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骗局收网!2年吸金6.3亿,7.6万人被骗,投资人血汗钱打水漂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引言:“我拿走的,只是不属于你们智商的财富。”


这是“鑫慷嘉”创始人落网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残酷、嚣张,却准确点破了当前骗局的进化方向,它不再依赖高息诱惑,而是用一整套“信任制造系统”——从包装叙事,到社群运作,再到情绪动员的收割闭环。


近日,央广网等媒体曝光了一场2022年收网的“圆梦茶海”骗局,两年狂吸6.3亿元,7.6万人血本无归。这场骗局表面上是“茶产业+乡村振兴”,实质却是披着国策外衣的资金盘运作。


这类骗局不是孤例。


近年来,“山屿海养老旅居”“国学改命”“鑫慷嘉”等接连爆雷,逻辑如出一辙,他们搭建虚构产业故事,引入康养、茶文化、旅居等正面标签,用所谓的“红利”激发投资热情,最终构建一场庞大的认知陷阱。


如果说过去的骗局靠的是“你贪我骗”,那么现在的骗局靠的则是“你信我演”。它不仅有高回报诱惑,还有一整套“集体信仰机制”控制判断。


“圆梦茶海”只是倒下的其中一颗多米诺骨牌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背后这类“新叙事型集资”的逻辑框架,正悄然成为市场下一轮骗局的主流模板。


“圆梦茶海”收网

以“虚拟种茶”之名狂卷6.3亿


2022年,警方在四川收网一场“投资种茶”的虚假项目,平台名为“圆梦茶海”。据官方披露:该平台两年内吸纳资金超6.3亿元,涉及7.6万名投资者,多为中老年群体。


骗局背后操盘者徐刚(化名),靠一款App和一系列“文化包装”,完成了一次从0到亿级的非法集资。


而这场精密设计的骗局,从一杯茶开始。


在四川内江、泸州等地,“圆梦茶海”在线下开设了多个“茶酒体验馆”,表面是卖茶、搞文化交流,实则是拉人入局的宣传基地。


会员被请去喝茶、听讲座,“老师”热情讲解国家如何扶持新农业,如何通过App虚拟种茶实现“文化与财富双赢”。


图源:CCTV-1


App中,用户只需认购“土地”与“茶树”,系统便会每天“产茶”,自动转化为积分和收益,还能提现。


更诱人的是,不同价格的虚拟茶树搭配不同收益周期,“买得多、产得快”。一些初期投资者尝到甜头后,就加大投入。


这套看似创新的玩法,本质不过是经过升级的资金盘:提现金额、产茶速度、用户分红,全部由后台人工控制,所谓“农业科技”只是一套虚拟数字。


这场骗局的核心操盘手,是泽源公司董事长徐刚。他初中辍学,曾因盗窃入狱,后在多个传销组织中积累经验。2018年来到四川后,他开始筹划一个披着农业外衣的“资本故事”。


他花钱请人开发App,亲自设计分润模型,一方面照搬早期传销的“拉人头”提成机制,每拉一个就有10%的提成;另一方面模仿社交游戏(如QQ农场)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方式,降低用户戒备。


图源:圆梦茶海app


App设有多个会员等级,从“农户”到“产业园主”,价格从168元到1.68万元不等;分红模式分为“静态”和“动态”:前者是虚拟茶树“产茶”的日常返利,后者则靠拉人头返佣,比例从10%至4%不等,提现还需支付3%手续费。用户越拉人,等级越高、分红越多,形成典型金字塔结构。


图源:今日说法


为了让骗局更“真实”,徐刚还搭建了“泽源集团”的假象帝国:注册多个农业、酒店、茶叶公司,租地拍照、组织会员到所谓“茶园”参观,举办线下茶会和会员大会,营造企业即将“上市”的气氛,甚至通过中介花16万元买下“挂牌仪式”,在会员面前高调宣布“公司原始股即将暴涨”。


图源:网络


很多中老年会员沉迷于“种茶致富”的幻想,盼着企业上市后一夜暴富。殊不知,所谓“原始股”根本无从落地,所谓“上市”不过是烟雾弹。


随着平台用户增长减缓、资金链紧张,提现开始受限。徐刚继续推动会员拉人、增资以“冲等级”“抢股份”,试图延长骗局生命周期。直到2022年,警方收网,“圆梦茶海”彻底崩塌。


回看整个骗局,它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抓住人性:用一个符合“政策方向”的故事赢得信任,再用数字游戏制造“赚钱的错觉”,最后用“原始股”“挂牌”刺激疯狂加码。


图源:今日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法律对“原始股”有明确而严格的界定。普通人如果想合法参与原始股投资,只能通过受监管的私募股权机构,或者等企业上市后,在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等正规市场才能买卖股票。


这类骗局早已超越了‘高回报’诱惑,它借力现实叙事,变成让你主动选择相信的一种‘投资可能’。


换了马甲的“发财梦”

老配方照样杀疯了


“圆梦茶海”打着“振兴茶产业”的旗号大肆吸金。这种玩法,不是第一次见,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从“国学改命”到“元宇宙投资”,从“乡村振兴”到“传统文化复兴”,一波又一波的骗局都有同一个内核——披着“文化”马甲,玩着资本空转的老配方。


配方第一步,制造一个看起来前景无限的故事,蹭政策、贴文化。比如“区块链+农业”“国潮复兴”“乡村康养”,营造出一种“你不是在赚钱,而是在响应官方号召”的幻觉。


接着,包装出一个“即将上市”的项目,鼓吹原始股、股权升值的潜力;再设门槛、分等级:谁投得多,谁就是“合伙人”“董事长”“创始会员”。


很多项目甚至精心打造人设,把参与者包装成企业家,安排拍宣传片、上论坛、办培训,搞出一套“沉浸式洗脑”。整套流程,更像是一场有剧本、有分工的集体造富表演。


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靠拉人头维持资金流。只要你能带新人,就能立刻获得“服务红包”“管理奖金”“推广提成”。没有实际产品利润,全靠新人投的钱来兑付旧承诺,典型的资金盘逻辑。


以“山海集团”为例,这个打着“区块链康养”旗号的项目,吸引上万人参与,宣传的“资产”不过是几家空壳公司和几个烂尾项目。钱到手,故事讲完,跑路或换个壳继续收割。


一旦拉新乏力,系统就开始卡顿、提现困难。最终的剧本早已写好:资金链断裂、项目消失、投资人血本无归。


信的人,比演的人更狠”

中老年为何成了骗局温床?


骗局之所以长盛不衰,不是因为它有多高级,而是因为很多人想信、愿信、甚至不敢不信。


在“圆梦茶海”里,很多会员因为相信不断加大投入;“山屿海”“山海”“鑫慷嘉”等骗局中,依旧有一批人等待“政策落地”“回购兑现”,把希望押在一个根本不会实现的未来上。


这一类骗局,为何总是盯上中老年群体?


“这些中老年人平时闲着没事,公司以近乎免费的价格安排他们过来耍一趟,他们很愿意。”一名“圆梦茶海”工作人员的话,揭开了部分真相。


复盘这类打着“文化”旗号的骗局可以发现,中老年人已成为骗子最理想的“客户画像”。这群人情感需求强、认知防线低——对“文化”“康养”“情怀”“孝道”天然信任,同时对“原始股”“小投资翻几倍”有执念,却缺乏系统的金融知识,一旦被情绪带动,很容易陷入其中。


更隐蔽的是,这些项目往往通过身份诱惑与等级设计来“软控制”。


“圆梦茶海”设置了从“普通会员”到“董事”的晋级机制,只要拉人充值,就能升级,还能参加“骨干大会”、领取“荣誉证书”。这些虚荣头衔没有任何实际收益,却极大满足了中老年人渴望被需要、被认同的心理。对他们来说,这种“存在感”,可能比钱还重要。


图源:网络

写在最后


识别这类骗局,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承诺稳定高收益、天天到账的,要问它钱怎么来的;


靠层层拉人返利、设置奖金级别的,基本就是资金盘;


要求“不要告诉家人”、强调保密的,十有八九是陷阱;


打着“文化”“政策”包装投资的,更要查清底层资产和资金逻辑。


投资不能靠感情,更不能靠“圈子认同”。一个项目值不值得投,唯一标准是:有没有真实产业、透明资金流和合法监管。如果收益模式说不清、逻辑讲不明,那就别心存侥幸——及时止损,比什么都重要。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财经   血汗钱   投资人   骗局   打水   会员   资金   项目   原始股   中老年   故事   文化   收益   逻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