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具体的根在中国。现在病成这样,也回不去了。但我的坟地在中国,已经做好了。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
2025年8月4日清晨,美国匹兹堡,历史学家许倬云在异国的晨光中安详离世,享年95岁。
消息传来,华语世界一片静默。这位用一生书写中国的老人,最终未能踏上故土,带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毕生遗憾,永远合上了双眼。
匹兹堡大学历史系的荣休讲座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诸多光环之下,许倬云最珍视的身份,是为普通人书写历史的学者。
他用社会科学的方法重构历史,在《万古江河》《西周史》《汉代农业》等著作中,将帝王将相的历史还给了芸芸众生。
01、匹兹堡的告别:一代史魂远去
许倬云的生命时钟停在了2025年8月4日。
这位江苏无锡籍的学者,1930年9月2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在漂泊九十五载后,最终在美国匹兹堡安息。
他上一次更新微博是7月24日,在与世长辞前的11天,这位94岁高龄仍坚持在社交媒体发声的学者曾直言:“我94岁了,但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
许倬云的身体被困在轮椅大半生,先天残疾使他仅有两根手指能够自由活动,晚年更面临“骨头和肌肉融合,神经没法治好,脚也不能动”的痛苦中。
然而,这具被束缚的身躯里,却跃动着一个自由广博的灵魂。
02、历史情怀:从战争废墟中生长
1930年代,重庆南山,一盏油灯在万松丛中摇曳,少年许倬云听着父亲诵读欧阳修的《泷冈阡表》。
抗战烽火中,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目睹了人间惨剧:万县大轰炸后,归家路上挂在电线上的半具尸首、树干下的断肢、哺育婴儿的无头女尸……
这些画面烙印在他心中,塑造了他独特的历史观:“因我生的时代已有太多自命英雄的人物,为一般小民百姓添了无数痛苦,我对伟大的人物已不再有敬意和幻想。”
1949年,许倬云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他的国文、历史试卷引起校长傅斯年的注意,他对许倬云说:“你应该去读历史系。” 这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后来,在胡适帮助下,许倬云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美国第一代汉学家顾立雅,最终,他成为了贯通中西的历史大家。
03、文化乡愁:但悲不见九州同
2024年,面对记者“人生最大遗憾”的提问,94岁的许倬云沉默了整整8秒,泪水涌上眼眶,他缓缓吟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道尽了他一生的文化乡愁。对他而言,“中国”不是地理疆界或政治实体,而是“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在宽大地域中,由无数不同来源的人共同生活组成的几千年演变的共同体”。
他曾拒绝美国教职,在白色恐怖时期回到台湾。面对思想审查,他直言:“秦始皇都管不了思想,你们也管不了。”
结果是,“访问”变“流亡”,许倬云从此定居美国,再未归根。
04、为生民立史:时间线上的切面
1999年,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荣休后,全心投入大众史学写作。
“既然老百姓要问生活上的问题,学历史的人就应该有交代。” 这便是《万古江河》等著作的初衷——为普通人写一部中国的传记。
许倬云将历史视为“时间线上的切面”,以动态系统分析文化、经济、社会、政治四个小系统的互动演变。这种开创性方法,使他把中国文官制度用管理学重新诠释,开辟了研究新路径。
“历史是认识自己的学科,”他曾说:“人必须知道过去,才能知道今天,才能知道未来。史学应该为一般人提供‘知道自己’的基础知识。”
这位轮椅上的史学家,用两根手指敲开了历史与民众之间的高墙。
05、最后的烛光:照亮来者之路
2024年4月23日,94岁的许倬云注册了微博账号。
在首条推文中,他嘱咐年轻人:“学历史的人,责任是将其所感、所触呈现给大众。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养成观察世事、观察往事的习惯。”
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年,他仍在口述写作。面对病痛,他淡然道:“我不能没有思想地活着,救自己就是救国家,就是救世界。”
由此可见,这位被禁锢在轮椅上的思想家,精神世界却比任何人都自由宽广。
2023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时,他视频寄语:“要自己先安定,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慌慌张张。让周围的人安定下来是最大的责任。”
这或许正是他毕生史学的终极追求——为动荡世界中的普通人,寻找安顿身心之道。
许倬云曾说:“中国文化使得中国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忍下去,还不垮,最得意的时候不要张狂。”
这位在匹兹堡离去的老人,身体忍下了九十五载的病痛,学术成就却从未张狂。
他的《万古江河》依然在读者手中流淌,《汉代农业》仍在课堂被教授讲解,《说中国》的智慧持续为迷惘者指点方向。
“全世界人走过的路,都是我走过的路之一”。当这位以华夏为精神原乡的史学家停止呼吸时,他笔下的江河依然奔流,他未见的九州终将在文化的血脉中走向团圆。#人物#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