国力差距确实过大,必须隐忍待机的现实。
但1932年的12.8抗战,中方虽然武器装备劣势,但仍然逼迫日方三易主帅,四次增兵,打出了让日方不容小觑的战力。
可是到了1937年,第二次淞沪会战(8.13)爆发时,由于日本利用6年时间,消化了东北的资源和产能。虽然中国一直在持续备战,但是中日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拉的更大了。1937年,中国拿出最精锐的部队和日军对抗,接手就有不支之感,战损比远远大于1932年(12.8)。可见东北丢失的恶果。
有个容易忽视的细节,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日军就在12.8抗日烈士纪念碑下残害我被俘抗日军民,以示羞辱和泄愤(见下图)。
因此,杨靖宇、张自忠等志士的坚决抗战,就难能可贵。因为他们明白,中日之战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外族入侵,而是牵涉到亡国灭种,决不能投降的决定性战争。
譬如,抗战时期敌我装备差距之大,生存条件之恶劣,牺牲最大最烈的,就是东北抗联时期的东北战场。杨靖宇被叛徒出卖,牺牲前叛徒赵廷喜以老乡的口吻诱降杨靖宇,杨靖宇冷静回答“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读来令人动容。
在国军方面,张自忠也是对日毫不妥协的标杆人物。
1933年初春,长城抗战爆发之际,张自忠率38师将士驰援冀北前线。在喜峰口至罗文峪的百里防线上,面对日军精锐部队的猛烈攻势,29军将士以大刀与血肉之躯构筑起钢铁防线。
是役,硝烟蔽日,杀声震天,虽伤亡枕藉而寸土未失。此役尤以张自忠将军坐镇的遵化城防区最为关键,其部承担了29军四分之三的防御阵地,将士们昼则浴血奋战,夜则奇袭敌营,终使日军折戟沉沙,为喜峰口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当时有日本报纸喟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至此,29军遂以“大刀队”之名彪炳抗战史册。
1936年8月,张自忠调任天津市市长兼29军38师师长。督津期间,津门经济气象为之一新。观其工商之业,结束了自1925年间至1935年间的十年萧条之苦,张自忠主政履新一载,新设商号激增二成,歇业者减半;对美贸易,出口增加27%,进口反降48%,遂使贸易顺差大增。当是时,日本人经济侵略日亟,武装犯境之势已成,津沽作为折冲要地,能于经济一道有此建树,实属难得。
张自忠主政天津期间,不仅重振经济,于文教事业亦多所用心。既设教育局以专其事,又对南开中学青眼有加。该校素为津门私立中学翘楚,海内闻名。将军闻其经费支绌,立拨市库专款岁助万金,如此兴学之举,诚为历任市长所不及。
张自忠在任虽仅期年,而遗爱津沽,口碑载道。世人始识其“实干政治家”之真面目。《天津商报》每日画刊尝赞曰:“莅任后内修政治,外睦邦交,中外人士莫不敬仰勳名,赞扬宏猷,常联樽俎,藉敦友谊。”此言诚不虚也。
彼时,日本人已占据东三省,复垂涎华北。其驻北平特务头目尝露骨宣称:“华北诚帝国最佳之新殖民地”。不过那时豺狼尚披羊皮,假“经济提携”之名,行巧取豪夺之实。或合办电业公司,或创设航空公司,虽以华人为董事长,实则权操倭寇之手。此所谓“借巢生卵”之计。
1935年日本推动“华北五省自治”,下设“冀察政务委员会”,是日本人为推行“华北特殊化”而强行设立的傀儡机构。委员长宋哲元周旋于危局之间。1937年日方邀宋哲元访日,宋假病推脱,遂遣张自忠将军代行。将军深知此行凶险,临行前慨然长叹:“但求为抗战争取时间,个人荣辱得失,何足挂齿!”
1937年4月23日,张自忠率团出访日本。初抵东瀛,恰逢名古屋展览会开幕盛典。将军以中国官员身份应邀前往剪彩,却见展览会正对面赫然矗立着伪满洲国办事处,楼顶高悬伪满旗帜。将军当即怒形于色,认为此乃对中国莫大的侮辱,遂断然拒绝剪彩,并向日方提出严正抗议。直至日方匆忙撤下伪满旗帜,将军方才移步剪彩台,完成这一仪式。
在日访问期间,日方更提出“中日联合经营华北铁路,联合开采矿山”等无理要求,实则意在逼迫将军在中日经济提携条约上签字画押。面对此等丧权辱国之举,将军拍案而起,断然拒绝,并毅然决定提前结束访问,启程归国。途中又见我留日学子困顿,遂解囊相助,谆谆嘱以“学成报国”。
然则浊世难明赤子心。归国后,日本媒体大肆报道此次访问,称张自忠在访日期间表现得非常友好。一时国内舆论大哗,报章攻讦,友朋责难,将军惟默然承受。世人只见其“满面春风访东瀛”,焉知“将军夜夜拭吴钩”?!
1937年7月,英驻津领事设宴庆贺英王加冕,邀各国使节与会。日驻屯军司令骄横跋扈,欲以首席贵宾自居。张自忠将军闻之,凛然抗议曰:“此乃中华之地,岂容喧宾夺主?若执意如此,中方断不与席!”英领事无奈,遂改以张将军为尊。然将军仅遣一科长代往,以示轻蔑,既挫日寇气焰,复彰我华夏之威。正是这般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让张自忠在生死抉择时也展现出同样的决绝。
张自忠身为集团军总司令,本可坐镇后方指挥,却毅然亲临前线,最终壮烈殉国。其赴死之志,非仅源于军人血勇,更因内心深怀洗耻之志——以鲜血涤荡“汉奸”污名,以生命捍卫军人尊严。这种近乎悲壮的自我救赎,使其战死沙场既成必然,亦成宿命。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洞若观火,屡次急电29军军长宋哲元,力促其移驻保定。在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中,保定乃军事要冲,远较平津更宜驻守。及至7月26日,蒋介石言辞愈发峻切,严令宋哲元“即刻赴保定督师,断不可在北平稽留片刻”。
7月28日正午,南苑战事急转直下,29军损兵折将:副军长佟麟阁壮烈殉国,132师师长赵登禹不幸阵亡。噩耗传至北平城内,宋哲元当即召集副军长秦德纯、37师师长冯治安、38师师长张自忠及前参谋长张维藩,于“进德社”内召开生死攸关的紧急军议。
是夜军议,宋哲元为保存实力决定亲率29军主力突围出城,独留张自忠坐镇北平善后。
临危受命之际,宋哲元将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冀察绥靖主任、北平市市长三职尽付张自忠代理。千斤重担,就此压在这位西北军将领肩头。张自忠为了29军士兵的安危,为了国家尊严, 不惜忍辱负重,留在了北平充当樽俎折冲之交,与日军周旋。
7月31日,驻守北苑的独立39旅猝不及防遭日军缴械。翌日拂晓,张自忠闻讯即召独立27旅旅长石振纲及所部两团长紧急密议,严令其星夜突围。是夜该旅将士破围而出,辗转昌平、阳坊,终抵延庆。同日,张自忠亲率手枪队欲出德胜门,却遭日军重兵截击,弹雨纷飞中被迫折返城内,困守孤城。
8月8日日军铁蹄踏入北平,司令官香月清司当即悬赏缉拿张自忠。在故交旧部掩护下,张自忠历经九死一生方抵南京,自缚请罪,静候发落。
至10月8日,军政部以“放弃责任,迭失守地”之名将张自忠撤职查办。其时举国同仇敌忾,不明就里的民众口诛笔伐,报章更以“张逆自忠”“自诩为忠”“华北头号汉奸”相称。其兄长闻此噩耗,悲愤交加,竟以白绫了断残生。
曾几何时,长城抗战的烽火铸就了29军的赫赫威名,津门主政的岁月彰显了张自忠的治世之才。民众仰望这位抗日名将,将民族复兴的厚望寄托于其一身。然七七事变的惊雷骤响,平津沦陷的残酷现实,却将这份殷切期盼击得粉碎。霎时间英雄蒙尘,谤议四起。
在南京蛰伏之际,幸得李宗仁、程潜、宋哲元等旧日袍泽深知其为人,联名力保。
更重要的是,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对张自忠的难处心知肚明,和汪精卫那种铁杆汉奸,韩复榘那种不顾民族大义保存实力的小算盘严格区别对待。所以,在张自忠殉国后,蒋介石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苟利国家不以当世之是非乱其虑,此古大臣谋国之用,心固非寻常之人所及知亦非寻常之人所能任也。”
“荩臣前主察政,后担任长津市长皆以身当樽俎折冲之 交,忍痛含垢与敌周旋。诽谤君疑无所摇夺而未当一语自明,唯中正独知其苦, 衷舆枉曲乃特加爱护,矜全而忧为全国人士所不谅也,迨抗战既起义当超群所 向无前,然后知其忠义之性。”说明在这件事上蒋校长是明白人。
所以,1927年岁末之际,军政部令张自忠以戴罪之身,代领由38师扩编而成的59军,归第五战区节制。自此,张自忠每战必亲临火线,誓以血肉洗刷冤屈,屡建奇功。
“淝水雪耻”。1938年2月,张自忠率59军疾驰淮河左岸,于蚌埠一带迎击日军第13师团。将士用命,血战竟日,终将敌寇击退,一举收复小蚌埠,初振军威。
“临沂扬名”。同年3月,台儿庄会战正酣,张自忠奉命驰援临沂。59军与庞炳勋部40军合兵一处,与号称“铁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坂本支队鏖战七昼夜,终使强敌溃退。蒋介石特电嘉奖,誉此战为“抗战以来克敌制胜之始”。战后,张自忠擢升第27军团军团长,国民政府亦明令撤销其处分,沉冤终得昭雪。
“徐州断后”。3月下旬至5月,张自忠率部转战徐州会战,于临沂、郯城、邳县一带屡挫敌锋。及至5月中旬大军撤退,张自忠亲率所部断后,于24日突破日军重围,全师而还,抵达安徽亳县。
“潢川血战”。1938年9月,日军第十师团来犯豫南,蒋介石命令张自忠率59军死守潢川3天。9月7日起,中日两军在潢川城下展开惨烈拉锯战。日军久攻不下,竟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59军将士在毒烟弹雨中坚守十一昼夜后,方奉命撤至光山继续阻击,圆满完成了掩护友军撤退的任务。
“重掌旧部”。10月13日,张自忠擢升第33集团军总司令,统辖59军与77军。77军乃由原29军37师扩编而成,冯治安出任副总司令,两位西北军宿将再度并肩作战。10月下旬,59军突破日军封锁,转进至京山、钟祥一线布防。11月18日,张自忠更受命出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统帅大军镇守荆襄。
冀东之役后张自忠部的英勇作战敢打敢拼之精神,再一次得到了舆论的肯定“打破日军迷梦者为张自忠,冯治安两军,该两军辖师有六,特种部队尚不在内,全体官兵都是燕赵健儿,实力自不可侮,盖亦抗战 中之劲旅也。”
张自忠将军之英勇奋战精神,非惟国人钦仰,即日寇亦为之折服。其战报有云:“欧战虽有司令官率众乞降之例,然襄西华军绝无成建制投降者。自张自忠以下,将校士卒皆殊死搏杀,至最后一卒犹力战而殁......此等气概,实与欧陆战场迥异。”日本人更誉之为“灭私奉公”之精神。
“襄河鏖兵”。1940年4月末,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指挥兵团集结襄河西岸,向日军发起雷霆攻势。此一战,这位以“死战”闻名的将军,终以碧血丹心,成其不朽之节。
临行前,他留下两封诀别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又给部下第33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写下一封亲笔信:
“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这两封绝笔遗信,字字泣血,句句椎心,张自忠以死报国的赤胆忠魂,尽付笔墨之间。
张自忠牺牲过程:
1939 年 9 月欧战爆发,纳粹德国采用“闪电战”横扫西欧大陆,这使得“日本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他们以为英国的屈服近在眉睫,产生了大战的趋势很快就决定了的错觉,急切想乘德国的胜利捞上一把”,企图在中国战场也采取类似于德国“闪电战”的方式发动一次会战,对重庆国民政府施加压力。1939年 11 月,冈村宁次提出的《迅速解决日华事变意见书》认为“如果不把重庆中央直系军队打垮,中国问题就不能考虑和平解决。因此,只有积极进行作战才能掌握解决事变的决定权”,为此他提出了向南进攻长沙、衡阳;向西占领宜昌以及向北打通京汉铁路等 3 个作战方案。
1940 年 2 月,第 11 军制定了第三次襄阳会战的指导方针,“拟在雨季到来之前,在汉水两岸地区将敌第五战区的主力击败,通过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削弱蒋军,并为推动对华政治、谋略的进展作出贡献”,计划在五月上旬将会战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汉水东岸击溃第五战区主力部队;第二阶段渡河攻击汉水西岸,伺机占领襄阳、宜昌。随后,此计划几经修改,至 4 月 7 日形成最终的《作战计划大纲》。
1940 年 3 月中下旬,日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频繁的调动引起了中国方面的高度警觉。第五战区在觉察到当面敌军兵力有所增加后,判断日军有向鄂西和鄂北发动大规模攻势的计划,遂对各防线进行调整。同时,统帅部调第 18、第32 军及第一补训处(同装备师)至宜昌地区,第九战区奉令将洞庭湖西北地区的第 20 集团军、第 53、73 军向沿江地区移动以策应第五战区的作战。
4 月 10 日,蒋介石电令第五战区在敌军展开攻势之前先发制敌,以更为积极的攻势作战扰乱敌军的西进计划。第五战区据此拟定了此次会战的作战方针为:“战区以一部取广正面,分路挺进敌后方,积极施行袭扰,主力适宜控置于后方,相机以先发制敌行动,于枣阳以东或荆(门)、当(阳)以南地区与敌决战”。
会战第一阶段日军占领枣阳后,国军策划反击。在汉水东岸,国军防线被突破后,右集团军改变部署,从汉水西岸抽调兵力采用截击、侧击的方式打击日军侧后交通线。张自忠将汉水东岸的部队组成两个追击纵队,黄维冈指挥第 38 师、第 179 师组成左纵队,张自忠指挥第 74师、骑 9 师组成右纵队。两支追击纵队在汉水东岸对日军后方交通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随着日军兵力的不断增加,汉水东岸的形势日趋恶化,两支追击纵队的损失都非常大,战况十分不利。张自忠从河西部队中抽调两个团又两个特务营,亲自渡河指挥汉水东岸的部队作战。5 月 7 日渡河部队于宜城县南侧渡过汉水,将敌军拦腰斩断。张自忠指挥河东部队向北突进,尾追敌军,对枣阳附近日军形成了巨大威胁。当日军第 13 师团和第 39 师团开始向宜城附近南撤后,张自忠遂令部队停止向北追击,改为向南截击敌军后撤。日军为了避免被国军包围,极力向南反扑,在获悉张自忠亲率部队在宜城一带指挥作战的情报后,调集飞机 30 余架、大炮 20 余门向右集团军阵地更番轰炸,企图将张自忠的河东部队一举击溃,敌我双方展开六七次血战。日军的情报部门截获了第 33 集团军与第五战区之间的电报,并且根据电波判断第 33 集团军总部位于宜城东北南瓜店附近,遂于 15 日从西南北三面对这一地区展开围攻。16 日,张自忠所部转移到南瓜店十里长山一带,由于河东左路追击纵队在新街附近与敌激战,无法增援,致使张自忠部孤军奋战,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张自忠一面派人保护苏联顾问和总部非战斗人员迅速脱离战场,一面指挥仅剩的 1 个手枪营和第 74师的一个补充团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当日下午敌军集中火力向杏儿山(南瓜店西北)疯狂轰炸,守军阵地基本失守。
南瓜店一役,日军飞机重炮狂轰滥炸,阵地几成焦土。张自忠毅然将贴身卫队尽数调往前线增援。忽一发炮弹在指挥所旁炸裂,弹片贯穿其右肩;未及包扎,流弹又洞穿左臂。血染征袍之际,张自忠仍强撑残躯,手书最后战报呈送第五战区,嘱副官曰:“吾今力战而死,于国于民,无愧于心!”
此时张自忠已身中两弹,军医正为其包扎左臂伤口,第三颗子弹又当胸穿过。将军气息奄奄,犹厉声喝道:“吾命休矣!诸君速去!”话音未落,数名日寇突至。张自忠猛然暴起,徒手夺枪,尚未站稳,额头中弹,将军依然未倒,敌寇刺刀遂透腹而入。
与张自忠渡河抗敌的高级参谋张敬等总司令部的官佐、卫士三百余人一同壮烈牺牲。
张自忠壮烈殉国,时年49岁。周身8创,枪弹伤5处,炮弹伤2处,刺刀伤1处!日军的战史资料中记载了张自忠将军的最后时刻:第四分队藤冈元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站起,第三中队长堂野君开枪射击,打中军官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藤冈端起刺刀,拚尽全力猛然刺去,那军官轰然倒地。
藤冈元和堂野从其胸兜发现刻有“张自忠”的派克金笔后,逐级上报。日军二三一联队长横山武彦接到报告后,命人将遗体送至第39师团部。参谋长专田盛寿(张自忠旧识)确认身份后,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全体脱帽行军礼,并以酒精清洗遗体,赶制棺木收殓安葬,墓碑刻“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蒋介石闻张自忠殉国,慨然曰:“必夺其骸,虽万死不惜!”遂命第59军第38师师长黄维纲,率死士二百夺忠骸而归。国民政府决定,将张自忠安葬于重庆。途经宜昌时,10万市民自发恭送灵柩,日军战机三次飞越送葬队伍上空,均未投掷炸弹。据记载,日军高层曾下令暂停空袭一日,以避免伤及将军遗体。 日军广播电台当日报道称,张自忠将军为“壮烈战死之绝代勇将。”
1940年5月28日,灵柩运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蒋、冯等要员臂缀黑纱,肃立迎灵,绕棺志哀,并亲自扶灵执绋。蒋介石“抚棺大恸”,国民政府颁“荣字第一号”荣哀状以国葬礼遇厚殓英烈,张夫人李敏慧长跪于将军灵前7日不食,贞烈殉节,与将军同穴而眠。
蒋介石主祭时亲题“精神不死”“勋烈常昭”八字挽额,李宗仁书“英风不泯”,冯玉祥题“荩忱不死”。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慨然叹曰:“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集会追悼,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送了“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挽幛。
1940年11月16日,国民政府追晋张自忠将军为陆军上将,哀荣备至。
第二年立“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碑碣于殉难之地。改宜城县为自忠县,将军英名,永垂青史。京、津、沪、汉四城皆辟“张自忠路”以志纪念。至2009年,共和国追授将军“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殊荣,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百世流芳。
今天,当我们走过那些以他命名的道路,抚摸那些记载他事迹的纪念碑,那灰烬深处的余温依然触手可及。这余温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记忆不会冷却,真正的英雄永远不会被遗忘。张自忠将军用生命诠释的忠义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在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值“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发文纪念。抗战英烈,永垂不朽!!尚飨!!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