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广告竟偷偷"吃时间"?实测2分钟广告多耗4秒,背后猫腻藏不住

前言

你刷视频时有没有过这种疑惑?明明广告倒计时显示还有10秒,盯着屏幕等却像过了半分钟。

以前总以为是自己太心急,直到有人拿着秒表反复测试,才发现不是错觉!

四大视频平台的广告全在"偷时间",标称2分钟的广告实际要播2分4秒。

更可怕的是连代码都藏着猫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实测戳穿"时间陷阱"

最先发现问题的是一位评测博主,他专门用秒表记录四大主流视频平台的片头广告时长。

结果令人合不上下巴,这四大平台广告的实际时长都“加量”。

超出时间最短为0.66秒,最长竟达2.21秒,如此偏差着实出人意料,而且他反复测了好几次,每次结果都差不多,排除了手滑、秒表不准的可能。

后来某媒体也加入测试,用专业录屏软件进行测试,发现情况更严重。

某绿色图标的视频APP,标注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了123秒。

另一个同类APP更夸张,整整多了4秒,而且全程网络没卡顿、画面没停顿,问题就出在倒计时上。

更绝的是一位热心肠博主,他直接把其中一个APP的安装包拆开,看看这代码到底怎么跑的,直接找到了关键公式!

这些APP的代码要求真实广告时长必须比显示的倒计时多2秒。

小平台更肆无忌惮,有小程序开屏广告标30秒,实际要等50秒,甚至搞"双重套路"。

先显示15秒看完能用功能,等15秒到了,又弹一个30秒的广告,逼你为了"不浪费之前的15秒"继续等。

偷几秒也能赚大钱?

可能有人觉得,几秒钟而已,厂商至于这么费劲吗?

但算笔账就知道,这几秒藏着真金白银。

我国长视频用户有7.52亿,要是每个用户每天看3次广告,每次被多偷5秒,一天就是7.52亿×3×5=112.8亿秒,相当于35.8年。

这些被偷的时间,直接和厂商的广告收入挂钩。

现在视频平台的广告,很多是"按有效播放计费",也就是广告得播够10秒、15秒,才算一次有效播放,才能向广告主收钱。

多偷的这几秒,刚好能让原本没播够时间的广告,变成"有效播放"。

比如某广告主要求播15秒计费,平台偷加2秒,就算用户本来13秒就想划走,也被迫播够了15秒,平台就能多赚一笔钱。

而且现在互联网行业不好做了。

以前厂商靠拉新拿投资,现在只能在老用户身上"挤利润",偷广告时间、加广告位就成了最直接的办法。

就像那个绿色图标APP,今年二季度光广告费就赚了12.7亿,仅次于会员费,还有搞车道级广告的大厂,去年在线营销收入高达730亿。


广告乱象不止"偷时间"

比偷时间更让人闹心的是,广告已经无孔不入,甚至影响安全。

前阵子有地图APP被曝出,在导航页面加"车道级广告",马路上会显示"累了困了喝XX特饮",高速上还会飘广告牌.

关键是关不掉,开车开多久就得看多久。

有用户说,在市区复杂路口,突然出现的广告会分散注意力,有时候还会遮住车道指示箭头,"出事可能就差半秒"。

还有让人防不胜防的"摇一摇广告"。其实2022年底工信部就下令整顿,但很多APP根本没遵守,手机晃一下、按屏幕力道大直接跳转。


就算你充了会员也没用,顶多能免掉片头广告,界面顶部的banner广告、视频右下角的小窗广告、暂停视频时的全屏广告照样有。

甚至还会频繁弹出"自动续费包月更便宜"的提示。

有博主统计过,某热门视频APP,从点开软件到找到想看的视频,中间要经过十几个广告位,这些广告位还会自动滑动,2分钟内得看30个广告。

结语

我们总说"免费的东西最贵",用APP不用花钱,就只能用时间和注意力买单。

厂商要承担服务器、版权、运营成本,广告确实是重要收入来源,但这不能成为"偷时间"、牺牲用户体验甚至安全的理由。

现在已经有法律人士说,"赛博鬼秤"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可能构成欺诈。

要改变这种现状,光靠用户吐槽不够,还需要监管更严、厂商更有敬畏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数码   广告   猫腻   时间   手机   视频   用户   平台   秒表   厂商   广告位   车道   倒计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