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今年16岁,开学才两个月,已经第6次跟我说不想上学了!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闹着让我帮忙请假,说自己太累,想休息。
起初我还跟他心平气和讲道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不努力上学,将来在社会上连个工作都找不到……”
可说了那么多,他是左耳朵进右耳多出,油盐不进,继续三天两头地找各种借口不去学校。
看着他躺在床上兴致勃勃打游戏的样子,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指着他大声训斥。
儿子听了,只是翻了个白眼,扭过身去,继续打游戏,满不在乎地说:“说完了吗?说完了出去吧,别耽误我通关。”
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这么一步步滑向休学的深渊?
我既心痛又无力,感觉自己作为母亲的权威和关爱,在他面前全都失效了。

02
从小到大,我对儿子都是严要求高标准,心里有很多“限制性信念”,认为男孩就得坚强、能扛事儿。
每次他一犯错,我态度总是很强硬,动不动就指责、抱怨、威胁:
“你再这样玩手机,我就把他砸了!”
“你就是个懒虫,啥也不会做,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不想上学是吧?行啊,那去打工吧,放到社会上你啥也不是!”
然而,我嘴上说得特别狠,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忍不住越界插手,替他安排一切。
他写作业不认真,拖拉磨蹭,我一边指责,一边在旁边紧盯进度,替他订正错误;
规定每天只能玩1小时游戏,每次大吵一架,为了缓解气氛,总是我妥协一步,允许他再玩一会儿,规则形同虚设。
因为熬夜玩手机导致第二天起不来床迟到,一边骂他“活该”,一边编借口向老师请假。
时间一长,儿子根本不把我的话当回事,总是跟我对着干,唱反调。
他学会的不是遵守规则,而是如何试探父母的底线。
直到现在总是频繁请假,就在休学的边缘!

归根结底,这十几年来,我在教育孩子上是“刀子嘴,豆腐心”,“说硬话,做软事”。
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自己过去一直是本末倒置了。
这种“说硬话”带来的只是亲子关系的疏远和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做软事”则让孩子失去了建立规则感和责任心的机会。
面对青春期孩子,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说软话、做硬事!”
“说软话”,就是态度上放松,情感上温柔,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即使孩子做了错误的选择,也不指责,不嘲讽,不说狠话。
“做硬事”,就是在原则上坚持,在规矩上坚定,明确界限,谁的课题谁负责,不越界指挥。
具体做法如下:
03
1、“说软话”:少挑刺,多看优点,真心实意的认可。
以前我总盯着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动不动就指责,孩子很容易炸毛。
青春期的孩子大脑发育不成熟,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得相对成熟。
此时,他们最反感说教和指责,情绪容易起伏不定。
有时候,他不是故意要跟你作对,是真的控制不住他自己!
给他一丁点的刺激,他会立刻解读为威胁、控制或不认可,从而变得异常愤怒。

任何时候都要先人后事,关系先行。
比如,儿子上课的时候被老师冤枉玩手机了,因此被罚站了一节课,他特别生气,放学后直接放狠话说再也不去上学了!
首先,在他说起这个事情时,先倾听共情,表示对他情绪的接纳
“儿子,妈妈听你这么说,第一感觉是:你肯定觉得特别冤枉,特别生气,对吧?感觉自己明明没玩,却被老师误会了,这换谁都得气坏了。”
(替他说出她无法精准表达的情绪,让他感觉被理解。)
“谢谢你愿意把这么让你生气的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先不急着做决定,因为你现在正在气头上,我们先一起把你的情绪安顿好,好不好?”
(肯定他的沟通行为,将“做选择”推迟,把焦点拉回到“处理情绪”上。)
“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和妈妈永远是你这边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想办法。”
(给予他最渴望的“同盟感”,建立安全感。“我们”这个词至关重要。)
在孩子情绪稍平复后,进行下一步:
和孩子一起厘清事实:“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况?老师是基于什么判断没收平板的?”
(这不是质问,是医生问诊式沟通,是为了帮他梳理,或许其中有误会)
先跟孩子站在一条线上,不跟孩子硬碰硬地对抗、较劲,才有机会在后面引导孩子调整、改变。

2、“做硬事”:分清界限,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
说软话,其实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着想,不强硬,不说狠话;而做硬事,则是要清楚地划定界限,坚持原则。
做硬事的前提是关系得到位,我们安抚好情绪后,就可以明确责任边界了,我和儿子说:
“儿子,你的情绪,爸爸妈妈来帮你一起分担和消化。
但是,和学校沟通、解决平板的问题,这需要你自己来主导,因为这是你和学校之间的事。爸爸妈妈会在你身边支持你,告诉你该怎么和老师沟通更有力,我们可以做你的军师,但这与你上不上学是不同的两件事,这是你自己的学业,不是用来谈判的筹码。”
(温柔而坚定地划清界限。接纳情绪,但不接管问题。 避免他形成“我一闹,父母就会替我解决”的预期。)
引导他思考如何有礼有节地与老师沟通。
“你觉得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去和老师解释一下当时的情况,有没有可能解除误会?”
“你需要爸爸/妈妈陪你一起去和老师沟通吗?还是你自己先尝试一下?”
最终这件事情平稳落地,孩子也没有因此大闹一场,不去上学了。

3、“软硬结合”:多给孩子一些信任
默薇在《重新定义父母》一书中提到:
青春期孩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我怎么做由我自己做主”,任何人包括父母的意见,都是第二位的,或者只有参考价值的。
家长抓的越紧,孩子越想跑,不如松松手,多给他点空间和信任,让他学着为自己“掌舵”。
从那以后,我试着把学习这件事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一是不主动过问他的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
二是孩子学习上有问题找我,我给予支持,不给予评判;
三是老师让我找孩子谈学习,可以谈,但是不带情绪,不评判,只说事儿。
刚开始,我担心儿子彻底放飞自我。
当我给了他信任,我不再像“直升机”一样,一直盘旋在他的世界,他反而多了些责任感。
怎么给各科作业安排时间,哪种学习方法效率更高,怎么规划学习任务。
他开始主动思考并实践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生活上也是一样。
以前我担心孩子吃苦,怕他受挫,所以总是不跟他商量,直接出手替孩子“兜底”,跟在他屁股后面收拾烂摊子。
而现在,起床迟到的后果由他自己承担;
他让我请假的话,我会把手机递给他:“你可以选择发文字或语音,但需要你自己说。我会坐在你旁边。”
这个过程反复而煎熬,但我知道,当我既能温柔地接住他的情绪,又能坚定地守住边界时,我不仅在拯救他的学业,更在示范如何成为一个有韧性的人。

就这么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儿子对学习和生活,明显更有热情了。不再是以前那种被动应付、死气沉沉的样子了。
因为他感觉到自己是被信任的,被尊重的,反而更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教育十几岁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说软话,做硬事”,
既要情感上温柔,又要不失界限。这样的亲子关系,紧密又独立,温暖而坚定,才是青春期孩子所需要的。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