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汤城。
洛阳人对汤的喜爱,早已渗进了骨子里。
在洛阳,真正的老喝家会说:“七点喝汤、八点喝油、九点喝水。”
这话乍一听,很玄幻,其实,藏着老洛阳人对汤的讲究。
今天,咱就聊一聊老洛阳的汤。
在旧社会,普通洛阳人的日子多不富裕,早餐往往是杂面馍配汤。
这里的汤,多是黄面汤、疙瘩汤、小米汤、面条汤、面叶汤,还有甜汤、菜咸汤等等。
普通人一早外出做买卖、谋营生时,兜里大多都揣着杂面干馍。
走到哪家饭铺,讨碗热白汤,蹲在返点前,将干馍掰成小块,泡进去,就算一顿午饭了。
这,就是泡馍最早的模样。
后来,肉汤泡馍慢慢出现。
新中国成立前,洛阳的饮食业大多集中在洛阳火车站一带和东关大街。
洛阳牛肉汤,据说就起源于东关的回民。
那时候,东关大街上先后开了26家回民饭店,其中马子顺、马长发、张重、马成和四家甜牛肉馆最有名。
他们熬汤用全骨下锅,佐料有大茴、花椒、陈皮、肉桂、草果、良姜等十几种。
熬出来的汤,肥而不腻,原汁原味,肉瘦不柴,每天来喝汤的人挤破门槛。
一般人不敢卖甜汤,因为佐料配伍太难把握,一味稍微放多了,一锅汤就毁了。
南关小碗牛肉汤是老招牌,汤鲜肉烂,味道纯正,深受喝家喜欢。
据说,他家汤选用好牛骨、好牛肉,加几十种滋补药材和卤料,熬上十多个小时。
牛骨牛肉洗净下锅,大火烧开后倒汤捞主料,洗净浮沫再入锅,放足清水和配料,大火煮开后文火慢熬,捞去辅料,牛肉取出切丁,这原味牛肉清汤就成了。
开卖时,特制的大锅套小锅,汤在大锅翻滚,小锅浸着牛肉丁,互相滋润。
掌勺的根据食客要的量,用笊篱捞肉丁,加汤沏好递过去,再配个外酥里嫩的小油旋,那叫一个香。
老洛阳的汤品很丰富,除了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豆腐汤各有千秋。
驴肉汤有高、陈、匡、司马四大名家,高、陈两家在东关,匡、司马两家在老城。
传说高家入行早,只是后来没跟上。
陈家后来居上,开的大石桥驴肉汤,很是红火,还上了凤凰卫视,声名远播。
现在陈家汤分成了两家,味道还是那么香。
据说他们善做“白血”,不过这是商业秘密,外人很难见到。
羊肉汤,东关的王家弟兄和爽明街张家的不错,汤厚量足,还没膻味。
豆腐汤,东关大街金家是一绝,三角馍很有特色;西通巷的张保林豆腐汤,绝对是清水熬制,素得纯正。
东关还有不少有特色的汤。
马小道牛肉汤,曾和铁菊花合营过,也卖甜汤。
东关白家丸子汤,核心在料水,就是盛好一碗汤后,再添上少许这料水,味道立马不一样,他家的空心肉丸也是个卖点。
东关街马信的全汤,亦汤亦菜亦饭,实惠得很,和汉民的烩菜不一样,回民的全汤更突出汤的味道。
“洛阳汤客”属于后起之秀,卖丸子汤有30多年了,配料足,汤酸爽,豆面丸子焦酥,解腻又开胃,现在省内开了百余家连锁店。
一开始“汤客”只在晚上卖丸子汤,后来早上也卖牛肉汤,位置好,抢了小碗汤不少生意。
小碗汤也不甘示弱,晚上开始卖丸子汤,同等情况下碗里多放两块剔骨肉。
两家较上劲了,“汤客”挂“正宗”,小碗汤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食客们只要吃得实惠就行,这样的良性竞争挺好。
南关的杂肝汤风味独特,有名的吴雪花、王雪琴两家,都传承自“朝阳饭店”。
杂肝汤用牛骨头和“牛下水”熬汤,有人说牛杂量大,叫“稠杂肝”;有人说闻着臭,叫“臭杂肝”。
这味道一般人可能接受不了,但资深老喝家却特别喜欢,说汤浓糊口,似臭实香,爽得很。
南关刘家的不翻汤挺有名,以前是挑着担子卖,一头锅一头碗,走街串巷,食客围担而食,有说有笑,成了一道街景。
在洛阳,汤是早餐的压倒性主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哪家最正宗?哪家最好喝?
没有标准答案。
每一家用心熬制的汤馆,都有属于自己的味道。
每家汤馆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位老喝家都有自己钟爱的那碗汤。
它不只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吃食,更是洛阳人生活智慧的结晶,是凡人味道,是市井烟火气。
来洛阳,一定要早起去汤馆喝碗汤。
看师傅熟练地舀汤、放肉,闻着那浓郁的香味,咬一口外酥里嫩的油旋,感受汤在嘴里的鲜香。
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洛阳人对汤有这么深的感情。
(本文资料节选自《厚重老城》一书)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