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省吃俭用,却为祖国捐献亿万家财,被毛主席称为“民族光辉”

1951年春,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走进厦门集美的一栋小楼。炊事员匆匆买回一斤糖果待客,却被屋主严肃批评:“首长尝一两颗足矣,买二角钱就够了!”

这位计较“茶配”开销的老人,正是坐拥亿万资产的“橡胶大王”陈嘉庚。

三年前,他刚将全部家产投入新中国建设;十四年前,他招募3200华侨青年在滇缅公路以命护航抗战物资。

毛泽东赞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而他每日餐费仅2元,西装袖口磨出毛边仍不舍更换——为何这位南洋首富要对自己如此苛刻?

一、金钱铁律:千万可散尽,分文不浪费

陈嘉庚的节俭近乎严苛。1919年筹办厦门大学时,他发现师生常去厦门消费,便在开学典礼上疾呼:“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他以身作则:在新加坡经商时,“每月除正当费用外,另费不及二元”。

公私分明的“花钱哲学”个人开销:定居北京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他每月539元工资中仅留15元伙食费,每餐地瓜稀饭配咸菜,睡衣打满补丁。公益投入:1921年变卖新加坡三座大厦维持厦大运营;抗战期间募捐4亿国币;逝世前将300万遗产全捐教育。

他的座右铭道破天机:“该花的钱,千万百万都不能吝惜;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二、烽火中的侨魂:从滇缅公路到延安灯火

1937年沿海沦陷,滇缅公路成唯一国际通道。国民政府急缺卡车司机,陈嘉庚立即发布《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短短七个月集结3200名南洋华侨机工。

血肉铺就“抗日输血管”机工们面临四大死关:怒江功果桥的百米深渊、瘴气弥漫的疟疾区、日机轰炸、雨季塌方。白雪娇辞别父母时留书:“破碎的祖国更令我热爱,愿在救亡汪流中竭一滴微力!”新加坡机工吴再寒冬夜为守护军火冻死车旁,遗言“衣被单薄,不舍车辆”;技术员陈昭藻暴雨中光膀装车,日装四辆创纪录。三年间,他们抢运45万吨军火,送10万远征军入缅,1000余人长眠公路——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

延安之行的震撼1940年陈嘉庚率慰劳团考察重庆与延安。见重庆官员宴饮无度,他连登三天《中央日报》声明罢宴:“抗战艰难时期,切勿消耗物力!”而在延安,毛泽东用邻居所赠鸡汤待客,干部睡土炕、点油灯办公。他感叹:“其领袖勤俭诚朴,吃苦耐劳,中国希望在延安!”

三、赤子丰碑:从集美学村到华人精神图腾

陈嘉庚的报国之路始于教育。1913年起,他在故乡集美创办从小学到专科的十余所学校,1921年独资建立厦门大学——中国首所华侨大学。即便1934年企业破产,他仍誓言:“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全球华人的精神坐标抗战捐款之王:南侨总会三年募款可购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千余辆。反投降檄文:1938年他电斥汪精卫“言和即汉奸”,震动全国。最后的奉献:1961年病逝时,存折仅余300元,全部注入集美校委会。

2015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当103岁老机工翁家贵坐轮椅抚摸碑文时,历史完成闭环——那位要求“买糖不超过二角”的老人,终以生命为代价,为民族换来了无价的尊严。

毛泽东题写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至今高悬集美学村。这八个字背后,是一位富豪撕掉西装衬里缝补三次的固执,是滇缅公路上千具忠骨的遗愿,更是所有华夏子孙心中不灭的灯:真正的光辉,从不在金玉满堂,而在山河无恙。


【参考资料】:
《陈嘉庚回忆录》(山西人民出版社)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史》(云南教育出版社)
《陈嘉庚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中共党史出版社)
《滇缅公路:抗战生命线纪实》(三联书店)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6

标签:历史   家财   省吃俭用   光辉   祖国   民族   机工   延安   南洋   华侨   公路   新加坡   人民出版社   厦门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