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沉默的荣耀》探源:吴石与白崇禧的同窗与陌路,将星同源,殊途殊归……
欢迎关注本少女,悦读影视剧综书
在民国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上,有两个曾深耕广西军政界的【保定军校】同窗。他们一度关系密切,命运交织,解放前后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彼岸。
白崇禧和白先勇
一人是号称“小诸葛”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桂系巨头白崇禧;另一人,则是他曾经的幕僚、后来官至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最终以“中共隐蔽战线的杰出英雄”身份慷慨就义的吴石。
他们的情谊,远非“同学”二字可以简单概括,而是一部写满合作、猜疑、利用与最终决裂的乱世浮生录。
1894年9月14日,吴石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穷读书人家庭,后因参与了辛亥革命且表现优秀,被保送至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均简称为“保定军校”。
要探寻吴石与白崇禧的关系,也源于此,其教育制度和教材均仿效日本陆军大学,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后,17岁少年吴石深受鼓舞,于同年加入“北伐学生军”,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军事组织。
青年时代的吴石
学生军解散后,他于1912年和一批优秀学员被选拔进入一系列的军事预备学校:先进入的是武昌第二预备学校。
根据《保定军校同学录》等史料记载,吴石(字虞薰)进入第三期炮科,而白崇禧(字健生)则进入第三期步兵科。
两人都约为1914年8月入学,1916年8月后毕业。而吴石在校期间,无论大小考试,几乎次次全校第一,在师生中获得了“吴状元”的称号。
这所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校自1912年创办至1923年停办,共培育了九期学员。
彼时,他们都是胸怀报国之志的热血青年。军校教育不仅赋予了他们军事知识,更编织了一张最初的人脉网络。
1929年,对自己要求极高的吴石东渡日本,留学日本炮兵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成绩也都名列两校第一,被称为“十二能人”,能文能武能骑能射能驾能泳,是少有的顶尖军事&谍战人才。
留日归来后,他在国内陆军大学任教多年,是军界公认的“日本通”。
抗战爆发后,吴石在蒋家军事大本营任情报处处长,蒋介石几乎每周都要召见他,了解日军的动态。《沉默的荣耀》也提到,吴去台湾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也是老蒋钦点的。
然而,从此时起,两人的性格差异或许已初现端倪:吴石以“学霸”著称,毕业时名列前茅,且酷爱文史,有“儒将”之风;而白崇禧则更显机敏果决,长于谋略与实务。
军校毕业后,吴石与白崇禧的人生轨迹在广西新桂系的崛起中再次交汇。
1920-1921年,吴石参与了旧桂系与孙中山领导的粤军之间的第一次粤桂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旧桂系战败,势力被新桂系和孙文瓦解。
1920年代,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统一广西,急需大量人才。
因看中曾经的同窗情谊和顶尖的军事才干,吴石自然进入了白崇禧的视野。据《白崇禧口述自传》及相关回忆录,在北伐和之后的蒋桂战争中,吴石曾一度在白崇禧的部队中任职,担任的多是军事教育、参谋幕僚之类职位。
他们关系的一个微妙之处在于:吴石从未真正成为白的“嫡系心腹”。白一直提防着吴不给他实质军权,也担心他将“新桂系”的内部秘密透露给老蒋。
因为他既不是新桂系“李白黄”三人最初的“百色兄弟”或“玉林干部”核心区成员,也没生于广西。
与黄绍竑、李品仙等铁杆桂系不同,吴石的政治立场更为超脱,甚至一度因与蒋介石的中央系走得较近,而引起新桂系大佬们的猜忌。
但白崇禧作为精明的政治家,深知吴石的才华与价值,尤其在军事理论和参谋业务上对其颇为倚重。
这种“用其才,防其心”的策略,在抗战时期体现得最明显。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赴南京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力荐吴石担任其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第二厅副厅长、厅长,主管对日情报工作。
这是二人合作最紧密的时期:吴石凭借其出色的专业能力,在武汉会战等战役的策划和对日情报分析中,为白崇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白崇禧在其回忆中,对吴石此期间的工作是予以肯定的。
但这更像是一种顶头上司对得力下属的“公事公办”的认可,史料中鲜见关于他们私下过从甚密、推心置腹的记载。
这层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同乡、同学情谊和才能赏识的政治与职业共生关系,无法继续深入了……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吴石与白崇禧的关系进入了冰封期。
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军事上的节节败退和内部的腐败加剧,吴石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对蒋介石政权彻底失望,并开始秘密与中国共产党接触。
而与此同时,白崇禧作为国民党阵营的核心人物之一,尤其在1948年担任“华中剿匪总司令”后,其立场与吴石已然对立。
这一时期,两人几乎没有了工作上的直接交集,私交更是趋于冷淡。
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1949年。
年初,白崇禧拥兵武汉,一度有“逼蒋下野”之举,意图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此时,已对国民党不抱希望的吴石,曾被白崇禧找去咨询对时局的看法。
据吴石后来的密使&中共地下党员谢筱迺回忆,吴石当时对白崇禧的“划江而治”幻想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并已决心为人民解放事业效力。
这次会面,可视为两人在政治道路上的一次无声的诀别:
吴石看到了国民党的必然覆灭,并选择了为之奋斗的新生力量;而白崇禧则仍困于派系争斗和军事幻想中,试图为行将就木的政权续命。
1949年下半年的抉择,彻底划清了吴石与白崇禧的界限。
当白崇禧随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时,已秘密加入中共的吴石,也奉组织之命赴台,继续从事情报工作。他们再次同处一岛,但身份已是云泥之别。
在台湾,白崇禧虽挂着“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虚职,但实为被蒋介石软控的“政治花瓶”,郁郁不得志,在1966年离奇去世。
而吴石则在敌人的心脏里,进行着最危险的潜伏,直至1950年2-3月,因“中共台湾省工委案”牵连而被捕。
台湾省工委是中共中央于1946年在台湾建立的党组织,首任书记为蔡孝乾。
吴石与妻儿合照
关于吴石被捕与白崇禧有无关联,是这段历史中最引人遐想的谜题;但目前没有任何直接史料证明,是白崇禧出卖了吴石。
当时负责抓捕和审讯的是蒋经国领导的“国防部政治部”和毛人凤的保密局,是蒋介石的嫡系特务系统。
以白崇禧当时在台湾的尴尬处境,他既无动机(出卖吴石对他毫无政治好处),也无能力介入如此核心的案件。
更可能的情况是,特务系统通过其他渠道侦破了吴石。
当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不知那位在台北寓所中备受冷落的“白健生”同学,听闻此讯,心中作何感想?是兔死狐悲,还是会漠然处之?
历史没有公布准确的答案,但这幅画面,却无比残酷地定格了这对保定同窗的最终命运:一个为信仰献身,名垂青史;一个为旧阵营殉葬,晚景凄凉。
回望吴石与白崇禧的“同窗情谊”,我们发现,它从来不是一份纯粹的私人友谊。它从诞生之初,就与地缘(广西)、学缘(保定)、政治(桂系)紧密捆绑。
他们关系的演变,恰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和军人命运的缩影:在“国家”与“主义”的激荡中,个人的情感与关系或被重塑,或被碾碎。
吴石与白崇禧,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最终一个走向了光明,一个沉没于黑暗。
有些历史藏于迷雾中,却令后人唏嘘喟叹。
而《沉默的荣耀》这部剧,也将朝着既定的悲剧结尾走去,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只能记取这首吴石的绝命诗: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
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可悲。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
朕今日批阅至此,是时候就寝了,下一篇文章见!
- END -
赶紧关注一波,观影追剧读书
#沉默的荣耀# #吴石##你认为于和伟演的吴石符合你想象吗#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