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在对合并高清图进行复原时,我发现此字的左上部,在止的中间一竖旁边,存在一个短横。
2、仔细分辨,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横,这个线段的两端还有锐角,向上合拢的话,会形成一个三角形。
这种斜线的对称性,否决了医官临时铲除的擦痕,而是本来就有的笔画。只不过,医官写到一半,发现太啰嗦,所以敲掉一部分痕迹,改成此。
那么,可以推定,这个本来要写的字,是一个地名的开头,这个地名需要不止一个汉字表达,太过麻烦,所以医官决定放弃,单独刻一个此。
3、在发现昆仑石刻的新闻报道中,昆仑石刻的坐标是:35°01'N, 97°19'E。将坐标输入Bing地图,我可以查到附近的地名:康浅、康浅多特、康前。
4、但是,康字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并不包括三角形(△)构件。不过,我根据康浅多特一词,搜到了有关扎陵湖地理信息的一篇论文:《扎陵湖》,DOI: 10.3974/geodp.2019.01.13
作者:苟照君,刘峰贵,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
扎陵湖(Gyaring Lake),又名查灵海,柏海,藏语称错加郎,因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湖,风浪泛起时湖面呈灰白色,藏语意为“白色的长湖”。扎陵湖位于黄河谷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是吞吐型淡水湖泊,它与鄂陵湖东西向并列成为黄河源区“姊妹湖”(图1)[1]。黄河源头玛曲从扎陵湖的西部注入湖中,湖水在东南出口流向鄂陵湖,期间,与南面注入的多曲汇合注入鄂陵湖。黄河段在扎陵湖与鄂陵湖区间的长度为28.26 km。
扎陵湖湖区呈不对称菱形状,东西长40 km,南北宽23 km,湖的周围群山环绕,南北两岸湖滩宽广,地势平缓,东岸陡峭。地理位置为34°49′08″N-35°01′37″N,97°01′27″E-97°30′04″E(图2)。扎陵湖内有11个岛屿,湖区西北隅有3个岛屿自北向南一字排开,名曰“西三岛”,因有多头白唇鹿栖息于此,又名“鹿岛”。西三岛中,北岛是湖区中的最大岛屿,面积为1.35 km2、岸线长5.18 km;中岛面积为0.86 km2、岸线长4.28 km;南岛面积为0.41 km2、岸线长2.60 km;扎陵湖水面积为542.33 km2,湖岸线长232.20 km,水深1-13 m,湖面高程4,290 m[2]。
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是扎陵湖径流注入的主要水源[5]。根据玛多气象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1.6 mm(表1)。在扎陵湖流域有几条较大的地表径流注入湖区,包括龙拉加日苟、康浅、康浅多特、康前和尕日采加龙等[4–5]。区内植物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的唐古特区,草本植物群落主要有藏嵩草、水嵩草、华扁穗草和海韭菜等,次优势植物种为青藏苔草、黑褐苔草等。湖区内的野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鱼类、水禽类等[4]。
据史书记载,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藏王松赞干布曾到此迎候文成公主入藏。扎陵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理资源和地理环境,为高原独特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为黄河文化,汉藏交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宇. 自然地理科普馆(中国篇)第一辑[M].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9.
[2] 苟照君, 刘峰贵. 扎陵湖——全球变化数据大百科辞条[DB/OL].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 2018. DOI:
10.3974/geodb.2018.03.13.V1.
[3] 韩荣. 青海省志: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M].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0.
[4] 马有祥. 我国主要草原自然与文化资源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5] 《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 中国河湖大典(黄河卷) [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
[6] 《中国河湖大典》编纂委员会. 中国河湖大典(西北诸河卷) [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
[7] 《玛多县志》编撰委员会. 玛多县志[M]. 北京: 中国县镇年鉴出版社, 2001.
[8] 《玛多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玛多县志[M]. 西宁: 青海民族出版社, 2011: 34-35.
[9] 赵魁义. 中国沼泽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0]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流域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网址:
https://www.geodoi.ac.cn/DOIPaper/HTML/2019139401/201901139413.htm
5、根据该篇论文提供的信息,扎陵湖旧称:柏海、查灵海、错加郎。
其中,柏字的甲骨文金文不包含三角形(△)构件,查字、错字也没有这种构件。
只不过,灵(霝)的甲骨文金文存在口字构件,与三角形类似,但有所不同。
虽然口字有时候简写为三角形(△),但我从来没见过霝的甲骨文金文如此写。
6、根据我的见闻,坐字的金文阶段出来类似口-厶(△)的构件。
甲骨文坐从席,古音do。今音zuo,根据周音理论,可推定古音do。
现在联系来了,错从昔,昔从水,古音dui,今音cuo,可推定古音do。那么,可以推测,在秦朝时,错-坐同音或近音,古音do、zo之类。
那么,可以推测,在秦朝时,扎陵湖古称:错加郎(藏语),不过当时写作:坐加郎之类。因此,当医官写这个地名时,刚写了不到一个字,就反悔了,觉得太啰嗦,会白白占用宝贵的石面,不如改成一个字:此。
于是,医官敲掉了左边的三角形(△、厶),并残留了右边的三角形大部分。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