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数据,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2025年,中国总人口降至14.09亿,出生人口甚至低于死亡人口,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出现负增长。
面对这个“人口警报”,各路专家纷纷出招。
可他们的建议,却让网友们直呼:“这是把我们当生育机器了吗?”
2016年,二胎、三胎开放的时候出生人口还在1786万,到了2024年,出生人口仅954万,短短8年,出生人口近乎腰斩。
出生是减少了,但是老人却增多了,2023年末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比21.1%,有预测显示,到2050年这一群体将突破4.8亿,占比超过30%。
人口负增长的背后,是年轻人“不敢生、不愿生”的普遍困境。
北上深的房价收入比早已超过30,意味着普通家庭不吃不喝30年才能买下一套房,每月房贷要吞噬过半收入。
婚育成本同样高昂,江西部分地区彩礼喊到68万,还得配套“三金一房”,不少恋情栽在“婚育门槛”上。
而且,在职场上,还有着对女性的歧视。
28岁未婚未育女性的简历常被悄悄归入“暂缓考虑”的“人才库”,某互联网大厂女员工产假归来,岗位直接被调至边缘部门,晋升通道基本关闭。
据调查显示,每生一个孩子,女性工资率可能下降12%-17%,职业生涯断层风险显著增加。
最让年轻人不想生育的便是养娃成本。
全国城镇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达66.7万元,上海、北京更是突破百万大关。
一线城市从早教班到高中辅导,加上生活开支,养娃至18岁花费超200万已成常态,一台高端学习机近万元,钢琴培训每小时收费超500元,这些支出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压力之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彻底转变,“为自己而活”的新思潮崛起,越来越多人认为,人生价值不应只绑定在生儿育女上。
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焦虑下,一批脱离现实的“奇葩建议”接连冒头。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抛出“一妻多夫制”,声称能“提高生育效率”“均摊养育成本”。
这位澳大利亚籍的复旦特聘教授,还以西藏等地旧有“一妻多夫制”习俗,为依据论证可行性。
却遭网友痛批“把女性当生育工具”,更有人讽刺“建议教授先在自己家试行”。
厦门大学赵燕菁提出“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试图用养老福利倒逼生育。
但网友立刻反驳,“房贷养娃压得喘不过气,哪有精力生孩子?这是给年轻人加新负担”,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愿意缴纳养老金,所以这招对很多人无效。
还有专家建议“征收单身税”,称单身人士“未为社会贡献下一代”,被直接调侃为“惩罚单身狗”。
经济学家马光远那句“有担当的人要多生孩子”,更是被骂作“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德绑架”。
某女经济师甚至将“子女比作父母的消费品”,彻底激怒网友,认为这种言论把亲情异化为冰冷的经济关系。
比起这些奇葩建议,各地已在尝试务实举措。
广东对生三孩家庭发放5万元一次性奖励,每月再加500元育儿补贴;深圳每孩每月补贴1000元,直至3岁;武汉三孩家庭每年能领1万元,持续到孩子6岁。
杭州推行弹性工作制保障育儿假,社区普惠托育园收费比商业机构低50%,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托育难题。
宁夏实施补贴后,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回升10%,证明政策发力有实际效果。
但现有政策仍有明显短板。
普惠托育园覆盖率不足,不少家庭排队半年仍难入园;小学课后服务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错位,“接娃难”依旧普遍;职场生育歧视缺乏刚性约束,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不足。
这些问题不解决,生育意愿难以真正提振。
取消生育限制只是第一步,降低养育成本才是核心关键。
需要扩大普惠托育供给,让每个社区都有“放心托”;延长课后服务至18点,匹配家长通勤时间;用法律刚性禁止职场生育歧视,对聘用育龄女性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更要从住房、教育、医疗多领域协同发力,比如对多子女家庭提供购房补贴、降低教育收费、提高少儿医疗报销比例。
人口问题不是朝夕能解决的难题,更容不得脱离现实的“奇葩建议”。
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把“生得起、养得起、育得起”的保障落到实处,才能逐步构建起“敢生、愿生、能生”的社会环境,让人口发展回归良性轨道。
澎湃新闻——2023-04-12《马上评丨一些专家的“催生”言论为何不招网友待见》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