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刘兰芳现状凄惨,住北京破房商演不敢停,因儿子去世被网暴

以《岳飞传》响彻大江南北的评书艺术家刘兰芳,曾用声音陪伴一代人的成长。巅峰时期,上百个电台同步播放她的作品,可 81 岁的她如今却因 “住破房、商演不停” 的标签引发热议,更因小儿子去世时的工作安排承受网络非议。这位老艺术家的晚年生活,藏着坚守与遗憾,也透着不为人知的坚韧。

评书启蒙:寒门里的艺术火种​

刘兰芳的童年浸润在艺术氛围中,却裹着生活的窘迫。母亲与大姨都是底层艺人,收入微薄且社会地位低下,这样的境遇让母亲坚决反对她走上从艺之路。按照家庭规划,她本该学击鼓谋生,安稳度过一生,可一次偶然的听书经历,彻底改写了她的人生轨迹。​

当时一位知名评书家在当地表演《精忠说岳》,岳飞的忠义故事像一粒种子,落在了她心里。那段时间,她总追在说书人身后,一遍遍回味故事里的情节,心中悄然埋下创作的念头。1950 年前后,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家里人终于松口支持她学艺,这份迟来的认可让她更加珍视机会。​

她的丈夫王印权同样深耕曲艺领域,夫妻俩常围坐灯下讨论脚本,成为彼此最坚实的支撑。1979 年,刘兰芳创作的《岳飞传》正式播出,岳飞的英雄形象通过她铿锵有力的嗓音传遍全国,上百个广播频道同步转播,街头巷尾随处能听见她的评书声。那时她仍在剧团任职,按规定每篇评书酬劳 3 元,需上交剧团 1 元,整部《岳飞传》算下来,她仅拿到 240 元。由于未明确版权归属,即便作品被反复播放,后续收益也与她无关。多年后被问及是否遗憾,她只是轻笑着摇头,坦言能让更多人听到岳飞的故事,就已足够。​

事业与家庭:无法两全的愧疚​

在艺术领域高歌猛进的同时,刘兰芳的家庭生活始终萦绕着愧疚。她是圈内公认的 “工作狂”,人生目标清晰地指向 “把评书做好”,这份执着常常让她忽略身边人。刚结婚时,她每天埋首脚本创作至深夜,连丈夫王印权的生日都能忘记,事后察觉不妥,便默默把丈夫修改过的错别字手稿仔细收好,用这种方式弥补疏忽。王印权从未抱怨,总是悄悄把她语句不通顺的底稿重新梳理,成为她作品背后的 “隐形编辑”。​

对两个儿子,她的亏欠更甚。两个孩子尚在襁褓中,还没断奶就被送往乡下公婆家照料。老人家虽悉心看护,却终究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她至今清晰记得,小儿子降生时比大儿子更为壮实高大,可一场急病发作时,她正忙于剧团的巡回演出,等赶回家时,孩子的病情已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后来小儿子身高始终没能长起来,每次提及此事,她的声音都会不自觉放轻,眼神里满是自责。​

为了弥补这份亏欠,她尝试做个 “合格的母亲”。发工资后第一时间去百货商店给孩子买新衣服,却因记不清鞋码,买回的鞋子要么挤脚要么松垮;夜里结束排练,借着煤油灯给孩子缝补衣物,针脚歪歪扭扭却缝满心意。两个儿子从小听着她的评书长大,同学羡慕的目光让他们为母亲自豪,可两人最终都未考上大学,这件事成了刘兰芳心中另一个解不开的结,她总觉得是自己的忙碌耽误了孩子的学业。​

特殊时期,她被迫离开剧团,暂时告别评书舞台,终于有机会做起全职家庭主妇。可闲不住的性子让她总找活干,洗衣、种地样样上手,即便身处低谷,也从未放下对生活的热忱。等到风波平息,她立刻重返舞台,那份对评书的热爱,从未因外界变动而消减。​

晚年图景:旧屋中的创作热忱与争议​

2025 年 9 月 12 日,记者探访刘兰芳位于北京的居所,推开斑驳的单元门,眼前的景象与 “名家” 身份显得格格不入。穿过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窄走廊,墙皮因常年潮湿脱落大半,露出里面斑驳的水泥,角落堆着扫帚、旧纸箱等杂物。这套三室两厅的老房子已有数十年历史,室内仍保留着早年的木质装修风格,客厅的木沙发扶手被磨得发亮,漆皮大块脱落,老式冰箱上摆着几个瓷碗,阳台堆满她的评书道具和泛黄的手稿,拥挤却整洁。​

81 岁的她依旧保持着创作习惯,每天清晨吃过早饭,就搬个小马扎坐在沙发旁,趴在矮几上写脚本。记者注意到,她手里的小本子已经翻得起了毛边,每页都写满密密麻麻的圆珠笔字迹,有些地方还贴着修改的便签。长时间弯腰书写让旁人看着都觉腰酸,她却毫不在意,抬手捶捶腰就继续动笔,谈及正在创作的新段子,思路清晰得像刚构思完毕,81 岁的年纪里,记忆力依旧惊人,手写的长篇手稿能完整脱稿讲述,字句间的逻辑与韵律丝毫不乱。​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传统艺术家对新生事物接受度极高。她手机里装着多个阅读 APP,睡前必看一章穿越小说,觉得这类作品与早年的仙侠故事一样充满想象力。她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给喜欢的作者打赏 50 元,直言 “人家写得用心,这点鼓励应该给”。这份与时俱进的心态,让她的晚年生活少了沉闷,多了鲜活气息。​

丈夫王印权已 85 岁,腰板不如从前挺直,走路时需偶尔扶墙,却总会默默陪在她身边。采访间隙,他端来一杯温水,刘兰芳接过时两人相视一笑,数十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这份平和的晚年生活,却因过往的遗憾蒙上争议。小儿子两年前因病离世,有传言称孩子病重至去世期间,她仍在外地商演,此事引发大量网络指责,认为她 “重事业轻亲情”。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那段时间她常常在后台偷偷抹泪,演出结束就立刻赶往医院,只是这份伤痛从未在人前显露。​

她的蓝色工作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近期安排:“9 月 15 日朝阳社区评书片段”“9 月 20 日天津企业年会演出”“9 月 25 日北京曲艺沙龙交流”。有人替她惋惜,觉得八十多岁本该安享晚年,何苦如此奔波。她却不认同这种说法,坦言大儿子生活仅能自给自足,无法过多照料二老,自己能动弹就该多做些,更重要的是,评书是她一生的热爱,能站在台上讲述故事,就不算辛苦。​

阳光透过发绿的老玻璃窗,落在工作本的字迹上。刘兰芳拿起一页手稿,轻声念起新写的片段,声音虽不如年轻时洪亮,却依旧带着独特的韵律。王印权坐在一旁,静静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打拍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娱乐   凄惨   北京   现状   儿子   刘兰芳   评书   小儿子   剧团   手稿   晚年   故事   丈夫   母亲   作品   脚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