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之角的崇山峻岭间,埃塞俄比亚这片古老土地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
1993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通过公投脱离埃塞俄比亚,带走了1200公里的红海海岸线。这一夜,埃塞俄比亚从沿海国家变为内陆国,贸易命脉受阻,战略格局重塑。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的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阿克苏姆王国。这个王国横跨今日的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红海沿岸的港口如阿杜利斯是连接非洲、阿拉伯半岛和印度的贸易枢纽。
阿克苏姆以吉兹语为官方语言,孕育了提格利尼亚语和阿姆哈拉语的雏形,文化上将两地紧密相连。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1557年占领马萨瓦港,掌控红海沿岸。19世纪,埃及作为奥斯曼的附庸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1882年,意大利殖民者进入,1885年占领马萨瓦,1889年通过《乌西阿利条约》将红海沿岸划为“厄立特里亚”殖民地。意大利人修建铁路、港口和城市,如阿斯马拉,使厄立特里亚的现代化程度远超埃塞俄比亚的传统农业社会。这种发展差距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伏笔。
二战期间,意大利加入轴心国,英国军队击败意军,接管厄立特里亚。战后,联合国面临如何处理厄立特里亚的难题。
1950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组成联邦,厄立特里亚拥有自治议会,但外交和国防由埃塞俄比亚掌控。但联邦制未能消弭双方在文化、语言和政治上的分歧。
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废除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降为普通省份。这一决定引发强烈反弹,厄立特里亚人认为这是对其自治权的剥夺。提格利尼亚族等主要民族开始组织反抗,点燃了独立战争的火种。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EPLF)成立,目标是通过武装斗争实现独立。初期,EPLF资源匮乏,依靠山区游击战对抗埃塞俄比亚军队。
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政变,海尔·塞拉西被推翻,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掌权。门格斯图推行社会主义政策,得到苏联支持,部署坦克和战机镇压厄立特里亚反抗。
1977年,EPLF与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LF)合并,形成统一战线。1980年,纳克法战役成为转折点,EPLF在北部山区成功抵御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进攻。
1988年,EPLF在阿法贝特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重创埃塞俄比亚军力。1991年5月,EPLF攻入阿斯马拉,门格斯图政权崩溃,他本人逃往津巴布韦。
联合国介入,促成停火并监督独立公投。1993年4月23日至25日,厄立特里亚举行公投,1,156,280名选民参与,99.83%支持独立,仅0.17%反对。5月28日,联合国承认厄立特里亚为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亚正式失去1200公里海岸线。
厄立特里亚独立使埃塞俄比亚失去全部海岸线,贸易依赖吉布提港口。根据澎湃新闻,2020年埃塞俄比亚人均GDP为900美元,远低于沿海国家,运输成本高企限制了出口竞争力。战略上,红海地区的地缘影响力下降,军事部署受限。
1998年至2000年,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爆发边境冲突,导致至少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冲突后,埃塞俄比亚完全放弃使用厄立特里亚港口,进一步加深对吉布提的依赖,85%的贸易通过吉布提港。
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共享提格利尼亚族等民族的文化根基,独立后两国走上不同道路。厄立特里亚强调本土身份,推广提格利尼亚语和伊斯兰文化,而埃塞俄比亚致力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认同。
厄立特里亚独立是非洲民族自决运动的里程碑,激励了其他地区的独立诉求。红海地区的权力平衡因此改变,厄立特里亚成为新玩家,寻求与中东和西方国家建立关系。埃塞俄比亚则因失去海岸线,在非洲事务中的话语权受限。
国际社会对厄立特里亚独立的态度复杂。西方国家支持其自决权,但对厄立特里亚后续的一党制和人权问题提出批评,称其为“非洲的朝鲜”。埃塞俄比亚则在联合国等平台寻求支持,试图通过外交弥补地缘劣势。
2018年,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与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签署和平协议,结束20年敌对状态。两国重开边境,贸易和人员往来短暂恢复。但厄立特里亚港口经济价值有限,马萨瓦等设施老化,未能带来预期繁荣。
亚吉铁路通车,连接亚的斯亚贝巴与吉布提港,全长752公里,缩短运输时间,降低成本。2020年,埃塞俄比亚宣布计划建设100个工业园区,吸引投资,力图通过工业化弥补地理劣势。
埃塞俄比亚的未来取决于如何突破内陆限制,与吉布提的合作已见成效,但高昂的港口费用仍是负担。探索与苏丹或索马里的港口合作,或通过外交争取厄立特里亚港口使用权,是潜在路径。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 厄立特里亚,为何脱离埃塞俄比亚独立?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