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点,社区公园的长椅旁,62岁的王大爷慢慢拉伸着腿脚,耳旁热闹的人声却让他眉头微蹙。“老刘啊,现在都流行‘过午不食’,不吃晚饭真能把血糖降下来吗?”王大爷小声嘀咕。他最近体检发现,血糖有点偏高,吃药效果一般,听到小区有人说北京协和医院最新研究支持‘过午不食’能改善血糖,一时间既心动又犹豫。
邻居刘阿姨一边收拾水杯一边附和:“我闺女刚替我查了,还说专家真有这说法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却谁都拿不准主意。不吃晚饭,真有那么神奇吗?会不会适得其反?尤其是王大爷,药都按时吃着,真能随便停掉一餐饭吗?
“过午不食”这种网红健康方法真有科学依据吗?血糖高的人可以不吃晚饭吗?如果这样做,有哪些你可能忽视的风险?
“过午不食”——简单说,就是中午十二点以后不再进食。这种轻断食模式,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中迅速流行。不少人把它等同于养生、降血糖、控体重的“万能钥匙”。那它到底靠谱吗?
北京协和医院近日联合多中心发布研究,对比了“16:8”轻断食模式(即每天8小时内进食,16小时禁食)的人群。结果显示,将进食时间集中在早晨6点至下午3点内完成的一组,5周后空腹血糖下降最为显著,平均降幅可达12.7%,体重也有一定减轻。
对于部分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高血糖风险人群,这种饮食管理方式在医生指导下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组受试者在实验期间并没有明显出现“能量虚脱”或者“失眠、情绪波动”等问题,生活质量基本得到保障。
不过,协和医院专家反复强调,该法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尤其是体质虚弱、肠胃功能不好、老年人或服用降糖药者,一旦营养摄入不均、长时间空腹,低血糖等风险反而增加。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不能吃晚饭并非想象中那样可怕,科学用法对身体还有益”。但权威数据显示,长期不吃晚饭的人,并不都能得到想要的健康好处,反而隐藏着三大你可能没想到的健康风险,第3个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能量摄入严重不足,营养容易失衡。晚上如果彻底不进食,全天总能量摄入下降,造成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长期免疫力也会受影响。日本大阪大学的一项流行病调查显示,长期不吃晚饭的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约16.8%,中风、心梗等死亡发生率也更高。
其次,胃肠与胆囊损伤明显加重。空腹时间一长,胃酸依然持续分泌,没有食物中和,胃肠黏膜受损风险直线上升。胆囊不能定时排空胆汁,更容易积累结石。还有一部分人因此出现失眠、消化不良、情绪低落。
最重要的是,低血糖风险大增,尤其是糖尿病人。如果你正在服药,没吃晚饭却照常使用降糖药,血糖突然下降,很可能导致头晕、心慌甚至晕厥、休克。临床案例显示,不止一位“尝试过午不食”的老人因为低血糖被送进急诊室。
此外,不吃晚饭还容易导致下一餐“报复性进食”,激起饥饿激素,使早餐、午餐吃得更多,反而加快体重反弹和血糖波动。所以,不吃晚饭并不是健康管控的“通用钥匙”,更多情况下,科学规划晚餐才是王道。
权威专家给出的答案很明确:绝大多数人,晚餐“少而早、选得对”,比盲目不吃更安全、有效。尤其血糖高的朋友,合理晚餐能让血糖平稳,身体状态更佳,具体要把握以下4大关键点:
晚餐时间要早。最佳时间为18:00-19:00,最迟不过20:00。过晚进食不仅加重消化负担,还会影响夜间血糖稳定、搅乱生物钟。
食物量要适度。晚餐应控制在全天能量的30%以内,避免高油高糖高盐食品,主打粗粮蔬菜、瘦肉、豆制品等。暴饮暴食不仅易胖,还会让血糖波动变大。
营养需均衡。晚餐别忽视优质蛋白、绿色蔬菜,补充全天漏下的营养盲点。专家建议:每天食材种类最好达到12种以上,助力维持膳食多样性。
注意低糖低油清淡为主。烹饪方式以清蒸、炖煮、凉拌最佳,油炸、爆炒、重调味都属于“雷区”。晚餐有一半菜肴是各色蔬菜,则控制血糖、改善肠道环境更有保障。
特别提醒:对于糖尿病友及用药人群,晚饭不能随便一刀切地省掉。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咨询营养科、内分泌专科医生,由医生综合评估是否适合轻断食、如何调节药物剂量及餐次。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协和医院关于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健康宣教手册》
《现代流行病学(第四版)》
《空腹血糖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
.《Nutrients》期刊2023年第15期相关论文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