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广东省委书记,拒绝王光美到家中做客,3个儿子无一从政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88年,王光美想去拜访一位省委书记,被拒绝了。第二天她不请自来,推开门那一刻震惊了,这位"封疆大吏"家里的家具,竟然都是修过的旧货。

这个人就是林若,一个让广东人至今念念不忘的省委书记。

书生意气的革命路

潮汕少年林若,命运的转折从一本书开始。

1924年,林若出生在广东潮安一个普通家庭,那个年代,读书是穷人家孩子唯一的出路,邻居家的孩子在玩泥巴,他在读《新青年》。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梅县东山中学。1943年的一个下午,林若在图书馆翻到一本进步书籍。他开始明白,救国不能靠读几本古书,得有组织,有信仰。

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林若成了学校里最活跃的学生之一。那时候的林若,眼里有光,心里有火。

1945年5月,21岁的林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在日记里写下一句话:"从今天起,我的生命不再属于我一个人。"

同年7月,林若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大学生活刚开始,危险就来了。

1947年1月,林若的地下党身份暴露,组织决定立即转移。

那个冬夜,林若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悄悄离开了广州,他不知道,这一走,就是三年。

东江游击区的生活完全不同,没有书桌,没有图书馆,只有枪声和行军。林若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了粤赣湘边纵队的政治指导员。

这段经历塑造了林若实用主义,不玩虚的性格。

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的三十年

1950年,广东解放了,林若被分配到中山县搞土改。

土改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良心活。

当时的中山县,地主势力盘根错节,林若准备住到农民家里去。

他真的就搬到了最穷的农民老李家,老李家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林若就睡在门板上。

一个月后,土改工作顺利完成,老李拉着林若的手说:"林干部,你是真心为我们穷人着想的。"

1953年,林若调任东莞县委宣传部长,他要亲眼看看,东莞的老百姓到底过的什么日子。

他看到有些村庄的农民,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肉。

林若开始琢磨,光搞农业不行,得发展工业。他写了一份报告给地委,建议在东莞建设小型工厂。

这个想法在当时很超前,很多同事都觉得林若"想得太多"。

林若不管,他亲自跑广州,找省里的同志汇报情况,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

1960年,东莞终于批准建设第一个小型机械厂,工厂投产那天,林若比谁都高兴。

1966年,林若升任湛江地委第一副书记,42岁的林若,已经是地厅级干部了。

湛江是个港口城市,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整个湛江港,只有几个简陋的码头。

林若又开始了他的实地调研,海风很大,把他晒得跟渔民一样黑。

这份报告后来成为湛江港发展的重要指导文件。

1975年,林若调任广州市委书记,从县里到地区到省会,林若用了25年时间。

他经常一个人坐公交车在广州转悠,看看市民的生活状态,听听大家的议论。

有一次,林若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老大爷聊天。其中一个说:"这个新来的市委书记,听说挺不错的,就是不知道能干多久。"

老百姓的期待其实很简单,希望领导能真心为他们办事,而且能办长久一点。

主政广东的黄金时代

1982年12月,58岁的林若出任广东省委书记,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也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上任第一天,林若就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计划:"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大地"。

很多人觉得这是句口号,林若用行动证明,他是认真的。

1985年春天,61岁的林若亲自带队到粤北山区植树,那天下着小雨,山路泥泞,林若一步一个脚印地爬到山顶。

随行的同志劝他:"林书记,您年纪大了,在山下指挥就行。"

林若摆摆手:"我不上山,怎么知道种树有多难?"

那一天,林若和大家一起种了200多棵树苗,晚上回到招待所,他的衣服全湿透了。

这样的植树活动,林若坚持了6年。

效果是显著的,到1991年,广东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务院专门授予广东"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的称号。

绿化只是开始,林若真正的重头戏,是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林若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冒险的决定,他准备在全国率先放开物价。

这个决定引起巨大争议,很多同志担心会引发通胀,影响社会稳定。

林若说:"市场经济就得让市场说话,不能什么都靠计划。"

同时,林若大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他多次带队到江苏、浙江学习经验。

回来后,林若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对乡镇企业要开绿灯,不能开红灯。"

很快,东莞、中山、顺德、南海这四个县迅速崛起,被誉为广东"四小虎"。

经济发展了,各种诱惑也来了。

1988年的一天,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王光美来到广东,作为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的身份很特殊。

她提出要到林若家里坐坐,按照常理,林若应该欢迎才对。

林若拒绝了,王光美有些意外,但也理解,第二天,她没有打招呼,直接到了林若家。

推开门的那一刻,王光美震惊了。

客厅里的家具简陋得让人难以置信,沙发的扶手用胶带粘过,茶几的腿明显修理过,连电视机都是老式的黑白电视。

王光美后来对别人说:"我原以为他是怕我看到家里太豪华,没想到是这样的简朴。"

这就是林若的真实生活状态。

更让人敬佩的是林若对家人的要求,他的妻子彭惠兰在省纪委工作,按资历完全可以提拔。

省纪委准备把内设的处升格为副厅级的室,彭惠兰可以顺理成章地升一级。

林若坚决反对:"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

他的理由很直接:"别人会说,纪委升格就是为了提我老婆的级别。"

彭惠兰直到退休,都只是个处级干部。

林若的三个儿子,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老大是工程师,老二在东莞的企业工作,老三当大学老师。三个人都很优秀,但没有一个进入政府部门。

有人问林若为什么不给儿子们安排个好工作,林若说:"他们有手有脚,自己能养活自己就行了。"

人大主任的六年与最后时光

1991年1月,67岁的林若转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按照惯例,这算是退居二线了。

林若不这么认为。

他说:"人大是权力机关,监督政府是天职,不能当橡皮图章。"

林若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完善的立法程序。他要求每一部地方性法规都要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

1992年,广东要制定一部关于公司制度的地方性法规,这在全国都是首创。

林若亲自主持立法工作,他组织了十几次座谈会,邀请企业家、法学专家、政府官员参与讨论。

最终出台的这部法规,被誉为"国内最完备的一部规定现代公司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林若在人大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加强监督。

林若说:"人大代表要敢于讲话,不能讲错话就抓辫子、扣帽子。"

这句话后来成为广东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1996年12月,72岁的林若正式退休,按说可以安享晚年了。

林若闲不下来。

他担任了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省老区促进会理事长等职务。每个月都要下基层调研,了解青少年教育和老区建设情况。

80多岁的林若,还经常往山区跑。

2010年,86岁的林若到粤北山区调研教育问题,当地的县委书记要给他安排好车,被他拒绝了。

林若说:"坐什么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真实情况。"

那次调研,林若发现山区还有很多孩子上学困难,他回来后立即写了一份详细报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2012年10月7日晚8点10分,88岁的林若在广州逝世,消息传出后,无数广东人自发前来送行。

林若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不是完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清廉和能力并不矛盾,实干和品格可以并存。

参考资料:

《林若同志生平》- 人民网,2012年10月8日

《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9岁》- 共产党员网,2012年10月8日

《广东原省委书记林若病逝》- 新浪网,2012年10月14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历史   省委书记   广东   家中   儿子   王光美   东莞   工作   粤北   地委   同志   地方性   广东省   山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