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重大!航天工程发布生物质气化技术突破性成果

9月24日,以“智汇生物质 气化新碳索”为主题的航天生物质气化技术成果发布会在河北沧州召开。由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航天工程”)自主研发的“航天生物质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技术”于近日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简称“中国石化联”)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标志着我国生物质能气流床高效转化技术正式迈入工业化应用新阶段。


航天生物质气化技术成果发布会现场



目前,采用该技术的国内首套1.0t/h处理量的生物质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中试装置已累计运行超300小时,可实现98.6%的碳转化率,有效气(CO+H₂)含量80.6%,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能量合理利用,创新解决多项技术难题。


这项历时三年攻关的技术成果,成功将生物质从“低附加值焚烧”转向“高值化化工原料”,将带来多重效益,已吸引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伸出合作橄榄枝,正加快工业化示范应用。


创新解决多项技术难题,已具备工业化应用条件



在我国全面推进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转型的背景下,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负碳”的优质资源,长期受制于转化效率低、产业化难等难题,未能完全发挥其真实价值。


经过三年技术攻关,航天工程成功研发出航天生物质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机理研究-机理分析-实验室小试-基地中试-工程示范的全链条产业化路线。


航天生物质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技术的突破恰逢其时。航天工程董事长姜从斌指出:“煤化工作为重点排放行业,面临明确的减排约束与转型压力。生物质气化耦合煤化工是当前技术条件下实现系统降碳的可行路径。该技术通过‘生物质头’与‘煤头’的有机结合,并依托现有园区基础设施,实施‘两头一尾’模式,不仅能有效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还能为传统化工园区盘活资产、平稳过渡至碳中和阶段争取到宝贵窗口期。”


在国际领先的航天粉煤气化技术基础上,航天工程对生物质能开展深入的机理研究,建立了完善的生物质物性数据库,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生物质原料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工艺,成功开发了配套的专利装备,实现了生物质原料的易得性和预处理高效性。


“该技术成果解决了气流床低成本、低功耗制粉的难题,使炭化制粉环节综合能耗较传统炭化技术降低约25%。同时,技术有效避免了碱金属的粘结问题,并解决了高氯灰水腐蚀难题。此技术使得典型项目的甲醇生产成本控制在3200~3400元/吨,具有显著经济可行性。”航天工程氢能事业部总经理殷雨田指出。


发布会现场,航天工程工艺管道室副主任房华披露了采用该技术的国内首套1.0t/h处理量的生物质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中试装置的关键运行数据:累计运行超300小时,72小时连续考核期间安全平稳。具体数据显示,生物炭(干基)质量收率88.8%,生物炭能量收率92.2%;在3.0MPa的气体压力下,碳转换率98.6%,有效气(CO+H₂)含量80.6%,冷煤气效率74.1%,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


在同等炭化条件下,该装置实现了能量和碳最大程度向有效气转化,避免了物料冷热交替的问题,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能量合理利用,尤其适合大规模生物质炭化。


目前,中试装置已成功试烧了玉米秸秆、稻壳、灌木、芦苇、牛粪等多种生物质原料,充分验证了生物质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可行性与适应性。


中国石化联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航天生物质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技术可行,具备工业化应用条件,同意通过评价,建议加快工业化示范应用。


价值重大!示范应用绘就绿色产业新蓝图



本次航天工程生物质气化技术成果突破的价值不止体现在技术指标上,更体现在将带来的产业效益上。


生物质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有效处理各类城乡废弃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航天生物质炭化制粉气化一体化技术将低热值、低密度的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为高价值绿色能源和化学品,实现“变废为宝”,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带动相关绿色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以氢能产业为例,当前氢能发展面临氢源成本高企的关键挑战。相较于灰氢、蓝氢及电解水制氢等传统方式,生物质能制氢具有显著优势:不仅原料资源广泛易得,对化石能源与风光电力的依赖度更低,还能与农业、固废处理等产业形成高效互补,更可实现分布式生产,兼具突出的环境效益。


航天工程的生物质气化技术通过高效转化生物质生成合成气,为制氢提供优质原料,这一过程既提升了生物质能的利用价值与转化效率,更有望借助技术耦合创新,为氢能行业降低制氢成本提供关键支撑。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魏锁评价道,该技术将价值低、热值低的生物质资源,通过原料预处理和气化技术,转化为高价值的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等绿色燃料,极大地提升了生物质的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玮红同样表示,该技术为地方产业转型与国家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了“可量化、可复制”的方案,期待加快示范应用落地。


市场反馈是最好的“试金石”。目前,已有多家行业龙头针对该技术透露出合作意向,工业化示范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


面向未来,姜从斌提出,航天工程将聚焦三方面推进后续工作:一是持续优化工艺包,重点突破低温气化、近零碳排放等环节,提升整体技术经济性;二是推进示范项目落地,在条件成熟园区开展规模化验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三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建立科学、务实、包容的生物质燃料认证与交易机制,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正如姜从斌所言:“能源转型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既需技术突破,也需政策协同、市场驱动与生态共建。”随着这项航天生物质气化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田野与工厂,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深入推进“双碳”目标,持续注入更为强劲而持久的“绿色动能”。一个属于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新时代,正随着技术的成熟而加速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科技   突破性   航天   成果   价值   生物   工程   技术   制粉   生物质能   高效   技术成果   原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