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云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我们身体的整体状态。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很多人不经意间的日常行为,正悄悄给脾胃 “添负担”,时间久了,各种不适便会找上门来。下面这 5 个不起眼的生活行为,或许你也在做,可别再忽视它们对脾胃的伤害了。

先说说“饭后立即躺卧”这件事。不少人吃饱饭后,总想着往沙发或床上一躺,觉得这样舒服自在。可古人早就有 “食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的说法,这并非没有道理。饭后立即躺卧,会使胃肠蠕动迟缓,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倘若长期如此,脾胃的运化功能便会逐渐衰退。就像一台机器,刚运转完就立刻停下,还堆积着未处理的 “原料”,时间长了,机器自然容易出故障。
再看“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有些人为了追求好身材,会刻意过度节食,让脾胃长期处于 “饥饿” 状态,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来维持自身功能;而有些人则在遇到爱吃的食物时,控制不住自己,暴饮暴食,瞬间给脾胃带来巨大的消化压力。《黄帝内经》有云 “饮食有节”,此语着重强调饮食当秉持适度之原则,遵循规律之安排,如此方能有益于身心康健。脾胃就像勤劳的 “搬运工”,过度节食会让它们 “无活可干”,能力逐渐退化;暴饮暴食则会让它们 “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便会疲惫不堪,无法正常运转。

“常吃生冷寒凉食物”也是伤脾胃的一大元凶。夏天里,冰西瓜、冰饮料、冰淇淋成了很多人的 “最爱”,冬天也有人偏爱生冷的沙拉、刺身。脾胃本就喜温而恶寒凉,若过量生冷食物入体,恰似给脾胃“兜头泼了冷水”,损耗其阳气,令脾胃运化水湿之能减弱,健康亦受影响。就像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会变得行动迟缓一样,脾胃在寒凉的刺激下,工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进而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
还有“一边吃饭一边分心”的行为,也很容易被忽视。现在很多人吃饭时,要么盯着手机刷视频、看消息,要么看着电视追剧,注意力完全不在食物上。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吃多,而且因为没有充分咀嚼,食物没有被磨碎,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须知,咀嚼之意义,绝非仅将食物碾碎。它还能促使唾液分泌,其中的淀粉酶可对食物进行初步分解,进而助力脾胃更高效地完成消化之责。分心吃饭,就相当于给脾胃的工作 “增加了难度”,长期下来,脾胃很容易 “吃不消”。

最后是“情绪不佳时进食”。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烦心事,有些人会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情绪,也就是常说的 “情绪性进食”。中医有云:“怒伤肝,思伤脾”。当情绪起伏剧烈,肝气极易郁结,而肝脾相互关联,肝气不畅便会波及脾胃,使其运化等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我们带着烦躁、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吃饭时,脾胃的消化功能会受到抑制,食物无法被正常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脾胃虚弱。就像人在心情不好时,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一样,脾胃在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也难以好好 “工作”。

脾胃受损的机制其实并不复杂。从中医理论而言,脾胃司职运化之能,其重要职责在于将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这些精微物质如润物甘霖,滋养着全身脏腑经络,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若上述不良行为长期存续,脾胃的运化功能将渐趋失调。如此一来,身体的正常运转或会受扰,需及时警觉并调整生活习惯。比如,饭后躺卧、分心吃饭、暴饮暴食会导致食积,使脾胃运化不畅;过度节食会让脾胃气血不足,功能减退;常吃生冷寒凉食物会损伤脾阳,影响水湿运化;情绪不佳则会导致肝气犯脾,扰乱脾胃正常功能。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这些行为会影响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问题。

想要养护好脾胃,其实也不难,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做起。首当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践行“饮食有节”之道。三餐定时,既不暴饮暴食,亦不过度节食。少啖生冷寒凉之物,进食时专注当下,细嚼慢咽。其次,饭后宜适度漫步,此举可助力胃肠蠕动,增进消化之效。不过,需格外留意,应规避剧烈运动,以防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再者,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带着负面情绪进食。此外,可依自身状况,适度开展诸如太极拳、八段锦之类的温和运动。此类运动有助于脾胃运化,能增强脾胃功能,对身体大有益处。对于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弱,或者有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更要多加注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
脾胃的养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坚持。只要我们重视那些不起眼的伤脾伤胃行为,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就能让脾胃保持良好状态,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