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上渡街道,琉球墓园里10座墓葬静静矗立,斑驳的碑文刻着进贡使、朝贡通事、贸易商人的名字,也刻着中国与琉球500年往来的历史。
晨光洒在平潭钟门村猫头墘的“琉球接贡使墓”上,青灰色墓身凝结的夜露缓缓滑落,将碑文浸染得愈发清晰。不远处的海面,渔船缓缓驶过,仿佛时光在这片临海墓园也放慢了脚步。
百余公里外的福州仓山区上渡街道,另一处琉球墓园早已浸在草木清香里。这些墓葬呈靠背椅样式,由供案、碑牌、龟甲形土封宝顶构成,形制与福建明清时期的龟甲墓大体一致。
墓前石供桌虽覆薄尘,仍能看出当年规整。
琉球群岛散布在中国东海东部,从西南向东北延伸,宛如一条蜿蜒的虬龙。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开启了中琉宗藩关系的历史序幕。

当时的琉球正处于“三山时代”,中山、山南、山北三个王国并立。中山王察度首先察觉到与明朝建立关系的重要性,随即派遣弟弟泰期随杨载前往明朝朝贡。
随后,山南王和山北王也相继效仿,派遣使者赴明。至此,琉球列岛全部纳入明朝藩属体系。
为巩固这一关系,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派遣赵居任、张洪为正副册封使,远赴琉球正式册封中山王武宁为“琉球中山王”,武宁成为琉球历史上首位经中国朝廷正式册封的君主。
此后中琉之间形成了一套稳固的邦交体系。琉球每任新王即位前,必须派遣使者赴中国请求册封,唯有经中国朝廷派遣册封使抵达琉球、举行正式册封仪式后,王位才算具备合法地位。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为加强中琉朝贡贸易关系,做出了一个深远影响琉球发展的决定——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来自福建的移民抵达琉球后都受到重用,“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管,为指南之备”。他们为琉球的航海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引入了大量福建的文学、艺术、建筑、陶瓷、染织等文明成果。
在福州市台江区,坐落着一座见证中琉关系的馆舍——柔远驿(俗称琉球馆)。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的驿馆,专门负责接待琉球国的进贡使和留学生。
据介绍,当年光卧房就有50间,原先使馆里设有前后厅,还有花园,可以说是“园林式宾馆”。
随着人员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深化。琉球留学生不仅在福州学习儒家经典,还学习各种实用技术和艺术。
康熙年间来福州的留学生程顺则,在福州期间师从闽侯一位名叫陈元辅的大儒。学成归国后他设立了琉球第一所学校,还建造了孔庙,开了儒学在琉球的先河。
这些文化交流甚至延伸到了日常生活。历史研究专家指出:“当地民间的橘饼、黄米糕、千重糕等小吃,豆芽炒豆腐等菜肴,也与福州地区寻常百姓家的做法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地区的饮食文化也被留学生带回琉球,“红烧肉、烧海带,在琉球至今保持着古代福建的做法”。
明清时期,中国共派遣了20多次册封使团前往琉球。然而,跨越海洋的旅程充满危险。
出使琉球并不是一件好差事。因为去琉球要漂洋过海11天才能到,若遇上风向不对、天气不好,得在海上漂一个月,随时可能葬身大海。因此,永乐二年第一任出使琉球的竟是一名戴罪立功的囚犯。
据齐鲲后人齐上志老人回忆,祖上传说出使琉球一般每年夏至出发,必须呆到冬至才能利用风向从琉球回来。因为路上太过艰险,因此除了船上吃穿用之物,还有两口棺材:
“棺材上钉着银牌,上面写上某年某月某国的来使名字。一旦遇到必死之灾,正副使二人就躺进棺材里,由人钉好棺盖,然后推入水中。据说这么做是防止死后葬身鱼腹。”
海难事故时有发生。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一艘琉球接贡船在平潭苏澳海域触礁沉没,造成63名琉球船员溺亡。平潭地方官员不忍逝者“魂无归处”,特意购置棺木,将罹难者合葬在猫头墘山南麓,形成了今天的平潭琉球墓群。
历史并未尘封。2025年8月28日至31日,日本琉球经济战略研究会访闽代表团一行21人来到福州交流访问。期间,代表团与福州市贸促会联合主办了“福州—冲绳经贸对接会”,并参观了福州市多处琉球文化史迹。
在榕期间,代表团先后参观了南公河口、琉球人墓园、万寿尚书庙、中琉文化馆、蔡夫人庙等琉球文化史迹。
透过这些史迹,代表团成员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琉之间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纽带。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琉球地位问题也有新的关注。据央视新闻国际时事评论栏目《世界周侃》报道,联合国至今都没有承认日本对琉球的主权。
对二战战后秩序做出安排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明确指出,日本领土仅限于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和周边小岛,并未提及琉球。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