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围绕“学用皆AI师生共成长”这一主题,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举办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践探索研讨会。作为北京市海淀区人工智能教学的 “先行者”,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以下简称 “北京二十中”)在AI教育领域实现关键跨越式突破。学校在既有智慧校园场景化应用基础上,首次落地体系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教育,将基础教育与AI技术深度融合,搭建起安全自主可控的青少年AI素养培养平台,不仅成为我国中小学AI教育教学标杆,更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 “北京范式”,为全国中小学AI课堂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当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熊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董艳教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助理院长郑卿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如何通过构建AI智能体,让京剧文化借助技术‘活起来’?”研讨会现场,北京二十中教师石晓敬带来一节AI研究展示观摩课,展现学校将基础教育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成果。在这节“AI助力传统文化传承”课上,学生们亲手搭建了京剧知识智能体,不仅可以配置知识库,还能将机器视觉模型与智能体相结合,实现“图像识别—知识讲解—语音输出”的完整流程。该智能体还支持多语言讲解、个性化内容设计等创新操作。

“我非常喜欢来上课,譬如今天的课程,就是让我们不断完善京剧智能体的功能,将它的声音由男声变女声,语言由中文变成英文等等,自己尝试去完成任务,非常有意思。”北京二十中学生告诉记者,“我们每周只有两次人工智能课,每节课都趣味满满,收获满满,大家都特别期待。”
精彩的课程,丰富的资源库,满足多元需求的平台……展现了北京二十中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厚积累和不懈追求。
记者了解到,北京二十中的AI教育探索历程,其深耕布局早有积淀。自2019年北京市教委启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示范行动以来,学校便主动投身AI教育实践。2022年,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行为分析和考勤、测温管理研究”项目入选北京市第二批“双百”示范行动优秀项目,通过智慧校园平台搭建,实现了教学质量与学习方式的灵活创新,为学校进一步的AI教学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北京二十中进一步将AI教育应用的触角延伸至课堂核心——聚焦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借助国产化信创设备,实现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与教学体系化的三重突破。
“北京二十中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打破了以往AI教学瓶颈,通过体系化课程设计帮助教师建立系统教学逻辑,精准适配海淀区‘分层培养’与‘专业支持’的教育要求。”现场专家表示,“对学生而言,课程覆盖从AI基础认知到核心技术理解,再到智能项目实践的全阶段,既能夯实学生的AI基础认知,又能为他们提供更加深度、开放的实践空间,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北京二十中教育集团校长董红军表示:“学校在‘AI+基础教育’的探索中已形成持续实践路径,此次我们希望通过AI通识系列课程,切实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安全的创新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对科技探索的热情与潜能,引导学生建立AI认知与系统思维,进一步提升AI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推动AI教育从‘知识普及’向‘实践赋能’落地见效,培养新时代AI素养人才,切实履行基础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时代职责。”

对于北京二十中来说,支撑此次升级的核心载体,则是今年9月全新落成的国产化人工智能教室。记者看到,现代科技馆十足的教室宽敞明亮,每个课桌上摆放着一台大屏幕电脑。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教室由联想开天和兆芯提供核心支撑,通过“50套内置信创PC的一体化云课桌+86寸黑板+信创高性能旗舰工作站”的硬件配置,搭配深度落地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解决方案,构建起“算力+平台+课程”三位一体的完整教学体系,为学校AI教育落地提供全维度保障。
“从政策蓝图到课堂实景,北京二十中此次人工智能教育升级不仅为自身‘以AI赋能学科教学’提供了实体依托,还以‘信创+AI融合’的实践模式,为全国中小学AI教育发展树立了标杆。”与会专家表示,未来,随着AI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与落地,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将逐步迈向常态化、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基础教育根基。
(采写:李继君;学校供图;编辑:智雨荷;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