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封控时光里的生活碎片



虽然封控已经是过去式了,但那些日子的点点滴滴,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说实话,每次回想起来,心里都有好多感慨。

记得那是周五上午,楼栋群突然弹出因出现密接人员而实施封控的消息。得知这一情况后,我第一时间告知了家人和单位。

今天恰好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不禁联想到4月那次封控经历。那时的世界读书日,同样被困在家中,书籍成了我与外界精神交流的桥梁,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的时光。

当时被封控长达两个多月,物资储备不足成了最大难题。相比之下,这次“2+12”的封控周期短了许多,咬咬牙坚持就能过去。积极配合防疫政策,本就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封控打乱了原本的工作计划和日常生活节奏。原本周六要代表单位参加一位老干部的葬礼,只能临时协调他人顶替;计划中的周末远行,也不得不无限期推迟。

虽然被封控在家实属无奈,但这也是难得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的机会。既然无法改变现状,不如主动利用这段时间,而不是消极等待解封。

首要任务是解决饮食问题。打开冰箱,冷冻食品还有存货,米、油、盐、酱、醋等调料也一应俱全。幸亏周四晚上出门买了些水果,目前就缺新鲜蔬菜和鸡蛋了。关键时刻,“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得到了充分印证。亲朋好友得知我被封控的消息后,迅速送来了必需的物资,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在此真心向他们表达谢意。

至于做饭做菜,我已不再犯难。得益于前期封控期间积累的经验,我的生活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哪怕是一个人吃饭,我也不愿随意凑合,力求每顿饭都色香味俱全,毕竟精致生活就该从一日三餐开始。饭后,我会及时收拾餐桌、清洗碗筷,再进行一些室内活动,避免脂肪堆积。

于是,在家散步、原地踏步、超慢跑成了我每天的固定运动项目。运动时,我还会同步观看电影,让锻炼不那么枯燥。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阅读。

这段时间,我认真观看了两部颇具深意的电影。一部是2017年的德国电影《最后的旅程》,影片讲述了92岁的老人爱德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不顾家人劝阻,毅然穿越战乱从德国前往乌克兰,寻找二战时期在哥萨克相恋的女人和女儿的故事。这部电影极具现实意义,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及那些难以磨灭的心灵伤痛,为我们理解当下俄乌冲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另一部是美国电影《千年敬祈》,它聚焦华裔家庭的生存现状。电影名字耐人寻味,取自“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中国古话,寓意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来之不易。影片围绕生活在美国的一对父女,展现了他们在文化断层、沟通障碍等难题下的故事,传递出即便家人之间存在诸多隔阂,但爱最终能突破一切障碍的主题,提醒我们要相信爱、珍惜身边人。


除了观赏电影,阅读更是我最大的享受。自从上次封控期间读完名著《静静的顿河》,我便对长篇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封控,我重新整理了书架上还未阅读的书籍,打算挑选一本细细品读。

一番查找后,策划大家王志刚先生所著的《大国大民》进入了我的视线。这本书内容厚重,文字优美流畅,从“地域与人”的独特角度解读各个省份的性格特点,堪称一本“中国人读懂中国人”的佳作。稍有遗憾的是,作为独特文化版图的上海,并未被纳入此书的解读范围。

我满心盼望着明天就能解封,重新回归自由自在的生活。想到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是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1976年出狱后才开始动笔创作,直至1991年成书。在狱中因写作受限,他只能在脑海中反复琢磨书中内容。

相比之下,我在封控期间还能自由阅读、观影,已经幸运许多。我也希望能像李敖一样,利用这段特殊时光,收获更多精神上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哥萨克   爱德华   乌克兰   解封   德国   狱中   长篇小说   相比之下   美文   碎片   家人   时光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