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AI竞争加剧,美国靠好莱坞掩AI野心,中国AI破局是关键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前脚OpenAI的Sora 2刚凭“一键生成明星脸短片”震动全球,后脚好莱坞三大经纪公司就集体喊出抵制口号,WME让客户集体退出,UTA痛斥其“剥削创新”。

CAA更是质问OpenAI“是否准备好补偿创作者”。

可另一边,CAA联合创始人迈克尔·奥维茨的基金刚投了AI娱乐工作室Promise,詹姆斯·卡梅隆、小李子等明星早把钱砸进了AI赛道。

这波“抵制大戏”唱得热闹,真的是好莱坞在守护创作尊严吗?

在中美AI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场看似矛盾的操作,或许藏着美国布局AI产业的深层野心,而中国AI的破局之路,正从另一条赛道悄然铺开。

好莱坞的抵制从来不是真拒绝,而是“以退为进”的利益算计。

2025年9月30日Sora 2亮相后,其精准的物理引擎和肖像生成能力确实戳中了好莱坞的命脉,这个靠版权和明星IP吃饭的行业,最怕技术直接冲垮既有的利益分配体系。

但喊得最凶的CAA,早在今年就让联合创始人迈克尔·奥维茨下注AI,他投资的Promise工作室正忙着用生成式AI帮创作者开发内容,甚至公开宣称要“用新工具重新定义银幕可能”。

这种“嘴上说不,身体很诚实”的操作,和2023年好莱坞大罢工如出一辙,当年把“抵御AI”当核心诉求,转头各大制片厂就悄悄加大了AI投入。

事实上,好莱坞的“AI投资版图”早已渗透到产业每根毛细血管。

《终结者》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一边曾吐槽AI“风险可控性不足”,一边却在去年加入了Stability AI董事会。

这家以Stable Diffusion闻名的公司,如今的Stable Audio已能生成商业级影视配乐,刚好契合卡梅隆对“特效大片降本”的需求。

他直言,像《沙丘》这样的特效电影要想存活,必须用AI把制作效率提一倍,而不是解雇一半员工。

更直接的是阿什顿·库彻,他的Sound Ventures基金不仅投了OpenAI、Anthropic,前几天又押注AI动画工作室Spiridellis Bros.,目标很明确,抢占AI生成IP的源头。

好莱坞的聪明之处,在于用“抵制声”掩盖“垄断欲”,六大制片厂掌控着全球75%以上的先进AI电影技术专利,迪士尼的“StorySeer”系统能预测电影市场表现,准确率达74%。

华纳兄弟投了5亿美元研发AI,《哥谭魅影》38%的后期靠AI完成,成本直降22%。

他们抵制的从来不是AI本身,而是可能打破其技术垄断的外部力量,毕竟OpenAI的技术一旦放开,小工作室也能做出堪比大厂的特效,这才是好莱坞真正的恐惧。

而明星们的投资,则是提前卡位产业链上游,等到技术成熟,既能靠股权赚差价,又能以“规则制定者”身份保住创作话语权,这种算盘不可谓不精。

当好莱坞在玩“抵制与投资”的双簧时,中国AI正用“实干”撕开突破口。

百度10月刚升级的“蒸汽机”模型,已经突破了AI视频10秒时长限制,能实现“无限时长实时交互生成”。

用户不仅能预览过程,还能随时修改剧情和转场,这种“双向共创”模式比Sora 2的单向生更进一步。

在影视实践中,火山引擎的Seedream4.0模型早已解决了AI视频的“一致性难题”。

上海电影联合即梦AI打造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二季,用AI生成文物特写镜头,把制作周期压缩到1.5-2年,成本比传统院线电影大幅降低。

中国的破局之道,在于避开好莱坞的“版权陷阱”,走出“技术+文化”的特色路径。

腾讯影业的“绝影”AI特效系统专攻传统文化元素,在《封神三部曲》里完成2000多个水墨风格特效镜头,质量评分接近工业光魔水平。

北京电影学院研发的虚拟人系统,面部表情捕捉精度达98.7%,已用于历史题材电影的数字人物复活技术。

更关键的是,中国AI没有走“大厂垄断”的老路,釜山电影节上亮相的《小怪物》《九宵》等短片,大多来自20人左右的小团队。

他们靠即梦AI把概念图变成3D场景,用极低成本实现了创意落地,这种“技术民主化”,刚好击中了好莱坞垄断体系的软肋。

从市场数据看,中美AI的竞争已进入“近身战”,IDC预测,到2029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达6071亿美元,占AI总投资的48.1%。

而中国AI电影技术市场2025年规模已达147亿元,年增速43%,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好莱坞靠明星和大厂站台构建的“舆论护城河”,正在被中国的“技术落地速度”瓦解。

当迪士尼还在测试剧本分析AI时,中国的AI已经能帮《流浪地球3》完成90%的太空场景制作,节省85%的实景成本。

当CAA还在纠结肖像权补偿时,百度的数字人智能体已经实现了高逼真度实时互动,在教育、咨询等场景落地。

不过,破局不代表完胜,中国AI仍需跨过“核心技术”和“国际认同”两道坎,目前国内AI在通用大模型上自主可控率约43%,部分核心算法仍依赖国外技术。

出海时还面临欧盟GDPR合规和北美工会政策的限制,工具渗透率仅11%。

但好莱坞的“伪抵制”恰好给了中国机会,当他们把精力放在舆论造势上时,中国正在夯实产业基础。

上影通过AI赛事连接创作者与技术人才,鉴片工场的宣发AI已输出到12个国家,帮助印度电影《RRR》海外票房提升47%。

中美AI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谁先造出更逼真的视频”,而是“谁能建立更可持续的创作生态”。

好莱坞用“抵制烟雾弹”掩护资本布局,本质是想延续既有的垄断利益,而中国AI选择的“技术下沉+文化适配”路径,正在让更多创作者用上低成本工具,这恰恰是AI技术的初心。

正如《卧虎藏龙》制片人李少伟所说,工具在变,但讲故事的渴望永恒。

当Sora 2还在被好莱坞当作“抵制素材”时,中国的AI已经在三星堆的光影里、封神的水墨中开始了新叙事。

这场竞争没有终局,但可以肯定的是,靠演戏掩盖的野心终将露馅,靠实干积累的实力才是破局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科技   中美   好莱坞   美国   中国   野心   竞争   关键   技术   电影   创作者   特效   詹姆斯   封神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