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美国正试图联合盟友,对中国在能源、贸易等领域施压,逼迫中方在中美谈判中让步,结果特朗普没料到的是,就在中美交锋的关键时刻,有个重要盟友拒绝跟随美国,率先“叛变”。那么,这个不愿跟随美国的是谁?其又为何做出这种举动?
当地时间7月2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释放了一个危险信号。他不再只盯着关税,而是主动将中国与俄罗斯、伊朗之间的能源合作拉入谈判议题。他称中国是受制裁的俄罗斯和伊朗石油的“大买家”,下一阶段的贸易谈判将涉及这一点。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放出类似威胁。7月中旬,特朗普就曾扬言,如果50天内俄乌不能达成和平协议,美国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高达100%的“二级关税”。显然,这种做法是在逼迫中国为俄乌冲突“买单”,通过切断中俄能源贸易,把俄罗斯拖进更深的经济泥潭。
可中国早已表明立场:坚决反对非法单边制裁和所谓“长臂管辖”,中国外交部多次回应,美方的所谓“二级制裁”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企业合法权益。
说白了,这场以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较量,实质是美国试图打压中俄关系,迫使中国放弃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低价能源,改为购买美国的页岩油。表面是谈贸易,背后却是地缘政治的较量,这也是贝森特话中所谓“讨论其他问题”的真实含义。
可问题在于,特朗普沾沾自喜的一招非但没有产生效果,反而其试图制造的“对华包围圈”在关键时刻先出现裂缝,而这道缺口,正是来自阿根廷。此前阿根廷总统米莱被认为是“特朗普铁杆粉丝”,甚至一度扬言要与中国“切断合作”。可现实是,阿根廷突然大幅度转向——不但放宽中国公民签证限制,还恢复了中国最大投资项目之一的水电站建设。
要知道,米莱当选之初,的确释放出不少对华“敌意”,他曾公开称中国是所谓的“刺客”,主张与美国和以色列结盟。可当选不到半年,他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仅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还强调要加强与中国的各领域合作。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戏剧性的转变?原因并不复杂。阿根廷眼下正处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外汇储备紧张,通胀高企,社会矛盾突出。在这种局势下,放弃中国这样的经济伙伴几乎等同于自毁前程——中国不仅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还是最大进口来源国。更重要的是,中国提供了阿根廷急需的资金和市场。
以中阿本币互换为例,今年4月,双方刚刚续签了一笔350亿元人民币的协议,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阿根廷的美元储备压力,还有效稳住了本币汇率,维护了该国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
而且中国企业在阿根廷的投资也涉及能源、基础设施、矿产等关键领域,比如此次重启施工的水电站项目,就是阿根廷近年来最大的中资基建合作,建成后将提升全国6.5%的电力装机容量,对于改善能源结构意义重大。换句话说,中国对阿根廷来说,早已不只是一个贸易伙伴,更是经济“稳定器”。
与之相对的是,美国虽然是阿根廷的重要盟友,但其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给米莱政府足够的支持。比如米莱曾多次请求美国帮助阿根廷从IMF获得贷款,但始终未能如愿。更讽刺的是,在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中,阿根廷竟然也被列入加征关税国家名单,毫无盟友待遇可言。
正是因为这种现实考量,阿根廷政府逐渐放弃了与中国“对抗”的立场,转而寻求重启合作。从恢复签证便利,到水电站项目重启,再到本币互换续签,这一连串动作都表明,米莱政府正在悄然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这对特朗普而言,显然是个不小的打击,他试图通过联盟体系来围堵中国,但“自家兄弟”却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了靠向中方,原本设想的施压战线,变成了漏洞百出的“散沙联盟”。
从更高维度看,这也表明中美博弈已经不再局限于双边层面。第三方国家的态度,正在决定大国之间对抗的实际效果,而中国通过持续稳定的外交和务实的合作,正在不断争取更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中方从未试图搞所谓“拉帮结派”,而是始终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基础推动国际合作。在处理与阿根廷的关系中,中方没有附加政治条件,也不干涉其内政,而是通过项目、贸易、本币互换等方式给予实际帮助。而美国的做法则正好相反,总是以“朋友”的名义提出苛刻要求,动辄施压威胁,甚至试图剥夺他国与中国正常合作的权利,这种“强迫式外交”已经引发越来越多国家的反感。
这种趋势也说明,过去那种以美国为轴心的全球秩序正在逐步松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意识到,大国博弈不应以牺牲本国利益为代价。未来,像这样的“意外”恐怕还会越来越多。中美之间的交锋,才刚刚开始,真正的胜负,不止取决于两国自身,更取决于第三方国家的选择。而中国,已经悄悄赢在了起点。
更新时间:2025-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