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A股在经历连续六日的上扬后,突然迎来一场“倒春寒”。上午收盘时,创业板以2.47%的跌幅领跌,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分别下挫0.92%和1.96%,全市场超过4800只个股翻绿,成交额较前一日缩水130亿元。
今天的调整,让许多股民想起一个月前的那次“关税冲击”——同样是单日大跌,同样是政策真空期的博弈,但今天的市场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韧性:旅游酒店、港口物流、贵金属等板块逆势突围,银行股更是创出历史新高。
问题来了,当政策预期与市场情绪交织时,究竟是谁在主导资金的流向?
上午的盘面如同一场“冰与火之歌”:一边是农业、养殖等外需敏感板块集体跳水,另一边则是旅游、物流、银行等纯内需领域逆势飘红。这种分化背后,正是资金对政策对冲逻辑的深度演绎。
从数据来看,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9%,一线城市房价环比上涨0.1%,释放出消费回暖的积极信号。
叠加近期推出的《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政策端对旅游、餐饮、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支持意图明确。
例如,旅游酒店板块中的金陵饭店涨停,物流板块的华贸物流等企业强势封板,均是资金对“五一假期消费热”和“内循环升级”预期的提前布局。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中美关税博弈加速了市场对“内循环”必要性的共识。
当外部不确定性加剧时,资金更倾向于涌入政策确定性高、受外部冲击小的领域。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正在重塑市场信心,而这场调整恰恰成为检验内需成色的试金石。
在4800只个股飘绿的背景下,次新股、港口航运等板块的活跃显得尤为醒目。长联xx20%的涨停、中创xx的强势拉升,表面看是题材炒作,实则暗含“自主可控”的主线逻辑。
这一逻辑的强化,既源于外部压力,也得益于内部突破。
例如,天津近期提出“争建国家脑机接口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力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均指向科技自主的迫切性。
与此同时,港口航运的逆势上涨,既受益于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运价提升,也映射出市场对“海上生命线”安全价值的重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突围并非盲目跟风。1季度GDP同比增长5.4%,其中“三新”产业增加值占比超18%,显示出创新驱动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市场波动时,真正具备和国产替代能力的企业,反而成为资金避震的优选。
在一片绿海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大行的股价创出历史新高,成为今日最令人瞩目的风景。这一现象看似反常,实则暗含市场风险偏好的微妙转变。
从宏观视角看,3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9%,但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转涨,暗示房地产市场的分化仍在持续。
在此背景下,兼具低估值与高分红属性的银行板块,自然成为资金的“安全垫”。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国企分红率提升的确定性,正在重构价值投资的逻辑——当经济增速换挡时,稳定的现金流比高增长故事更具吸引力。
这恰好与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储备充足”的表态形成呼应。在政策工具箱尚未完全打开的窗口期,市场选择用脚投票:与其追逐波动较大的题材股,不如守住能穿越周期的“压舱石”。
今日的调整,既是六连涨后的技术性回调,也是市场对政策预期的一次压力测试。
当4800只个股飘绿时,资金却在旅游、科技、银行三大领域悄然布局,这恰恰印证了A股“危中有机”的韧性。
从更长的周期看,中国经济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的格局正在形成,而每一次震荡都是优质资产的试金石。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涨跌,不如关注两大主线:一是政策持续加码的内需复苏,二是全球变局中的自主可控机遇。
毕竟,在资本市场的马拉松中,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