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使坏,在高关税之后,又把港口税的大棒打到我们的头上,我们马上以强力回击。
中美最近又一次在海上相遇,10月14日,美国发表声明,任何由中国经营或生产的船只,在美国港都必须支付额外费用。但数日后,中国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向美国有关船只征收了“特殊港口使用费”。
这场竞争不是在关税领域,而是在海面上的港口。美国想给中国的航运企业“加点负担”,让航线运营贵些,多收取费用,而中国则顺势反击,用精细的政策回敬过去。一个动作落下,另一个紧随其后,像棋局里的连环招。
美国搞的这些事儿,说白了真没什么复杂的。 表面上的理由还是那一套,中国船运公司“吃补贴”,对市场竞争来说,没有好处。
但他的最终真实目的,就是要借着“公平”的名义,来打压中国在造船和海运方面的优势,顺便借着这个机会,刺激一下美国那已经沉寂很久的造船行业。
根据新规定,中国公司所有或经营的船舶将被征收50美元/净吨的税,并且往后的日子可能会继续提高。
即使是在中国建造船只的外国公司也没有办法逃脱这个费用,18美元/净吨或120美元/集装箱,二选一,有些船种可能还会单独提价,单独收费。
按照行业的估计,这样下来,大型货轮每一次停靠港口,都要额外支付上百万的额外费用。美国虽然设了一个“每艘船一年最多征费五次”的上限,但对那些频繁跑中美航线的航运公司来说,费用负担可不小。
中国的反击非常迅速,没让人久等。10月10号那天,中国交通部发了个通知,说要对美国那边的船收点"特殊港口费"了。
这份文件已发,在全球航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北京方面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次的行动并不是一种挑衅,而是为了维护产业秩序而做出的必要反应。
中国做事的方式,不同于美国的直截了当,中国政策看起来更加详细。这税的征收对象不单单局限于美国企业或个人,而是指持有美国企业四分之一以上股权的企业。
悬挂美国旗帜的船舶,美国境内制造的船舶,都将被纳入该税的征收范围。所以,很多“穿着别国衣服”的美国投资船只也被包括在内。
收费标准是分阶段提高的,从400元/净吨开始,1年半以后提高到640元/净吨,到2028年提高到1120元/净吨。这个就数字来看花费不大,但是要叠加到吨位上,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中国并不是一味采取强硬手段,政策中还有有缓冲地带的。比如,在中国境内多次停靠的船舶,在第一个停靠港缴纳一次,其他停靠港一律免税。再加上“一艘船每年最多收费五次”这一条限制,费用就被牢牢地控制住了。这样就可以反击,而不会影响自己国家的进出口业务。
官方用语也很有分寸感,“正当防卫”,这四个字,说明了态度,也留足了空间。对外,表明不会被动挨打,对内,则保证政策稳得住,不至于掀起贸易层面的连锁反应。
那“一艘船靠港多交 500 万”的说法到底哪儿来的呢?其实,这是媒体按最极端的情况算出来的。那么,要是按 400 元/净吨来算,一艘二十万吨的油轮装满货进港,还真可能得多花五六百万美元了。
但是大多数船舶的吨位其实没有那么高,也不会频繁挂靠中国港口。再加上限制次数,大部分公司的实际支出远没有传言夸张。这个数字更像是一种“上限提醒”,告诉行业政策的威力,而不是实际账单。
这场看似技术性的收费战,背后牵动的是整个航运生态。费用一旦提高,最先承压的是航运公司。船东要么自己消化成本,要么转嫁给货主。而成本不会止步于海上。
它会沿着供应链一路蔓延,运输价格上升,能源、原材料、消费品的价格都可能跟着抬头。眼下全球通胀还没彻底退潮,这点涨幅就足以让企业重新计算利润线。
一些公司或许会选择绕开风头。减少挂靠中美港口,转向日韩、东南亚或中东地区。航线调整意味着航运格局在悄悄重塑,新的枢纽城市可能因此崛起。
除了经济层面,这场“海上收费战”也埋下法律隐患。美国的单边征费被指可能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而中国的“反制费”也可能被美方定义为“歧视性行为”。
如果两国把矛盾带上国际仲裁桌,航运企业就成了两头受气的“夹心层”,既担心规则变,又怕业务被拖。
其实,无论哪一方,都得提防反噬。全球航运的网络盘根错节,美国的进口企业离不开中国港口,中国的航运集团在美国也有业务。彼此征费,看上去针锋相对,实际上都有可能伤到自己。
但在策略上,中国这次的反击显得更稳。收费分层递增、设限有度,既立场坚定,又保持克制。它展示的是一种规则层面的应对思路,以规制回应规制,用制度对话制度,而不是情绪对情绪。
而在美国,这就像成了一个政治宣言了。“公平竞争”说的好听,但造船业几十年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怎么可能靠着花钱就能重新崛起?按照现实来说,中国目前的新船订单占全球的一半以上,美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这一局面。
接下来的走向,还在变数中。可能两国坐下来谈,暂时把争议搁置,也可能航运公司自己调整路线,避开风暴中心,当然,也不排除摩擦继续升温,变成新一轮贸易暗战。每一种结果,都将重新定义太平洋两岸的海运秩序。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场“港口费之争”看似遥远,其实离生活并不远。进口商品涨价、运输周期延长、甚至跨境快递费用变化,最终都可能是这场较量的余波。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