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竞争中,中国都将“拿出”自己最顶尖的材料科学家和最先进的技术来与世界的“材料之王”一争高下。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超高的碳纤维的成功试产等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冲击力!

听到“3200兆帕”这个数字,你可能没啥概念。说得直白点,普通的钢材的抗拉强度就像一根的橡皮筋似的,而我们刚刚问世的这款超级钢就相当于用同样的粗细的钢条就能把几辆重型的坦克都吊起来了!
这款今年问世的这款超级钢直接就让中国的材料科学的这一块都站到了世界的最前排了,可西方的媒体却都集体的炸了锅,有的甚至都用“技术的地震”来形容这一下子对中国的冲击力都有多大呢!。
其最大的卖点就体现在“又硬又轻”的两点上,不仅外表的表面都做了很好的处理,而且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硬度也做了很大的提高,既能保证产品的外观美观,也能更好的保证产品的使用寿命。

以其极致的强度和极致的轻量化,它就能在如航空发动机的叶片、深海的潜艇外壳、导弹的壳体等那些需要“千钧一指”才行的最关键的部位大显身手。传统钢材做到高强度往往得牺牲耐腐蚀性,但超级钢通过独特的合金配比和工艺控制,在抗腐蚀和加工性能上同样出色。
这样一来,深海的探测装备就不仅能“扛”得住几万的水压,还能避开盐水的“侵蚀”,直接就能将其装备的寿命延长几十年了。更别说航天领域了——火箭减重1公斤,发射成本就能省出几十万,超级钢带来的轻量化效应,简直是给太空探索装了“助推器”。
但最让西方瞠目结舌的,却还是超级钢在军事上的潜在威力。随着现代军工的不断发展,其本质也逐渐从“火力”、“速度”等传统的“硬性”竞赛逐渐转变为“材料”、“器质”的“软性”竞赛,例如一艘现代的潜艇只要能将其潜深再提高100米,其所能带来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就能大大地翻倍;将一架战机的机身用上一批超高强度的钢等新型材料既能大大地减轻其重量提速,又能多挂上几门大口径的火炮。

但随着我们自行研制的高强度高温钢的问世,先进的高端钢材的“外国垄断”就彻底地被打破了,如今我们就能自主的为我国的航母的甲板、核潜艇的外壳等都能自行为其配备相应的高强度高温的钢材了。如今3200兆帕超级钢横空出世,意味着中国军工装备可能迎来一次全面升级——更坚固的装甲、更远的导弹射程、更耐压的深海平台。德国军事杂志甚至直言:“中国超级钢若用于新一代舰艇,太平洋的力量平衡或将改写”。
可见西方对此的反应之大,似乎也就其表面上的技术领先性而已,其深层的原因却是全球的产业链都将由中国所主导了。过去欧美靠高端材料“卡脖子”,一台光刻机、一块高端合金钢就能掐住别国命脉。
现在中国不但突破了,还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要知道,咱们早在2002年就把超级钢从实验室搬进了宝钢的轧机,如今连差厚板、变截面轧制这些“黑科技”都搞定了。换句话说,中国正从钢材进口国变成规则制定者。欧盟马上搞“芯片法案”,美国忙着拉盟友搞技术封锁,说到底就是怕丢了产业链主导权。

但超级钢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对抗封锁的简单作用。如有了王国栋院士这样的学者一辈子都在钢厂的“钢铁歌声”中得以茅塞顿开。78岁的王国栋至今每天步行上班,带着学生在轧机前搞试验,愣是把国内钢铁从“傻大黑粗”变成“绿富精强”。还有刘相华教授团队,把超级钢用到了港珠澳大桥——用6毫米超级钢替代8毫米普通钢,桥墩减重了,安全性反而提了上去。这种“材料革命”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可是实打实的绿色发展密码。
眼下,超级钢已经悄悄潜入我们的生活:卡车大梁用上它,载重多两成还省油;高层建筑用它做钢筋,抗震性能直接拉满。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的大国重器之路依然漫长。就像碳纤维曾经被西方严密封锁,咱们从师昌绪院士80岁临危受命开始,熬了十几年才突破T300级量产。超级钢要想全面替代进口高端钢材,还得攻克成本控制、规模化稳定性这些关卡。

技术突围从来不是零和游戏,但某些国家非要把它当成“擂台赛”。美媒最近酸溜溜地说:“中国创新速度让人恐惧,因为我们还在争论时,他们已把技术整合进社会每个角落”。其实吧,与其忙着封锁围堵,不如想想怎么合作——毕竟地球容得下更多共赢者,而超级钢这样的成果,最终受益的是全人类。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