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鱼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可信吗?告诉你真相

李阿姨退休后最喜欢的就是逛早市,拎着菜篮子挑最新鲜的鱼。

她总说:“鱼营养高、又好吃,咱年纪大了,少吃肉多吃鱼才健康。”尤其是那种油炸小黄鱼、熏制鳊鱼,她隔三差五就买回来,一炸满屋飘香,邻居老王都馋得不行。

可最近李阿姨突然查出胃癌晚期,全家人怎么也想不通。

她不抽烟、不喝酒,生活有规律,怎么会得癌呢?

医生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常年吃熏鱼、腌鱼、油炸鱼,还特别爱吃鱼头和鱼皮——这些恰恰容易积累致癌物。

那么,我们平常吃的鱼,真的就那么安全吗?是不是吃得多了,反而会给健康埋下隐患?我们到底该怎么吃鱼,才能既享口福又保健康呢?

澳洲三文鱼、生蚝全爆雷,怎么回事?

澳洲三文鱼和生蚝是很多人喜欢的食物,尤其是澳洲三文鱼那嫩滑的肉质,生蚝那鲜美的味道,总是让人吃得开心。

很多人觉得这些海鲜营养丰富,对身体好,尤其是对心血管有帮助。

可是最近,有些消息让人担心,说这些海鲜可能有健康问题,甚至让人不敢随便吃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用最简单的话,帮大家弄明白。

1、三文鱼

这种鱼在澳洲养殖得很普遍,很多人喜欢拿它做生鱼片,或者稍微煎一下就吃,觉得这样最能保持先说鲜味。

但你可能不知道,三文鱼里有时候会藏着寄生虫。

这些小虫子肉眼看不到,却可能给我们带来麻烦。2019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团队检查了澳洲养殖的三文鱼。

他们发现,有不少三文鱼身体里藏着寄生虫,比如异尖线虫和吸虫。这些虫子如果随着没煮熟的鱼吃进肚子里,就会跑到肠道里捣乱,引起肚子痛、恶心,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食品微生物学杂志》上,是通过检查几百条三文鱼得出的结论。

研究人员说,澳洲三文鱼的寄生虫问题可能跟养殖的水质和环境有关系。

2、生蚝

生蚝是很多人眼中的美味,尤其是生吃的时候,那种鲜味特别吸引人。它还含有锌和铁,对身体有好处。

可是,生蚝也有让人担心的地方。

2020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检查了从澳洲进口的生蚝。

他们发现,有些生蚝里带有诺如病毒,还有的重金属含量超标。

诺如病毒是一种很容易让人拉肚子、呕吐的病毒,老人和小孩要是感染了,可能更麻烦。

而重金属,比如镉和铅,吃多了会慢慢伤害肾脏和神经。

这份报告是基于对很多批次生蚝的检测得出的,发现确实有几批生蚝不合格。报告出来后,很多人开始怀疑,生蚝是不是真的那么安全。

听到这些,你可能有点慌:那我们还能不能吃澳洲三文鱼和生蚝了?

其实不用太害怕,只要注意一些方法,这些海鲜还是可以吃的。

对于三文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煮熟再吃。

寄生虫怕高温,只要鱼肉熟透,虫子就活不了。

如果你喜欢吃生鱼片,可以先把鱼冷冻几天,这样也能杀死寄生虫。

买的时候,最好挑那些来源清楚、有信誉的商家,别贪便宜买来路不明的东西。

对于生蚝,最好不要生吃,煮熟了能去掉细菌和病毒的风险。

买的时候,看看产地,尽量选干净海域出产的。

回家后别放太久,尽快吃掉,冷藏保存也能减少变质。

吃鱼多,诱发黑色素瘤?

很多人觉得吃鱼对身体好,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

有的人几乎天天吃,有时候中午一条鲈鱼,晚上再来点三文鱼或者黄花鱼。有时候还会吃点罐头鱼、熏鱼、腌鱼,觉得这样省事又开胃。

可是最近有人在问:鱼吃太多,会不会得癌症?特别是黑色素瘤这种皮肤癌,和吃鱼有没有关系?

黑色素瘤是一种比较少见但很危险的皮肤癌。

大多数人觉得它跟晒太阳有关,但现在科学家发现,饮食里的一些东西也可能有影响。

有些研究人员注意到,长期吃大量鱼的人,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好像比普通人高一点。

特别是每周吃很多鱼,超过一定量的人,患黑色素瘤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一些。

主要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1、重金属污染

鱼类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中,如果水体受到污染,鱼体内会积累一些有害物质,比如汞、铅、砷等。

吃得多了,这些毒素就可能在人体里慢慢积累。

这些重金属被认为有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有时会破坏皮肤细胞的基因,久而久之,可能引起癌变。

2、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是在鱼类加工过程中,比如熏制、烧烤、煎炸时产生的。

这种物质也被认为是致癌物。

尤其是高温处理的鱼,像熏鱼、炸鱼块,或者是油煎过的鱼皮,里面这些物质的含量可能会比较高。吃得多,风险自然也跟着增加。

3、太阳

除了鱼本身的问题,吃鱼的人群也常常忽略晒太阳这个因素。

比如,有些人喜欢在户外钓鱼、吃海鲜大排档,边吃边晒。

日积月累,皮肤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的照射就会变得严重,这也是黑色素瘤的重要诱因之一。

所以有时候不是鱼本身的问题,而是吃鱼的人往往生活习惯也有一些共同点。

虽然不是说吃鱼就一定会得黑色素瘤,但一些数据显示,吃鱼越多、频率越高,患病风险确实会略有上升。

特别是吃的鱼种类单一,主要以深海大鱼为主,或者是以加工鱼为主的时候,问题更明显。

4、鱼的来源和吃法

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鱼的来源和吃法。

如果鱼是通过清蒸、煮汤、炖煮等方式处理的,并且选的是污染较少的淡水鱼或者小型鱼,风险就会小很多。

但如果是经常吃油炸的、熏制的、罐头的鱼,那就得多加小心了。

鱼油再多,营养再丰富,也架不住每天摄入有害物质。

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皮肤原本就比较敏感,再加上免疫功能减弱,长期摄入某些污染鱼类,身体可能就更容易出问题。

如果家里有人皮肤上出现颜色不均、黑斑增多、痣突然变大或者出血,就要早点去医院看看,排查有没有黑色素瘤的风险。

吃鱼本来是件好事,但要讲究方法。

不能因为听说鱼好,就每天顿顿吃,特别是那些高污染的大型鱼、加工鱼,要少碰。

生活中注意饮食均衡,鱼和肉、蔬菜换着吃,不吃太多一种食物,才是最保险的做法。

现在很多超市里卖的鱼,都会标产地和品种。

尽量买新鲜的、冷藏保存得好的鱼。买回家以后,不要长时间放冰箱,最好当天吃完。

做鱼的时候,多用蒸、煮的方式,少用煎炸熏烤。

这4种鱼有致癌风险,建议少吃或不吃

有些鱼本身问题不大,但在养殖、加工或烹饪过程中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吃得太多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特别是一些特定类型的鱼,如果处理不好,身体长期受影响,可能对健康不利。

1、熏制鱼

很多人喜欢熏鱼的味道,觉得香气浓、下饭又省事,但熏制的过程里容易产生苯并芘。

这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常出现在烟熏、高温烹调的食物中。

熏鱼吃多了,身体长期摄入苯并芘,可能增加患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

特别是表皮发黑或颜色很深的部位,有害物质可能更多。

虽然偶尔吃一次问题不大,但要是经常当家常菜,就不合适了。

2、腌制鱼

很多地方有腌鱼的传统,特别是那种用盐和香料腌好后风干的鱼,看着方便、味道也足。

问题在于腌制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体内和蛋白质结合后,可能生成亚硝胺类物质,这种物质是国际上认可的强致癌物。

如果长期吃大量腌鱼,尤其是腌得比较咸、颜色发暗的,胃癌、食管癌等发生的风险会升高。

特别是保存不当的腌鱼,如果还发霉变质,危险性更高。

3、大体型的深海鱼

比如金枪鱼、旗鱼、鲨鱼等,这些鱼体积大,寿命长,在海里时间久,它们体内容易积累重金属,尤其是汞。

汞在人体里一旦积累,可能影响神经系统,还可能伤害肝脏和肾脏。

长期摄入超标的汞,也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压力,有研究提示这类重金属和某些癌症的发生有关。

虽然这些鱼味道不错,但不适合频繁吃,更不建议给孩子和孕妇吃。

4、鱼罐头

很多人觉得罐头鱼方便、耐放,特别适合做早餐或者带饭。

但罐头鱼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一些添加剂来延长保存时间,还可能经历高温灭菌处理。

这个过程中,有些营养会流失,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如果加工工艺不规范,包装材料使用不当,还可能出现双酚A等化学物质迁移到食物里。

这类物质被认为和内分泌紊乱、癌症风险有关。鱼罐头不是不能吃,但不能经常吃,更不能把它当主食来替代新鲜鱼。

很多人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其实,怎么吃决定了怎么活。

鱼是个好东西,营养高、脂肪低、味道也好,可不是每条鱼都能让人吃得安心。

有些鱼,看着鲜亮,其实暗藏风险;有些做法,看着香喷喷,其实可能是慢性伤害。

就像医生说的:“吃出来的毛病,比吃不饱还麻烦。”

每一口鱼下肚前,动点脑子,少吃熏的、别碰腌的、大鱼挑小吃、罐头当点心,别当主食。

不是让大家怕吃鱼,而是要学会选鱼、会吃鱼。

鱼吃对了,是补药;吃错了,可能是隐形炸弹。给嘴巴一点节制,给身体多点安全,吃得清醒,活得明白,这才是聪明人的餐桌智慧。

参考资料:《国际食品微生物学杂志》,昆士兰大学研究,2019年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报告,2020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美食   可信   真相   名单   澳洲   腌鱼   风险   熏鱼   罐头   重金属   身体   寄生虫   致癌物   黑色素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