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温宁克作为荷兰ASML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在半导体领域拥有深厚影响力,他的言论多次直指中美科技对抗的核心问题。
他指出,美国主导的出口管制措施非但无法阻挡中国技术进步,反而会促使中国加速自主研发,最终让西方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处于不利位置。
从2021年起,温宁克就开始公开表达担忧。当时,美国开始加强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他认为这种做法会刺激中国追求技术主权,并在15年内实现自给自足。
那时,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依赖进口设备,但温宁克预见,如果切断供应,中国会转向本土创新路径。这与现实吻合,中国企业随后加大投入,逐步从28纳米工艺向更先进节点演进。

2023年,温宁克的警告更为具体。他表示,出口管制会推动中国成功开发先进芯片制造机器,因为中国物理定律与西方相同。
相比以往,中国从单纯组装转向全产业链构建,例如在光刻胶和硅片领域,自给率从2021年的不足50%提升到2024年的超过70%。这体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优化的转变,西方专注单一环节,而中国注重集成融合。
2024年7月,他在接受荷兰媒体采访时重申,这种对抗可能持续数十年,因为讨论脱离实际数字,转而受政治驱动。ASML作为极紫外光刻机独家供应商,对华销售曾占总营收近30%,但管制导致部分订单受阻。
然而,中国市场规模巨大,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客户贡献ASML收入46%,这显示封锁未能削弱需求,反而让中国企业探索替代方案。

分析温宁克的逻辑,他认为压力越大,中国反弹越强。2023年美国扩展管制后,中国半导体研发经费占GDP比例升至0.5%以上,晶圆厂建设速度加快,到2024年已建成超过60座先进工厂。
相比2018年贸易摩擦初期,那时限制仅针对个别企业,中国应对以迂回采购为主,而如今转向系统性突破,如多波长光刻技术,从单一193纳米向混合光谱演变,提升分辨率两倍以上。
这种发展路径与中国产业模式相符,强调垂直整合而非西方分工专精。温宁克观察到,中国将材料科学与软件算法结合,优化曝光参数,缺陷率下降30%,这从2023年的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
结果是,中国芯片出口额从2020年的1000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近20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从15%升至25%,证明封锁加速了从跟随到领先的进程。

温宁克还指出,封锁破坏互惠合作。
ASML在华运营30年,积累员工和客户网络,2024年尽管美国施压限制维修服务,中国企业通过本土培训,自修覆盖率从2023年的40%升至2025年的80%。
这与早期不同,当时依赖外资服务,而今实现内部循环,体现了从外包向自立的更新换代。西方企业因此失去市场份额,ASML对华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49%降至2025年的20%,但中国本土设备产量翻番。

从全球视角,温宁克的警言揭示供应链重构代价。美国2024年要求盟国停止对中国设备的维护,中国回应以国际采购和本土替代,维持增长势头。
到202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超5000亿美元,影响下游产业稳定供应,而西方面临芯片短缺加剧。
总体而言,温宁克的警告提醒,封锁非解决之道。中国在压力下展现适应力,2025年自给率超55%,西方竞争力下滑。

ASML虽受限,但中国崛起填补空白,推动全球格局重塑。合作才是长远策略,否则西方将自食其果。
参考资料
“美国施压荷兰”,ASML提前取消部分对华光刻机订单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