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李又感冒了?不会吧,这冬天洗澡还能着凉?”傍晚六点,60岁的李大爷从澡堂出来,边搓头发边跟老朋友们吹着牛:“天越冷,越要讲卫生,这不是健康生活嘛!”
谁知一周没到,头晕鼻塞,咳嗽不停,第二天便被家人拉去附近的三甲医院输液。医生听完他的自述,有些无奈:“天冷洗澡其实风险很大,尤其你的几点做法,正好全踩雷。”

冬季洗澡,真的会把人送进医院吗?或许你的家里,也藏着李大爷同款“洗澡习惯”,有人一次洗太久,有人洗完不吹干头发,有人热水开得烫得能煮蛋。
交大的一项新研究披露:冬季洗澡,不正确做法让健康风险增大高达22.7%,其中有5个错误细节,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
到底哪些行为在悄悄损伤身体?你有没有中招?读完本文,冬天的每一次洗澡,也许都将彻底改变你的日常。
很多人以为:“勤洗澡=干净=健康”,冬天更要如此。可专家提醒:冬季环境与皮肤、心脑血管负担完全不同于夏天,小小一个淋浴,可能带来多方面健康危机。
皮肤屏障受损:根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数据,冬天人体皮肤的水分蒸发比夏天高15%-18%,频繁使用热水和碱性沐浴品,会显著加剧角质层丧失,诱发皮肤瘙痒、干裂,甚至湿疹。

心脑血管压力大:门诊数据显示,心血管病人冬季洗澡后晕厥风险提升14.2%,尤其洗澡水温骤冷骤热或者室温寒冷时。热水刺激扩张外周血管,血压瞬间波动,易诱发脑供血不足或心脏不适。
呼吸系统易受凉:刚洗完澡开门,冷空气袭来,呼吸道骤然收缩、分泌黏液增多,也是老年人冬季感冒、慢阻肺复发的高发场景之一。
洗澡环境温度过低
很多家庭觉得浴室太热“不舒服”,但交大研究团队对200名中老年受试者长期跟踪发现:浴室温度低于20℃,洗澡时呼吸道收缩、心率升高,晕厥风险提高至平时的2.16倍。“浴霸”“暖风机”不是鸡肋,没它们,真的可能引发意外。

洗澡用水温度过高
不少人喜欢把水开到45℃以上,觉得“热了才舒坦”。实验证明:皮肤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不但造成水油流失量骤增22.4%,还会降低皮肤免疫功能,伴随灼热红肿和瘙痒。
洗澡时间过长
有些人喜欢一边听歌一边“泡澡放松”,殊不知,高于20分钟的持续淋浴,会导致体表散热紊乱、血管调节失灵,血压一时高一时低,对心脏、脑血管都是极大考验。交大课题组观察发现,洗澡时长在12分钟以内,心脏负荷增长幅度最小。

洗澡后头发、身体湿漉漉,马上穿衣进房
许多老人嫌麻烦,刚擦干就吹灭浴霸、直接进卧室。殊不知头皮湿冷、皮肤没干,人却暴露在低温下,呼吸系统、颈椎、血管都容易受凉,轻则着凉感冒,重则诱发关节疼痛或老寒腿。
洗完澡暴饮凉水或马上吃冷食
热水刚洗完,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胃肠蠕动变慢,这时候喝冰可乐、吃冷水果,短时之内肠胃痉挛、腹泻的概率能显著上升,交大发布的相关病例增长13.8%。
洗澡前提高浴室温度:洗前先开浴霸、暖风机,让环境温度保持在22-24℃,为身体“保驾护航”。

调节合适水温:以37-40℃最为适宜,能感到温暖却不过分烫手。洗澡前可用手腕内侧试水,避免用过烫热水刺激身体。
控制洗澡时长:10-12分钟即可,尤其是体弱、年长者,建议有人陪护或告知家人“在洗澡”,以防意外。
洗完澡迅速擦干、及时保暖:尤其是头部和四肢,用柔软毛巾轻轻擦至全干后再穿衣,减少“冷气钻空子”机会。
养成温和作息饮食:洗澡后15分钟内不吃冷饮、不喝冰水。可饮用温热白开水,有助身体恢复平衡。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家庭健康浴室指导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球皮肤病防治进展白皮书》中国皮肤科杂志
《生活方式改变与心血管疾病防控》中国医学论坛报
《冬季常见家庭事故与预防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