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骗局被揭穿!96%都是烧煤造的,中国科学家出手一招破局


很多人以前把氢能当作未来能源的“终极答案”,没有碳排放,用起来干净,仿佛只要把氢气推广到全社会,我们就能立刻进入零碳时代。

但真相往往比想象复杂得多,全球目前有高达九成以上的氢气并不是通过清洁的方式获得,而是靠烧煤、烧天然气从化石燃料里提出来的。

在这其中,煤制氢是占比极大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一些资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

于是就有人说,这根本是个“氢能骗局”,明面上是零碳的名义,背后照样烧化石燃料,只不过把排放环节提前到了生产端。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氢气的用途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明确过,它可以用在燃料电池汽车,可以为高温工业提供热量,还能用作化工原料。

理论上,这是一种很美好的能源载体,但问题在于目前全球的氢气生产方式绝大多数是所谓的灰氢和黑氢,也就是利用天然气蒸汽重整、煤气化等手段。

虽说制氢过程输出了氢,可同时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属于是不折不扣的高碳排放过程。

根据权威能源研究机构和多个国际组织的数据,全球只有不到百分之四的氢气是所谓的绿氢,也就是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电解水分解获得,真正的低碳甚至零碳。

这种比例让很多人意识到,如果我们现在不改变源头,氢能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用环保口号包装的高排能源。

说到煤制氢比例高,一个背景是能源结构问题。

像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里占据较大份额,所以在工业上形成了煤化工体系,而煤制氢就是煤化工的重要一环。

这种路线的优点是成本低、技术成熟,但缺点也明显,高碳排放,需要额外做碳捕集和封存才能降低环境压力。

但是长期以来碳捕集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动力不足。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矛盾,一边是氢能被寄予厚望,另一边是大部分氢还是高碳的产物。

所以这两年讨论氢能的时候,国际上也出现了很多争论。

有人说氢能本质上只是化工原料升级版,不应该被当作新能源的标志,而有人认为氢气是储能的最佳介质,只要源头能做到清洁,就能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的科学团队很清楚问题所在,如果不能在低成本清洁制氢上突破,就没办法撑起未来的氢能社会。

近期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在催化剂、电解槽和新能源耦合制氢上做了不少进展。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高效催化材料降低电解水的能耗,并且让风光电的波动性可以直接和制氢系统匹配,不必再依赖电网中转,这样既降低了制氢过程的碳排,又能消化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发电,解决了绿氢的成本痛点。

更重要的是,中国科学家还在探索一种煤制氢结合碳捕集和利用的新模式,不是简单捕捉二氧化碳后做封存,而是利用这些二氧化碳参与新型化工循环,比如合成甲醇、合成燃料甚至直接转化为固态碳材料。

这种方式等于是让煤制氢过程的碳排放转化为可以销售的产品,从经济和环境两端都增加了可行性。

官方发布的一些示范项目运行数据表明,这种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单位氢气的碳排放量,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接近绿氢的水平,而且成本比目前大规模绿氢低很多,对于现阶段的大宗氢气需求来说是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国际上也有人在尝试类似的整合模式,例如中东一些产油国在大力发展蓝氢,也就是把天然气制氢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地质封存或利用化工循环减排。

但总体看,成本和规模控制是最大的挑战。

相比之下,中国的煤制氢结合碳利用方案一点优势就是可以利用现成的煤化工设施,无需完全推倒重来,产业升级的速度更快。

氢气如果能够在国内大规模低碳生产,可以减少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这对于一些国际能源价格波动的年份尤其重要。

再加上政策层面已经明确把氢能写入中长期能源规划,这意味着科研和产业项目能获得持续支持。

过去几年,国内在氢能基础设施上有了明显投入,包括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产业链培育,这些配套如果能够和低碳制氢技术同步推进,就能形成完整的绿色氢能生态。

可是即便技术突破了,绿氢在大规模商业化上还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煤制氢结合碳利用这个过渡方案算不算自欺欺人呢?

从现实情况看,这并不是回避问题,而是一步步削减碳排的过程。

毕竟能源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国都是先做过渡路线,再逐步加大清洁比例,比如欧洲在早期也大量用天然气制氢,直到可再生能源占比和制氢技术稳定下来才逐渐减少化石路线。

中国的方案是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先把高排放改成中低排放,同时为未来绿氢的大规模接盘做准备,这样既避免了能源供应的断档,也推动了产业链提前适应氢能模式。

氢能作为未来可能的主力能源之一,谁先掌握低成本清洁制氢技术,谁在未来的能源博弈中就更有筹码。

中国科学家在煤制氢升级方面的探索,如果能够形成稳定可复制的模式,意味着在氢能标准讨论和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有更大的发言权,同时也能推动国内能源结构按照既定方向往低碳稳定过渡。

氢能“骗局”这个说法虽然话糙,但揭示了现在的一个真实现状,目前全球氢气绝大多数是伴随高碳排生产的,要想让氢能真的成为低碳乃至零碳能源,必须在源头制氢技术上做文章。

中国科学家的方案正是在高碳路线中找到了一条减排路径,为氢能的未来加了一块真正的底,也让国内能源转型走得更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4

标签:科技   骗局   出手   中国科学家   氢气   能源   过程   未来   天然气   清洁   技术   路线   成本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