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有三不过:不过饱,不过劳,不过忧。

"寿有三不过"这一古老养生箴言,蕴含着中国先民对生命规律的深刻智慧。

所谓"三不过",即"不过饱、不过劳、不过忧",这九个字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哲学体系。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重拾这一理念尤为必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面映照现代生活方式的明镜。

一、不过饱:饮食的节制之道

"不过饱"体现了古人对饮食健康的朴素认知。

《黄帝内经》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宋代温革提出"食无求饱,乃祛病之方",

明代龚廷贤更直言"食饱伤人,饿治百病"。

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研究高度吻合——过量饮食不仅导致肥胖,更会引发代谢疾病。

古人总结出许多实用方法:

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的饮食习惯,

徐大椿"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淡而少"的三餐分配,

龚居中"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的少食多餐建议。

这些方法共同指向饮食节制的核心要义。

现代社会美食诱惑无处不在,"大胃王"文化盛行。

践行"不过饱"意味着:细嚼慢咽、量腹而食、定时定量。

这不是苛刻的节食,而是建立一种有意识的饮食方式,

既能避免"病从口入",又能享受饮食本真的愉悦。

二、不过劳:劳逸的平衡艺术

"不过劳"是古人关于劳逸平衡的深刻认知。

华佗提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

孙思邈强调:"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张景岳警告各种"久"行为对身体的损害。

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适度"的养生哲学。

传统养生发展出丰富调适方法:

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讲究"形劳而不倦";

文人雅士的"焚香默坐"提供精神放松;

苏轼"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道出静养之效。

这些方法都尊重人体自然节律。

当代"996"工作制、睡眠剥夺等现象严重威胁健康。

践行"不过劳"需要:设置工作界限、保证充足睡眠、培养放松习惯。

日本"经营三不主义"——"不勉强、不浪费、不焦躁",正是这一理念的现代诠释。

三、不过忧:情绪的调节智慧

"不过忧"展现了对情绪健康的深刻理解。

《黄帝内经》建立情志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庄子"哀乐不能入"提供超然态度;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展现至高境界。

这些构成了完整的情志养生理论。

古人发展出多种调节方法:

儒家"中庸之道"倡导适度情感;

道家"清静无为"教导放下执着;

佛家"看破放下"超越烦恼。

实践中,通过琴棋书画陶冶性情,借助茶道香道平复心绪,

苏轼"人生如逆旅"的诗句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

现代社会心理问题日益普遍。

实践"不过忧"可以:

正念冥想培养觉察;建立合理认知;

保持适量社交;培养兴趣爱好。

这与塞利格曼"习得性乐观"的理念不谋而合。

"寿有三不过"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过饱"调节身体,

"不过劳"平衡能量,

"不过忧"稳定情绪。

三者共同构成了古人的整体健康观。

在压力空前的今天,这一智慧格外珍贵。

它既是对现代"过度"生活的纠偏,也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活哲学。

实践"三不过"不必追求完美,而应渐进改进:

从一餐节制开始,体验身体轻盈;

留出闲暇时光,感受休息之效;

觉察负面情绪,练习平和应对。

明代龚廷贤言:"善养生者,知调摄而已。"

"寿有三不过"不仅是养生法则,更是一种生命艺术——在纷繁世界中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或许正是健康长寿的真正秘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标签:养生   长寿   健康   饮食   黄帝内经   方法   劳逸   情绪   智慧   认知   古人   深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