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日,外媒透露“工业加速器法案”(IDAA)的核心内容,其严苛的要求引起资本市场一片哗然。
面对强制技术转让、本地化含量要求和股权控制等多重方面的制约,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等采用不同供应链模式的企业展现出了不同的风险抵抗能力。
IDAA的出台折射出全球关键资源领域博弈的深刻变化,从“市场换技术”到“规则护技术”。
唯有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优化供应链韧性、灵活调整全球化策略,才能在这场“去中国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继续在全球新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
以下为正文:
2025年10月16日,据《彭博社》报道,欧盟将正式披露“工业加速器法案”(Industrial Decarbonisation Accelerator Act,简称IDAA)草案的核心内容,并于11月正式出台,这个堪称近年来最为激进的市场准入政策的相关信息一经披露,就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10月17日,新能源板块也同时出现集体下挫,其中阳光电源(300274.SZ)股价暴跌近11%,几乎创下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中国新能源厂商正迎来关键转折点。
01
IDAA:史上最严市场准入政策
实际上,IDAA并非欧盟出台的第一个针对中国新能源厂商欧洲市场准入门槛的法案。自2023年起,欧洲先后实施了《新电池法规》、《关键材料法案》和《净零工业法案》,旨在新能源链条上建立一整套欧洲自主标准体系。
2023年7月28日,欧盟出台《新电池法规》,针对投放欧盟市场的所有类别电池,要求:(1)建立统一的EPR框架,要求生产者负责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2)容量超过2千瓦时的电池需注册“数字电池护照”,并携带CE标志;(3)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并达到相关限值要求;(4)逐步推行废旧电池回收效率、材料回收及循环目标;(5)含便携式电池的产品必须保证电池在产品使用寿命期间可由最终用户轻松拆卸和更换。
2024年4月,欧盟通过了《关键材料法案》,明确了三大支柱目标,包括(1)增强自身供应能力,在2030年前,至少10%的战略材料在欧盟本土开采,40%在本地加工;(2)提高循环性与再生利用,到2030年,战略原材料至少25%的消费量来自回收;(3)实现供应多元化,避免对单一国家的依赖,任何单一第三国供应比例不得超过65%。
2024年5月24日,欧盟出台《净零工业法案》,提出两大指示性指标,一是到2030年欧盟本土净零技术制造产能达到部署需求的40%,二是到2040年欧盟在这些技术上达到世界产量的15%。
从电动汽车补贴到供应链原产地认证,政策方向一直指向减少对中国供应链条的依赖,推动欧盟战略自主和供应链韧性。但是本次IDAA在资本市场引起轩然大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从未有过的最严苛的市场准入政策。
此次IDAA的突破性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强制技术共享。法案首次明确要求企业向当地合作伙伴开放电池专利技术,将“以市场换技术”从商业选择变为法规强制,直接触及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其二,锁定制造环节。设定了高达40%的本地化含量门槛,旨在将原材料、制造等关键产业环节锁定在欧洲境内,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厂商“整机出口+本地组装”的商业模式。
其三,干预企业控制权。对于不愿转让技术的企业,法案强制要求与欧盟本地企业设立合资公司,且欧盟方持股不低于35%。这已超出传统贸易壁垒范畴,直接涉及企业的核心控制权问题。
这一系列措施表明,欧盟正试图通过立法手段,快速重构对其而言具有战略意义的电池与储能产业链,确保产业自主与安全。
02
中国厂商:供应链模式定生死
事实上,欧洲早已成为中国储能企业的“利润高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企业海外订单规模达214.7GWh,同比增幅超130%,而欧洲作为核心市场,贡献了头部企业较多的海外营收,且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头部阳光电源海外毛利率为40%,户用储能企业海外毛利率更为43%,远超内销的25%。
从单个企业来看,以阳光电源为例,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营收253.79亿元,占总营收比重58.3%,其中欧洲市场是核心来源,逆变器与储能产品合计市占率达35%,较去年提升14个百分点,机构原预测其欧洲市场增速将保持50%以上。
对阳光电源而言,其高业绩背后还有“整机系统集成”的业务模式,本次变化也让其位于冲击最前端。
一方面,内部无法通过自有产能补足本地化比例,需转向欧洲本地采购组件,而欧洲零部件成本较国内高15%-20%,仅这一项就可能使阳光电源欧洲业务的毛利率从30%-40%压缩5-8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现有项目已面临合规整改压力,按其2025年上半年欧洲35%的市占率测算,4.4GWh英国标杆电站、德国电网侧液冷系统等项目若无法快速调整,可能面临延期或违约风险。
最严峻的还是“技术转让与股权控制”条款。阳光电源的PowerTitan2.0系统集成技术、高功率逆变器技术是其占据欧洲35%市占率的核心支撑,一旦被迫转让,可能使同类企业研发周期缩短2-3年,竞争会更加激烈。
这也意味着,“垂直整合模式”的企业在此次冲击面前,凭借自制电芯与海外产能布局,有了一些喘息的空间。
此外,一些中小户储企业,相较于头部户储企业迫切地需要完成组件本地化采购体系搭建的需求,它们的调整虽然更加灵活,但由于资源有限,供应链话语权较弱,在应对本地化要求时,或面临着成本上升与订单流失的双重挤压。
03
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布局
从此次冲击的结果看,“垂直整合模式”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但是在抗风险方面相较于“整机系统集成”有更强的韧性。因而,对于阳光电源这类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在欧洲布局产能,补足本地化比例。
欧盟推动供应链本地化的趋势已十分明确。根据其《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战略原材料年消耗量的10%在本土开采,40%在本地加工。同时,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CLEPA)也持续呼吁,希望欧盟能出台规则,规定汽车产品中“本土制造”零部件的最低含量,以此保障欧洲供应链的稳定与就业。
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力与自下而上的行业诉求相互叠加,使得本地化生产不再是中国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在欧洲市场长期生存的“入场券”。
事实上,阳光电源此前已通过在德国慕尼黑、西班牙马德里等设立区域运维中心,积累了本地化服务经验,下一步若能联合欧洲本土企业建设组件生产基地,将核心部件的本地化采购转化为本地化制造,有望逐步满足40%的含量要求,规避股权稀释风险。
此外,对于中国厂商而言,技术转让是法案带来的核心威胁,这意味着其要在技术和市场之间做一个选择题。对于阳光电源而言,其逆变器技术、系统集成算法已积累大量专利,这部分是断然不可转出的,因此可通过“非核心技术替代”策略应对转让要求。例如以装配工艺、基础运维技术替代核心算法转让,同时通过专利交叉授权与欧洲企业达成合作,既满足法案要求,又保护核心竞争力。
但是缓兵之计,非长久之策,中国厂商需要重新审视欧洲市场,转向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了新的选择。
以阳光电源为例,其在2025年成立了独立的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源事业群,旨在将其在电力电子和储能领域积累的技术,复用至全球蓬勃发展的算力基础设施市场。该业务预计将贡献可观的营收增量。
这种向高价值、高增长的新兴场景的跨界延伸,不仅能有效对冲单一市场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也更有利于发挥中国企业在制造与系统集成方面的综合优势。
04
尾声
IDAA的出台折射出全球关键资源领域博弈的深刻变化,从“市场换技术”到“规则护技术”。
面对如此公然的本土保护,欧洲电池行业的行业协会RECHARGE明确提出“保护战略技术不被全球竞争扭曲”,并警惕将行业过度依赖本地化或合规要求可能削弱其技术创新活力。
对中国储能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重塑自身竞争力的契机。
唯有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优化供应链韧性、灵活调整全球化策略,才能在这场“去中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继续在全球新能源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