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太难看!火车砸窗事件尘埃落定不到72小时,令人恶心一幕上演

文|轻岛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数天前,沪昆线 K1371 次列车的玻璃上,还留着破窗锤砸出的蛛网裂痕;

那是闷热车厢里 200 多名乘客的“透气希望”。

数天后,互联网上已经冒出 200 多个 "砸窗小伙" 账号,签名清一色写着“本人在此”。

从“紧急避险该不该被批评”的理性争论,到“冒名者比碎玻璃还多”的荒诞闹剧;

从乘务员挡窗口的焦灼,到平台连夜“一刀切”的整治;

这场始于意外的火车故障,怎么就跑偏成了流量狂欢?

砸窗争论的起点

事件的起因,要从一次突发的火车事故讲起。

7月2日,沪昆线上,一辆货运火车因停车不及时,与K1371客运火车发生碰撞。

剧烈撞击下,客车车厢脱出轨道,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也极大地拖延了火车的行程。

而对于车厢内的乘客来说,这场事故的影响更为深远。

时至晚上八点,夜晚的到来并未降低空气中的热量。

当时火车站正位于一座小型火车站,站内也没有旅客集散地。

同时火车车厢与地面的高度差,无法让乘客自由的下车通风。

以至于所有乘客都被迫蜗在火车车厢内。

更要命的是,突发的撞击,也让火车不得不停下了空调凉风的供应。

炎热的空气、旅客堆积的热量、排不出的蒸汽,让车厢化为蒸炉。

即使车组成员送水、开窗,却依旧无法缓解令人难受的环境。

甚至出现了旅客反映头昏脑胀的情况。

而眼看着周围人状态愈发不对,终于有个年轻人站了出来。

他手持破窗锤,将临近的玻璃砸碎,打开了一个大洞。

虽然不是很凉快,但足以通风换气。

也正是因为他的举动,引发了矛盾的开端。

很快车组成员赶到了位置,用身体挡住洞口的同时,将男子带走批评教育。

在抢修工人的努力下,列车于数个小时后,重新恢复了空调供应。

按理来说,这件事应当到此为止。

可男子的行为,以及乘务组的处理,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评论区里,网友吵得不可开交。

有些人认为,这是乘客的“紧急避险”,砸窗通风属于“正当行为”。

不仅不能给予批评教育,更应该进行表扬!

有些观点则认为,私自砸开车窗并不妥当,并且车组人员已经进行了紧急处理。

同时乘务人员挡住洞口的行为,也避免了跳窗等行为的发生。

而比起争论“应不应当”,更多的网友开始批评起乘务组“墨守成规”。

不懂变通的行为,才导致砸窗事件的发生。

可实际上,在当时的温湿度情况下,列车组能做的操作很少。

而且即便开窗之后,车厢内的温度没有得到降低,反而四散的玻璃、敞开的窗口,极易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引发次生灾害!

更何况,对砸窗男子的措施也只是批评教育。

后来的玻璃等损失,也没有要求男子赔偿,这也已经算是一种“特事特办”。

从种种方面看来,列车组事前事后的操作,真不能算错。

可网络的争论,却依旧你来我往,不相上下。

而在争论之外,又有一些令人不解的网络乱象,正在发生。

“李逵”不出面,“李鬼”称大王

随着相关事件的愈演愈烈,砸窗小伙一时之间成为了热点人物。

可作为当事人的男子,一直没有正式的出面做过解释。

这就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网友,蹭流量的可乘之机。

一时间,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一系列“砸窗小伙”的抖音号相继爆出。

他们有的直言自己是砸窗小伙,有的则是用各种缩写、数字。

其中甚至将签名都改成了“砸窗小伙个人号”,就好像自己是本人一样。

面对一夜之间层出不穷的“小伙”,网友们更是尽显“才华”:

怎么这么多“砸窗”的,K1371有这么多窗户吗?

更过分的是,这些仿冒他人的“视频账号”,已经收获了相当大的关注。

其中多者甚至收获了成千的关注,真不知道是不是比原主账号都多。

而改名不过是蹭热量的一种办法。

一些别有用心的博主,也制作了相关的视频,试图蹭上“砸窗户”得来的流量。

如此丑陋行径,自然收获到许多网友的批评。

但很快,这些假冒账号将意识到。

自己将要面对的,不只是网友的批评那么简单。


平台出手:宁可错杀,也不放过

假冒“砸窗小伙”的行为,终究触及了平台的底线。

很快,有关平台就开启了“严打模式”。

他们将“砸窗小伙”“K1371”等个人资料、名称的用户,设置为重点关注对象。

统一采取了充值个人资料、网名、个人信息等手段。

这样一波“掀桌子”,着实打击了日益猖獗的“蹭流量”现象。

文章节选

但这样的“宁可杀错”的策略,也极易威胁到原主的账号安全。

对此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事后原主也可以通过个人验证等方式,解除重置等打击。

并且他们表示,将采用更先进的手段,精准打击这种蹭热点的盲目行为。

一时之间,网友拍手称快。

可对于“蹭流量”等行为的源头而言,平台的多重防护,只是其次。

纵观整场纠纷,其已经是一场纯粹的“流量”“热度”的狂欢。

对于是否该砸窗、有关部门该如何处理,明眼人已然心中有数。

铁路方对于砸窗方仅批评教育、不要求赔偿的结论,已经足以让整件事情,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可在舆论的“狂欢”下,整件事已经从“应不应该”,变成了“输出观点”。

本该盖棺定论的事情,在此却被反复提及。

这就让一些蹭热度的人,嗅到了利益的气味。

所以要真正地遏制这样的行为,还需要位于网络中的每个人,都秉持着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

让本该定论的话题,结束在互联网的深处。

结语

从 K1371 次列车的闷热车厢,到互联网上的流量漩涡;

这场风波像一面棱镜,照出了意外时刻的勇气、规则与人性的博弈,更照见了流量狂欢里的荒诞与清醒。

破窗的小伙或许从未想过,自己一锤砸出的不仅是风,还有一场关于“边界”的讨论;

平台的“严打”虽显粗糙,却也在提醒:真正的关注该给事件本身,而非蹭热度的幻影。

希望当意外再来时,我们会更快厘清规则与变通的边界,会更清醒地守护善意而非消费它。



部分参考资料:

抖音|澎湃新闻:#K1373次列车乘客砸窗通风,官方通报事件详情: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破窗的紧急程度,铁路公安已对砸窗男子批评教育

长安街知事:火车滞留、男子砸窗,官方披露详情——

北京晚报:锐评丨官方通报“乘客破窗通风”!乘客安全是能否砸窗的标准

抖音

百度百科

图片源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财经   尘埃落定   难看   火车   小时   事件   小伙   乘客   批评   车组   流量   男子   网友   原主   账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