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摄影 吴聃
几年前,三星堆遗址5号坑出土的黄金面具一经面世便惊艳世人。三星堆人为何喜欢用金?他们的黄金制品的加工水平在同时期的中国又处于何种水平?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分论坛“文明解码”在德阳举行。著名金器保护专家,国家博物馆青铜研究所原研究员马燕如在现场分享了三星堆金质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据她介绍,三星堆出土金器初步统计约有两公斤,无论从黄金用量,还是金质文物制作的工艺复杂程度来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制作堪称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
马燕如
在三星堆新发现的六座祭祀坑展开发掘以后,马燕如带领的“黄金团队”便展开了文物保护工作。从5号坑出土时揉成一团的到最后以面具的形态惊艳示人,便出自马燕如团队的手笔。截至目前,她的团队历经四年六个月的努力,分析检测、保护修复新出土的大大小小金质文物已有270余件。这些文物的形制十分丰富,既有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金杖、戴金面具人头像,也有此后出土的金鸟形饰残片、金面具残片、金料块等。初步统计,这些文物上的黄金用量,约在2公斤左右,目前在国内同时期的遗址中还未发现如此大量用金者,说明三星砂金矿源稳定。
马燕如
不仅如此,研究显示三星堆的黄金熔炼技术已经十分娴熟;三星堆黄金制品的加工工艺水平遥遥领先。马燕如表示,从出土文物来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主要呈现为片材应用,包括金面具、鸟形饰、鱼形饰、扣边器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以片材为基础,通过锤鍱、裁切、镂刻(脱錾)完成造型,以划刻、錾刻手法做表面装饰,充分利用了金银的柔韧、延展性完成其包、镶的装饰目的。三星堆的青铜器大量使用了焊接技术,但金器并没有使用这项技术,“足以证明古蜀人已完全了解金银材质延展性的物理特性。”
马燕如表示,三星堆金质文物是三星堆文明的璀璨代表,其意义远超“贵金属器物”本身,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个维度,直接打破了“中原文明单向影响周边”的传统认知。以“重器”姿态实证了长江上游曾存在一个与中原夏商文明平行、且高度发达的区域文明中心,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的起源格局,是探索长江上游文明及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关键物证。
这些金质文物,以及其丰富多彩的形制充分展现了古蜀人”天人沟通“”权力神圣“的黄金崇拜理念。“古蜀国的‘黄金冶金加工技术’,将中国早期黄金文明的历史,大大提前至商周时期,无论从黄金用量,还是金质文物制作的工艺复杂程度来看,三星堆的金质文物制作代表了早期中国贵金属工艺的巅峰高度,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约3000-5000年前)华夏其它地域文明的贵金属工艺水平。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