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华为公司2025“难题揭榜”奖揭晓,北京大学10位师生获奖!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高校推进产研结合、强化科研创新指明了方向。



7月8日下午

“擦亮火花,共创未来”

华为公司2025年“难题揭榜”火花奖

北京大学专场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

华为公司董事、2012实验室总裁查钧

出席典礼并为获奖师生颁奖

北京大学的十位师生

从4000余名揭榜者中脱颖而出

凭借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

获得“火花奖”


校企协同攻关,共破行业困局

从算法优化到散热技术创新

从数学工具的工程应用到大模型安全防护

来自北大的科研力量

正以“解决真问题”的初心

在产学研协同的沃土上持续生长


火花奖,取“火花碰撞”之意。自2021年11月起,华为公司把产业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总结提炼为科学问题向社会发布,采用难题揭榜的形式,寻找基础理论扎实、有创新解题思路的人才,同时鼓励高校教师踊跃揭榜,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

北京大学师生在难题揭榜中表现突出,已有10人累计获得火花奖13枚。其中,计算机学院杨仝老师个人荣获5枚火花奖,为当前单人获奖最高纪录。


朴世龙在致辞中指出,2025年是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学校正持续推动有组织科研与体系化成果转化。北京大学鼓励更多青年学者投身科技前沿,在回应“国家和产业最关切的问题”中,点燃更多思想的火花。希望未来与华为进一步在重大任务凝练、科研资源配置、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打造协同创新新范式,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朴世龙致辞

查钧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大学在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深厚积淀,火花奖既是对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青年才俊的充分肯定,也为高校科技力量更好服务产业需求提供了广阔舞台。他指出,从难题求解的攻坚克难,到基础理论的研究探索,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华为希望与青年才俊携手同行,共同探索未来、开创未来。

查钧致辞

朴世龙、查钧为获奖学者颁奖

查钧为北大科技开发部颁发华为难题揭榜组织贡献奖,科技开发部部长姚卫浩上台领奖




十位学者,十束“火花”

(*按获奖时间顺序)

胡振江:难题牵引,奠基未来


华为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最具价值的难题,北大则组建顶尖团队,协同攻关。我深感荣幸,能与2012实验室紧密合作,以难题为牵引,研发了面向领域特定语言及其支撑环境的快速构建方案,让语言工程驱动的软件开发新范式落地,为未来软件产业的变革开拓了想象空间!


杨仝:五度火花,淬刃破关


我有幸获得了5次火花奖,合作了多个项目,大部分成果落地到产品中。随着难题的一个个攻关,找到了更多的科研选题,我的团队也吸引到了更多优秀学生。难题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来说,它既是科研方向的参考标尺,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试金石。


郭耀:真题砺才,产教育英


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需要深厚的积累,国家需要硬核的科技生力军。在破解产业级真难题的过程中,华为搭建了实战平台,学生们从理论学习跃入到复杂系统实践,飞速蜕变,产教融合,培养了一批顶尖人才


文再文:题砺创新,智启新锋


我长期致力于数学优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华为这道难题,看似规模小,但对求解速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让我把科研积累发挥出来,并直接推动了我们在非凸优化方法上的创新。期待未来擦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张驰:始于难题,拓路同行


我回国后不久,华为就找到了我,推荐我尝试揭榜两相散热的难题,这与我之前的研究高度契合,我很快突破难关,并获得了火花奖。通过难题,又与华为更多部门相识相知,孵化了3个合作项目,我期待与华为共创无限可能。

沈晴霓:廿载合作,攻坚不辍


我们实验室与华为在关键基础软件安全领域合作了近20年,此次通过揭榜华为大模型安全难题,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在安全领域的研究范围。华为为我们提供了真实需求和创新平台,在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张文涛:应需而动,青锋出鞘


我与华为结缘源于未名学者,所以我一直关注茶思屋上的难题。在揭榜过程中,华为提供算力和场景数据,帮助我快速验证idea,并成功获得火花奖,衍生出后续合作。企业出题,高校答题,让“青椒”们有机会去做需求驱动的创新与研究。


罗国杰:创新破局,产研双赢

课题组在硬件缺陷检测领域的前期积累,坚定了我们攻关解题的信心。我们创新性地结合大模型思维链与模糊测试技术来解决该问题,合作论文也获首届大模型辅助设计研讨会的最佳论文提名。既解决了真实难题,也得到了同行认可,产业学术良性循环。


戴俊韬、张钊为:创新为核,实践为翼


价值观对齐的核心难点,便是难以找到落地场景。华为难题有着天然的落地基因。这种产学研的深度碰撞,不仅验证了实验室的理论探索,更能够帮助国家锻炼出一支攻坚克难的新生力量




火花碰撞,不只于单点突破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北京大学与华为的协同创新之路不断向纵深延展——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硬件可编程创新实验室、数学联合实验室、半导体技术联合实验室、语音语义创新实验室、操作系统创新实验室、计算网络融合创新实验室、大模型创新实验室等8个联合创新实验室相继落子,300余项技术合作持续推进,160余位北大教师深度参与,联合攻关、打破壁垒,将基础研究与工程需求紧密结合,让实验室的智慧火花持续燎原,化作推进成果落地、驱动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

解答技术难题、突破发展瓶颈,既要依托深厚的学术积累与持续的科研创新,更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接力前行。

近年来,华为通过“未名青年学者计划”,支持北京大学引进国内外优秀青年学者61人,并支持了图灵班、通班的教学及学生奖学金。自2021年起,北京大学联合华为打造“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共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已建设课程81门,覆盖学生上万名。2024年,“北京大学鲲鹏昇腾科教创新卓越中心”正式成立,助力优秀原生人才培养,加快孵化世界级科研创新成果。

从实验室到产业前沿

从解决真问题的难题揭榜

到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

北大与华为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的脚步

以协同创新的笔墨回应着时代命题

在一项项真题真解的突破

一次次产学研协作的深化中

点燃更多面向未来的“创新火花”

淬炼出一批又一批扎根中国大地

矢志科技报国的青年人才

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

书写科技担当的时代华章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

文字&编辑 | 王梓寒

排版 | 秦唯雅

责编 | 王梓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1

标签:科技   华为   北京大学   师生   难题   公司   火花   实验室   未来   国家   科研   开发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