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级天眼”,上午发射入轨,下午高清出片,拍摄目标俄罗斯

在10月11日上午10时20分,山东海阳附近海域,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仅仅3小时以后,这颗被命名为“江苏地质号”的遥感卫星就传回了对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高清影像。

在这次对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的高清成像拍摄中,0.5米的分辨率让地面建筑细节清晰可辨,层次与色彩尽显专业水准。从发射入轨到影像回传的高效响应,不仅印证了我国“引力一号”运载火箭600吨起飞推力带来的精准投送能力,更彰显了“吉林一号”星座的成熟技术底蕴。

作为宽幅光学成像遥感卫星,“江苏地质号”具备150公里幅宽的观测范围,这个参数的背后,藏着遥感卫星领域长期存在的核心矛盾,幅宽与分辨率的天然制约。通常而言,卫星的分辨率越高,其单次拍摄的幅宽就越窄,如同相机的长焦镜头能看清细节却收窄了视野,这一规律成为各国卫星研发难以突破的瓶颈。美国最先进的锁眼12卫星虽能达到0.1米的极高分辨率,但其幅宽仅为40公里,在执行战场侦察等大范围观测任务时,必须多次过顶拍摄才能拼接出完整的区域图像,极大降低了任务效率。

在全球范围内,能同时兼顾宽幅覆盖与高清成像的遥感卫星极为罕见,而“吉林一号”宽幅卫星恰恰实现了这一突破。以超过150公里的超宽幅覆盖,搭配0.5米的相对高分辨率,其单次拍摄即可覆盖相当于200多个平方公里的区域,拍摄效率远超传统高分辨率卫星。

更关键的是,“吉林一号”通过宽幅卫星星座群与对地拍摄推扫技术的结合,从系统层面破解了技术矛盾:推扫技术利用面阵探测器在卫星飞行中完成连续扫描,无需光机摆动机构即可获得大范围影像,配合多星协同组网,最终实现了地面分辨率与侦察幅宽的双优结合。这种技术创新,使其在国土资源普查时能快速覆盖大片区域,在灾害应急时可第一时间捕捉全域灾情,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

“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的0.5米地面分辨率的公开性能指标,已远超俄罗斯现役的“猎豹”-M系列军用侦察卫星1.1米的分辨率水平,即便与俄罗斯最先进的“角色”系列军用侦察卫星相比,在响应速度与批产能力上也形成明显优势。

这种民用遥感卫星性能赶超他国军用侦察卫星的现象,在“吉林一号”家族中并非个例。在2024年底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5B星,曾拍摄到能清晰辨别故宫人流的影像,而其0.2米的实际分辨率,远超公开的0.5米上限标准。要知道,美国最先进的“锁眼”12侦察卫星的地面分辨率也就是0.1米。

如今的吉林一号早已不是单星作战。截至10月11日,经过31次发射组网卫星数量已达141颗,“吉林一号”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这个涵盖光学、视频、光谱、红外等多种类型的“太空观测网”,创造了诸多令人惊叹的成绩。“吉林一号”在9月初发布的大阅兵卫星影像中,能清晰识别参阅装备型号与数量;曾穿透云层精准跟踪飞行中的美制F-22 战机,展现出强大的动态监测能力;在西藏定日县与缅甸中部地震发生后,均第一时间调星成像,为救灾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这般实力背后,是我国遥感卫星技术的持续迭代与批产能力的突破。长光卫星将“吉林一号”从初代400公斤级缩减至20公斤级,构建起脉动式流水线生产模式,单星测试效率提升近10倍,如今已具备年产200颗遥感卫星的能力。这套被授予吉林省科技奖一等奖的批产技术,实现了卫星制造从研发到生产的跨越,让亚米级遥感卫星得以规模化组网。

按照发展规划,“吉林一号”目前已实现全球任意地点10分钟内重访的能力,到2027年底300颗卫星在轨后,可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 ‌届时,从国土资源普查、农业估产等民用领域,到灾害应急、态势监测等特殊场景,这套星座将提供更高效的服务。“吉林一号”已累计拍摄28.96亿平方公里影像,在全球200亿次数据调用中彰显价值,打通了遥感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从单星的精准成像到百星的协同组网,从技术突破到产业成熟,吉林一号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商业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当太空观测进入“中国时刻”,这些翱翔在近地轨道的“超级天眼”,不仅在记录地球的变化,更在书写着航天强国的崭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科技   天眼   俄罗斯   中国   上午   下午   目标   高清   吉林   遥感   宽幅   幅宽   分辨率   影像   能力   技术   运载火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