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天到来,气温越来越高,还没入伏,全国就像蒸笼一样,特别是这几天有人怀疑温度明明超过了40°,就是有人故意往下调,什么时候能停工休息呢!
紧接着就有人指出,不是把温度往下调了,而是温度确实如此,实在是“臣妾做不到啊!”我们相信,真实数据是做不了假的。
翻开史书,发现古人对夏天的描述字眼颇多,“大热”、“大燠”、“大暑”等比比皆是,看的让人喘不过来气。除了被众人熟知的乾隆八年(1743年),北京气温高达44.4°,连续一周超过了40°,高温持续竟长达三个月,华北地区伤亡人数超过20万以外,其它的朝代也未能幸免。
《北齐书》记载“:八年春三月,大热。当时的三月是农历,相当于现在的四月,估摸着时间在五一劳动节左右,不过还没立夏,就提前体验蒸笼般的酷暑,实在让人吃不消。
《宋史》记载“:天圣五年,夏秋大暑,毒气中人,绍兴五年五月高温持续了40多天,把草木都烧焦了,连石头都发热滚烫,估计在上面煎鸡蛋不成问题,难怪宋代有诗人发出“喉鼻喘不接,齿舌津屡涸”之类的牢骚了。
要说最接地气的,还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仅用一句“如坐深甑遭蒸炊”,就把大家想描述而不得的心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古人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是如何调动聪明的小脑袋,度过炎炎夏日的吧!
朋友间打趣,一个问夏日炎炎,如何度过?另一个回答说,心静自然凉。虽然听起来有些唯心主义,甚至有点好笑,但早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古代人,是真真实实的做到了。
北宋蔡确,作为宰相又是词人的他,同样苦恼夏天,但却能独辟蹊径,在旁人酗酒酣睡的时候,他却拿着喜欢的书,躺在石枕上边读边午休。
明代礼部尚书李孙宸也一样,午休的时候热得睡不着,干脆找一个有泉水有树林的地方,席地而坐,翻看古书籍。
在读书消暑这一方面,喜欢作诗的乾隆皇帝,怎么能没有一席之地呢?这位十全老人关于夏天的诗句比比皆是,别人都是说夏天如何炎热,他却说:“我爱夏日长,清风拂轩户。图书堪避炎,该览鉴今古”。果然,有钱人就是任性。
如果说一个人在大树下和溪水边读书是曲高和寡,那么,呼朋引伴就是众人的狂欢了。
唐代的裴度,干脆建了一座消暑馆,种植万株花木,引泉水左右,取名为绿野堂,夏天来的时候,就把好朋友白居易、刘禹锡等喊来,一边弹琴一边喝酒,再一边作诗,好不快活。
在前辈的影响下,宋代欧阳修有样学样,每到六月,就想方设法的“以文会友”,洛阳的普明寺至今留下他诸多“避暑之咏”,而成为当时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还有如今的旅游胜地。
即便后来被贬扬州,欧阳修初心难改,建了一座平山堂,每到夏天引得名流争相前往,大家拿着荷花互相传递,每轮到自己就摘下一片花瓣,直到花瓣尽了,就轮到谁喝酒作诗,为当时的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别看古代没有空调,却能动用他们的小脑袋瓜,想尽一切办法来降温。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首先,来说下“衣”。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襌衣”,重量不到50克,十分轻盈凉爽,经鉴定是古人的夏衣,可见在汉代,人们就注重如何避暑了。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就用“纻衣”,用来制作夏衣了。
到了秦汉,人们种植苎麻,用它制作苎麻布,供夏天使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到了南宋,人们发现用蚊帐制成的夏衣更凉爽,便减少了苎麻的种植。除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在如今敦煌壁画里依然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夏衣,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其次,再来说下“食”。古装剧里常常看到有人使用冰块,有人质疑他的不严谨,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冰箱,他们叫做“凌阴”,也就是俗称冰窖。《诗经·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
周朝有专门负责管理冰窖的官员,叫“凌人”,凌人在冬天把冰块储存在凌阴,夏天拿出来使用,秋天负责清理。从秦始皇开始,各个朝代都有“凌人”,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古人除了用冰块进行降温,自然也就少不了“吃”了。古人的冷饮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冷”,另一种是“冰冷”。顾名思义,水冷就是用冷水给食物降温,冰冷就是冰块给食物降温。
魏文帝曹丕喜欢把西瓜浸泡在清泉水中,这样吃起来更可口。当然,古代也有冰箱,他们唤其为“冰鉴”,用来储存酒浆和水果,从后来出土的吴王光鉴、曾侯乙冰鉴等都可以说明。
到了唐宋,随着经济的发展,才有了冰食,类似于现在的雪糕,一到夏天,大街小巷就有小贩贩卖冰食,种类不比现在的雪糕逊色。话说,马可波罗来中国尝到病食后,十分喜欢,把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这才有了欧洲的雪糕。
至于酸梅汤,是清朝出现的,现代依旧是人们的消暑神器。
最后,再来说一下“住”和“行”。古代没有空调,却依旧能享有空调房的待遇,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下古人的智慧了。
古代人建房子,会置格子窗、设擗帘杆来避暑,房子里还会以化石为床,铺设竹子凉席,还会考虑在行榻处上方设置风扇,通过扇动来降温。小说《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朝工匠丁缓发明了“七轮扇”,一个人闪动,全家都展开笑颜,十分具有传奇色彩。
还有“行”,古代交通技术有限,人们无法乘坐高铁、飞机去往凉爽之地,因此只能求得“心远地自偏”了。
王维喜欢到钟南山避暑,杨万里酷爱月下在竹林里漫步,杜甫偏爱在荷花池塘边乘凉,白居易和李白喜欢登高,才写出气势蓬勃的诗句,怪不得他们一个被称为诗魔,另一个是诗仙。
“园亭多水木,自是气清凉。夏候所弗宜,暖气蒸炎阳。”
最后借用乾隆皇帝的一首诗来结来结束文章,20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乾隆热得睡不着,在养心殿晚坐,作了这首诗,炎炎夏日,身为九五之尊的他,也只能作出“诸凡皆顺吉”的感慨,希望大家在这个夏天都能诸事皆顺,如意!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