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中,有七国主动退还了赔款,唯有一国分文不退,是谁?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烧杀抢掠、逼宫勒索,最后让清政府签下一纸《辛丑条约》,赔了整整4.5亿两白银。

可在那些炮火之后的数十年,一些国家竟开始陆陆续续退还这笔钱。

其中,德国、英国、法国、美国……都把自己那份或多或少还了回来。

可偏偏有一个国家,分文未退不说,反而拿着这笔钱反手搞侵略。

那么,这究竟是哪一国?七国为何转变态度?

《辛丑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踏破大沽口,使北京宫门大开,皇家惊逃,慈禧与光绪皇帝也仓皇“西狩”,北京城则陷入焚掠与杀戮之中。

1901年9月7日,这一天,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在各国使节的环伺下,颤抖着签下了《辛丑条约》。

这份条约条文之繁琐、内容之屈辱,举世罕见。

清政府被迫向八国联军及其附属国赔偿白银4.5亿两,这笔巨款按照年利率四厘计算,在长达39年的期限内总额高达9.8亿两白银。

为了确保赔款到手,各国要求以中国的关税、盐税、海关税为担保,甚至派出专员驻扎中国,亲自监督款项征收。

这笔白银意味着什么?直白一点说,每个中国人,哪怕刚出生的婴儿,都欠列强一两白银,而当时一个成年劳力一年的收入,往往不过几两银子。

更可悲的是,清政府在签订条约后并没有设法自我承担,反而将这笔赔款层层摊派。

各省摊到后又向下分派,最终压在了无数贫苦百姓的肩上。

赋税“丁捐”“厘金”如恶鬼一般吸食着人民的骨血,有乡绅流离失所,有农夫卖子度日,有饥民揭竿而起。

这笔赔款对清政府自身而言也是沉重负担,当时全国财政收入不过一亿两白银,然而政府年支出已超出收入。

朝廷为了勉强应对,频繁借贷,甚至拍卖国家资源和矿产,换取列强赊账之余温。

赔款背后

不止如此,对八国联军来说,他们要的,从来不止是那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赔偿。

他们要的是掌控权、话语权,他们很快就动起了“纪念”之念,德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修建了巨大的“纪念教堂”。

法国人也效仿其后,一座座洋风浓厚、异域气息十足的教堂在京城拔地而起。

不只是教堂,他们甚至要求在所谓“联军阵亡将士”牺牲的地点建“祠堂”,设“英灵堂”,并强迫清政府拨款支持建设。

与此同时,各国纷纷划定租界,驻军驻使。

天津、上海、汉口、广州,无不被划出一块块“治外法权”的飞地。

洋人安营扎寨,设银行、建学校、设警局、架电线,甚至不再使用银两而改用金本位货币,公然另起炉灶。

清政府对此竟束手无策,只能连连退让,而最令国人义愤填膺的,是1905年那场“黄金赔款”的阴谋。

彼时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开始确立金本位制度,列强以此为由,要求清政府将赔款由“银两”改为“黄金”支付。

一纸薄命,瞬间令中国的赔偿成本暴增三成以上。

按当时金银比价,黄金远比银两昂贵,改为黄金支付无异于再次加码索赔,直接多出八百万两白银的代价。

列强得寸进尺,手段精密,清廷却毫无谈判余地,只得哑巴吃黄连,一口苦吞进腹中。

而这些庞大的赔款与额外费用,自然不会从皇族私库中出。

清廷自顾不暇,只能层层摊派,把债务像滚烫的炭火一般传给各省、各府、各县,再由一张张告示、一道道勒令,烧到百姓的衣襟与灶台。

于是,名目繁多的“捐”应运而生。

“丁捐”、“大捐”、“厘金”、“榷税”……这些冷冰冰的字眼背后,是百姓一天又一天苦熬的汗水,是孩子餐桌上的残羹冷炙,是穷人冬夜里缺失的一件棉衣。

那些年,多少家庭因负担不起“赔款捐”而破碎,良田被卖,儿女被送,妻妾被典当,连老人也被扔到街口等死,只因再无余粮可供。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样的掠夺与压迫,也在无意间酝酿着未来的反抗种子。

那些在洋枪洋炮前丧失亲人、在“丁捐”中失去家产、在租界墙下忍辱偷生的人们,渐渐不再沉默。

他们开始听从维新志士的鼓呼,开始思索民主、共和、民族独立等从未进入传统话语的全新理念。

也正因此,在伤口尚未结痂之时,一批批有志青年走出国门,他们中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新政的推动者。

也有更多普通人,在苦难中开始组织义塾、办工厂、创报纸、搞自治,尽己之能改天换地。

只是这一切的代价,过于沉重。

为激发民族的觉醒,我国付出的,是亿万黎民的苦难,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破裂,是长达数十年如绞的“赔款梦魇”。

七国的盘算

如果说庚子赔款是一场金钱的掠夺,那么接下来的几十年,则是七国费尽心思的阴谋。

列强对华的掠夺从不是纯粹的劫掠,他们一边掏空国库,一边又精于计算,将抢来的银两变成通往中国心智的钥匙。

这其中,率先变招的,是美国。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原本分得庚子赔款中的3293万两白银,占总额的7.32%。

但从1904年起,美国驻华大使梁诚展开一场艰难却富有远见的外交游说。

他带着中国百姓的苦情和账面上的数字,奔走于华盛顿的国会与国务院之间,一边陈述中国财政如何捉襟见肘,一边向美国政界巧妙地提出:

“若退还部分庚款,不仅有助中美关系,也能让贵国在华影响深入民心。”

就这样,美国国会经过长达四年的反复讨论,最终于1908年通过退还“超额部分赔款”的法案,将近1100万美元的赔款返还中国,并限定使用范围:必须用于发展教育。

由此,我国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踏上了远渡重洋的轮船,而后来享誉世界的清华学堂,也正是在这笔退还款项支持下于1911年正式成立。

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国家,在看到美国的“文化投资”效应后,也迅速调整姿态。

1930年,英国政府宣布将尚未支付完毕的庚子赔款中的余额退还我国,并以教育和医疗发展为主要用途。

法国不甘落后,1924年,法国政府决定退还其份额中尚未支付的部分,并指定这笔款项专门用于偿还中国实业银行的债务。

德国与奥地利则是在一战战败后,于1952年联合宣布全额退还庚子赔款余额。

他们的举动有两重考虑:一来是希望通过赔款退还,弥补二战前后对华形象的严重损害;

二来,也是为了在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争取中国的外交支持。

苏联更是将政治姿态与赔款结合到了极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政府便宣布放弃清廷时期与国民政府遗留的一切赔款与特权。

这既是对新政权的政治支持,也是苏联在冷战格局中拉拢中国的战略选择。

于是,从北平的清华到天津的南开,从沪上的同济到武汉的中法医院,越来越多“庚款退还项目”落地开花。

只是,表面上看,是“退赔”,但细思之下,它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掌控术。

不过,也正是在这样的交锋与摩擦中,我国人民逐渐明白:真正的觉醒,不只是反抗外敌,更是守住精神与文化的主权。

这场“退赔风潮”看似是西方世界的让步,实则是中国民族自省、自强、自立的镜面提醒。

银两可以退还,但尊严必须自己找回。

日本的野心

当美英法德等西方列强纷纷抛出“退赔”的橄榄枝,或为换取人心,或图谋长远,唯有一个国家始终冷漠旁观,既无悔意,更无让步。

这个国家,不仅分文不退,还将庚子赔款作为侵略中国的燃料。

他们是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日本以“联军”名义强势插足,在庚子赔款中分得3479万两白银,其实际收益远高于名义分成。

但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对这笔赔款并不满足于表面上的分账,他们有一个更长远的计划:用这笔钱为未来的全面吞并埋下伏笔。

1915年,日本趁中国政局动荡,悍然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中国割地让权、控制矿产、甚至干预内政。

这只是开始。

到了一战结束,日本再度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巴黎和会,却背弃对我国的承诺,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全数吞并。

一纸合约,山东落入东洋之手,全国震怒,“五四运动”爆发,一批青年学子走上街头抗议“卖国”,中国近代的民族觉醒由此爆燃。

而激发这一切的,正是日本得寸进尺的野心。

他们没有停止脚步。

进入1920年代,日本又披上了一层“文化合作”的糖衣。

他们推出所谓《中日文化协约》,在我国开设“日式学校”,派出大量教师、文化使者,并要求清政府每年拨出专款支付日方教育费用。

这笔费用的来源,仍是庚子赔款。

也就是说,中国人赔出去的钱,被日本用来开办“日式课堂”、培养“亲日青年”,再让这些青年反哺日本在华的利益布局。

他们的算盘打得极响,用金钱铺路,用文化开门,用军事拔寨,步步为营,最终在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

更有甚者,1938年以后,日军在华全面战争打响,仍旧要求伪政权继续支付“赔款”,并将这些资金用于维持军队驻扎与战时物资运输。

到1945年日本战败,我国大地早已满目疮痍,三千万军民死于战火,而那笔最初“仅仅”数千万白银的赔款,早已在日本手中翻了几倍、变了数道花样。

可日本从未对这笔债道歉、从未归还一分银两,更从未有丝毫忏悔。

他们嘴上讲和平,心里盘算盘;他们表面谈合作,暗地里挖坑埋雷。

哪怕战败后被迫放弃所有不平等条约,日本依旧在历史课本中模糊对华罪责,对庚子赔款只字不提,对“文化掠夺”避而不谈。

幸好,我们国家没有让他们得逞。

从五四青年到抗日义勇军,从清华校园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从街头怒吼的工人到隐蔽战线上的地下党。

中华民族用一代代人的觉醒、奋斗与牺牲,最终洗净了那笔赔款背后的屈辱血债。

但我们也必须记得:这段历史,绝不能只写在教科书里,也不应只留在纪念馆中。

它是一记警钟,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凭空的怜悯,也没有免费的文化交流。

退还赔款的,不一定是真朋友,而那分文未退、反用赔款砍你的敌人,更永远不该被遗忘。

而且,我们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9

标签:历史   分文   国联   军中   主动   日本   中国   庚子赔款   联军   银两   列强   美国   清政府   条约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