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战争后,为何印巴两国没有爆发新的战争?真相一文了解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苏联解体后,美苏争夺南亚的对抗消失了,美国看准这一机会,加紧了对南亚的渗透,企图将印度纳入其安全体系中。


1、差点爆发的“第四次印巴战争”


1971年12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后,印度在出兵东巴的同时,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又发生冲突。在联合国的责成下,印、巴在1971年12月17日实行停火。1972年7月30日,印、巴两国签订《西姆拉协定》,双方就控制线问题达成了协议,基本维持了1949年7月“卡拉奇协定”规定的停火线走向。


《西姆拉协定》还特别规定印、巴双方“将通过双边谈判的和平方式或双方同意的其他和平方式解决它们之间的分歧”。同时,该协定还规定双方尊重在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控制线而不损害任何一方公认的立场。此外,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然而,好景不长。1975年2月,印度正式宣布克什米尔为印度的一个邦——克什米尔邦。巴基斯坦强烈反对这一做法。从此,克什米尔成了印、巴之间纷争不断,冲突频繁发生的一场悬案。

1989年12月中旬,印占克什米尔发生大规模骚乱。印占克什米尔当局开始采取了强硬措施,并于12月14日宣布在一些城镇实行无限期宵禁。这一做法激化了矛盾,当地穆斯林开始走向街头反抗宵禁。有的穆斯林号召群众“以真主的名义献出生命”,他们伏击印度空军士官,打死4人,伤9人。

人群中还有人高呼“印度狗滚回去!”在12月15日的冲突中,印军警打死5人,伤250人。16日,印度政府向克什米尔派出了大批军警和保安部队。1990年1月,还任命印占克什米尔首席部长法鲁克·阿布杜拉的政敌贾格莫汗为克什米尔邦长。19日,新的“邦长统治”开始。

21日,军队开进邦首府斯利那加逮捕了约400人,更加激怒了穆斯林群众。1月28日,首府发生30万人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到3月1日,示威者与军队发生冲突,死亡60余人。3月2日,印政府宣布在其占领的克什米尔地区的所有城镇实行宵禁,命其部队可向违犯禁令者开枪。


印占克什米尔区这种骚乱绝非偶然,是印巴分治以来一直未中断过的民族、宗教矛盾的一次新的冲突而已。1989年12月,辛格就任印总理。不久,印占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即绑架了辛格政府内政部长萨依德的女儿作人质,要求用人质来换取穆斯林的五位领导人的释放。从群众基础看,穆斯林的这些行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为了平息以往的骚动,印政府总是采取软硬两手来对付穆斯林,对克什米尔的邦政府选举也有大量的阴谋活动,企图选出忠于印度政府的权力机构。到1989年11月,印占克什米尔在大选时仅有5%的投票率,说明群众已对印政府极为失望。

从克什米尔内部来说,由于联邦插手,印占克什米尔地区的党派之间的矛盾日深,政权也日益腐败。中央政府拨给的每年20亿卢比的补助,除240万卢比用于粮食补助外,其余多被政府官员和九大富豪侵吞。相比之下,巴占克什米尔区的自然条件虽差,但巴基斯坦与海湾国家关系较好,外出务工的穆斯林很多,其生活反而较印占区穆斯林好。这样,印占区的穆斯林更对印政府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印政府又采用了高压手段,必然激化矛盾。

1989年底爆发的印占克什米尔区的骚乱很快影响到了印、巴两国的关系。新德里和伊斯兰堡的外交界、新闻界曾一度热烈探讨印、巴再次开战的可能性。

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舌战也不断升级,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又爆发了。从印度辛格政府来看,他主要依靠的政治势力是印度人民党,所以地位并不巩固。辛格不敢轻易对克什米尔的穆斯林让步。否则印度人民党就会反对他。辛格的出路在于对巴基斯坦采取强硬态度以转移国内的视线。


对巴基斯坦而言,公众强烈要求在克什米尔实现公民投票,有人甚至指责贝·布托总理对印度太软弱。所以,贝·布托总理和雅各布·汗外长也只能对印度发表强硬的讲话。

在印占克什米尔的骚乱中,印政府渐变得被动起来。于是,他们将责任推到了巴基斯坦头上,报刊上常指责巴基斯坦把自己“训练和武装的恐怖分子”称为“穆斯林自由战士”。


2、“穆斯林自由战士”的恐怖事件


在印占克什米尔自决运动的内部,也存在两个派别。克什米尔解放阵线主张完全独立、把印、巴占领的两个地区合成一个国家,脱离印度、包脱离巴基斯坦。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团体支持的一派则力主与巴基斯坦合并。如果这样,对巴基斯坦十分有利。巴基斯坦的群众和巴占克什米尔区的人民对此十分热心。尽管巴基斯坦没有正式承认巴占克什米尔归属巴基斯坦、还主张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其前途。

由于宗教、文化和人种上的天然联系。巴占克什米尔区的穆斯林对印占克什米尔区的穆斯林兄弟十分热情,称其游击队员为“穆斯林自由战士”,称其斗争为“圣战”、“起义”。同时,还尽可能给予同情、声援和支持。这样,印度在感情上受到了刺激,一旦印占克什米尔区出现麻烦,便谴责巴基斯坦干涉其内政。

1989年底印占克什米尔的骚乱引起了印、巴两国在军事上的相互戒备,外交上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贝·布托的使节在新德里否认了巴曾援助印占克什米尔的穆斯林自由战士。

贝·布托本人于1990年2月10日在议会说:“克什米尔爆发的独立运动是42年来燃烧的怒火的结果。”

她强调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接受联合国关于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该地区人民意愿的重要性,力主印度按联合国决议和“西姆拉协定”来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在国际上,巴基斯坦也力争此问题交由联合国裁决,并得到了有关国家的支持。印政府在感到孤立的情况下,也从外交上谋求支持。印还想说服美国和苏联支持其观点。巴基斯坦强调公民投票,而印度则主张依1972年的《西姆拉协定》举行双边谈判以解决问题,两者观点截然相反,1975年2月,印已将克什米尔宣布为其一个邦,企图用此否定安理会的决议,打消巴基斯坦希望该区归属自己或独立的念头,同时,印否定该区人民有自决的权利。印度担心通过联合国解决问题,造成公民投票对其不利。印度想利用谈判,通过其军事实力在谈判中获得利益。

在印克什米尔的骚乱中,印政府采取了软硬兼施的解决策略、但以硬为主。1990年3月8日,驻克什米尔的印军已达24万人。3月12日,印政府又任命铁道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为负责印占克什米尔区事务的部长。同时,成立了由各政党参加的委员会负责评估局势并采取措施平息骚乱,恢复正常秩序。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印政府平息了这场骚乱。但根本问题并未解决,冲突和流血仍可能发生。


克什米尔争端尚未解决,印、巴间的边界、领土争端又冒出了一个锡亚琴冰川问题。锡亚琴冰川位于巴属克什米尔东北角地区,面积约为3000余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全年冰雪封盖的无人区。历史上,印、巴两国两次划定实际控制线时均未注意划定这一地区的控制线。1983年,印军突然将军队开进此地,第二年又抢占了巴方的两个山口,基本控制了这一地区,巴基斯坦仅占领了南面的一个山口。从此,两国军队在锡亚琴冰川地区展开了长期的军事对峙。锡亚琴冰川地区地处中、印、巴三国交界处,在地势上居高临下,占领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自从锡亚琴冰川争端出现后,印、巴之间的争端又出现了新热点,也是引起印、巴新冲突的因素之一。


3、定海神针为何是核武器?


进入80年代,印度已拥有全套不受国际监督的独立的核工业体系,初步具备了生产核弹头和运载核弹的中程弹道导弹的能力。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最著名核科学家汗博士于1987年3月30日宣称巴基斯坦已拥有一颗原子弹,本国的科学家已掌握制造原子弹的能力,在某些方面已超过印度。

自印巴分治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为了确保各自的利益,寻找一种军事优势或军事平衡,印、巴两国进行了长期的军备竞赛。但是,巴基斯坦在竞争中明显居于劣势。据1986年统计,印军的总兵力有129万人,而巴基斯坦仅有51.4万人。如今,印度的武装力量排名已居世界第四位,其空军号称居世界第四位,海军号称居世界第十位。

巴基斯坦在这种情况下,为“寻求与印度的均势”,只好利用核优势来恢复印巴力量的平衡。印度一位退休中将估计,巴基斯坦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查斯马的后处理设备各拥有“年产15公斤可用于核弹的钚生产能力。”

而卡胡达铀浓缩工厂有生产45公斤高浓缩铀的能力。巴基斯坦从80年代初便开始研制、试验一枚核弹头。同时,巴基斯坦在美国支援下准备用40架F-16型飞机来作为核武器运载工具。有一位印度现役少将认为,巴基斯坦已具备了在战时制造4一5个核弹头的能力。

印度获得这些消息后判断:巴基斯坦在发展常规力量的同时,正积极谋求拥有核能力,目的是改变南亚次大陆的战略格局,寻求与印度的战略均势。

事实上,印度的核能力比巴基斯坦强,而且发展得很早。


早在独立之前的1946年6月6日,尼赫鲁就宣称要进行核研究。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美国、加拿大的援助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个核装置。1992年2月5日,法国一家杂志发表一篇名为《全球核武器在36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披露,印度作为一个非正式核大国,已依靠自己成功地掌握了原子技术,并拥有60至100个核弹头。

爆炸核装置并不等于拥有了核武器。长期以来,印度对外宣称它执行的是“和平核政策”。在公开场合,印度的核态度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

1987年10月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访美时仍宣称:“印度既没有核武器,也不想生产核武器。”

其实,印度执行的是“最后一根导线”的核战略,即它具有生产核武器的能力,但不生产成品。在平时,印度秘密生产和储存核武器零部件,在需要的时候,24小时内进行组装、接上最后一根导线,这样,印度可以很快拥有了核武器。

据报道,印度于1982年已具备生产53枚核弹头裂变材料的能力,2000年可增至177枚。一位印官员宣称,印度可以一夜之间生产出一枚核弹头。而拉吉夫·甘地1986年却公开说“印度要使用核武器需要数周”。

在核技术的发展上,印度采用的是军民两用发展战略。在政策上,印度反对在南亚建立无核区的建议,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它的“最后一根导线”核战略为其生产核武器的能力提供了掩护。

1996年9月,印度拒绝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这表明它的核战略并未改变。

印度作为一个“核门槛”国家不愿意放弃核选择,理由有四:

其一,核武器是其争取大国地位和地区霸权的重要手段;其二,出于与巴基斯坦军备竞争和防范中国的需要;其三,5个核大国没有核裁军的时间表,这些大国虽不再生产核武器,但仍可以通过模拟试验提高核武器质量,使印度“处于不公平的军事地位”中;其四,印度国内的政治压力也迫使政府不敢放弃核选择。

印度发展核武器,其主要目标是针对巴基斯坦的。面对巴基斯坦拥有的核能力,印的反应十分强烈。

1985年5月4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在国大党会议上说:“政府得到确切报告表明,巴在继续制造核武器,这种危险事态会使次大陆目前的军事力量对比完全改变,…我们正在考虑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1990年4月10日,新任总理辛格在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而关系再度紧张时宣称:“我们必须重新研究我们的核政策,我们的科学家有能力研制核武器。”

在90年代,印、巴两国在核武器研制、生产上的竞争已使两国逼近“核门槛”。这种斗争若与固有的民族、宗教、领土矛盾纠合在一起,必将影响两国关系,且可能引发南亚局势的动荡。


4、印巴双方的战争方案


巴基斯坦被肢解后,其国土仅剩下原西巴的部分。在这部分巴基斯坦国土上,巴基斯坦与印度之间的边界全长共2468公里,其中正式边界1600公里,印巴停火线770公里,克什米尔未划线98公里。巴基斯坦国土呈南北走向,东西间的战略纵深较短,全境都处于印度空军空袭的范围之内,这是巴基斯坦防务的困难所在。

但是,巴基斯坦南北水陆交通便利,利于部队快速动员、部署和调动。相比而言,印度国土纵深大,利于防御,易于避开巴空军的袭击。但印度西北部地区多高山,兵力展开困难。其他地区虽易于部队调动,但因纵深大而速度慢。

进入90年代,印度已取得了对巴的军事总优势,但在局部上又未能完全胜过巴基斯坦。

印度的防务专家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他们认为:印度海军与巴基斯坦海军相比占据绝对优势;印度空军在数量上居优势,但在质量上与巴空军各有长短。巴空军的F-16飞机和飞行员训练质量优于印度。当然,印空军在得到米格-29飞机后弥补了这一不足;印度陆军总人数比巴基斯坦陆军总人数多1.6倍,部署在印巴边境的兵力对比是10:7.5,印度略比巴基斯坦占优势。

经过长期的发展,印度的装甲兵、机械化步兵、陆军航空兵已占据了全面优势。在这种对比下,巴基斯坦总的来说是绝对居于劣势的,但印军尚未达到确保攻势作战全面胜利的绝对程度。印度认为,巴基斯坦的具体军事战略目标无非是印占克什米尔区。其总战略目标是努力使印巴军力平衡,并企图报1971年战败之仇。


经过分析,印度认为巴基斯坦的战略有三个具体含义:

一是防御型的战略。因为巴基斯坦纵深短,一旦临战,巴基斯坦可能会先发制人以巩固其战略防御阵线。印度要防范的是巴空军利用中东的机场供F-16起落攻击印度的重要目标;

二是对克什米尔区不太可能采取纯军事手段,可能利用的条件是在克什米尔或旁遮普地区鼓动公开的叛乱;

三是依靠巴基斯坦的战略预备队进行作战。巴基斯坦的战略预备队可能包括1个装甲师、1个独立装甲旅、2一3个步兵师以及空军、炮兵、导弹、火箭、电子战部队。

研究了巴基斯坦的军事战略后,印度确定的对巴的军事战略是:

确保领土免受损失,保持反攻能力,在相持、反攻阶段摧毁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意志。贝·布托执政后,印度的军事战略的政治目标有了一些变化。原来是要达到彻底打垮巴军政府,夺取克什米尔巴占区,全部解决印巴间的一切争端。贝·布托民选政府执政后,印原拟推行的目标由最终实现印巴合一变成了“鼓励巴的民主程序”,迫使巴基斯坦屈服而与印度“和平共处”。

按照印度防务专家的分析,在未来对巴基斯坦的作战中,其第一个战略目标是攻击波特瓦尔高原。这个高原是巴基斯坦“腹心地带的核心”,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战略重镇拉瓦尔品第均位于此高原。

巴的大部分国防工业,特别是核设施也在此地。印军若攻占这个高原,就等于控制了大半个巴基斯坦。

印军选择的第二个战略目标是拉合尔。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和陆上交通枢纽。一旦攻占该市,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兰堡便失去了一个战略屏障。

印军设计的第三个战略目标是卡拉奇。该市是巴基斯坦的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又是巴基斯坦海军的基地。印军攻占它,意味着夺取了阿拉伯海的制海权。另外,印军认可还可进攻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省会奎达,达到目的后可以将巴基斯坦拦腰分割成两半。

印巴未来是否会发生一场战争,这是一个难以预测的问题。但是,由于印度、巴基斯坦存在着长期的领土、宗教、民族矛盾,积怨颇深,一时难以解决,印、巴间在未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有人分析,印、巴间历史上曾三次兵戎相见,两国间的矛盾,尤其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的矛盾仍十分严峻,短时期内难以解决。


美国的两位专家曾预测90年代世界的战略形势,他们指出:

“中东和西南亚从埃及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爆发战争最多的地区。”他们判断:“南亚可能成为世界下一个热点。”

对此的判断依据有两点,一是南亚各国内部的矛盾在发展,民族、宗教矛盾一向很尖锐,这可能会酿成社会动乱而引发战争;二是印、巴间的矛盾不会解决。过去两国发生过三次战争,未来再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90年代以来,印、巴两国均拥有了核武器,未来战争也可能演变成世界上第一次核战争。他们认为,印度已成为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在南亚首屈一指。它一旦与巴基斯坦发生冲突,就有可能动用军事手段来实现其国家利益,印度是未来南亚地区军事冲突的主角。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战争   真相   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   印度   穆斯林   核武器   南亚   政府   地区   空军   骚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