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Phoebe Philo正式宣布即将进入中国市场,Lyst公布第二季度热门品牌榜单,CHANEL携手FIRST青年电影展呈现的“FIRST FRAME她的一帧”单元迎来五周年,Vivienne Westwood的亚洲巡展首站在上海启幕。从消费市场到文化互动,让我们一同聚焦这些资讯动态背后的逻辑与思考。
Sofia Coppola
指导的首部纪录片,
镜头对准老友
Marc Jacobs
由Sofia Coppola指导的纪录片《Marc by Sofia》,将于本月底在威尼斯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首映,这也是Sofia从业以来的首部纪录片作品。
顾名思义,影片的名字致敬了Marc Jacobs曾经盛极一时的年轻品牌线Marc by Marc Jacobs,而在形式之上,这两位创作者的视角切换,更是本片值得期待的亮点之一。曾几何时,当Sofia与Marc在90年代成为挚友,她总是会出现在与Marc创意世界有关的场合,比如Daisy香水广告、Marc Jacobs的Heaven系列时装合作,甚至是成为Louis Vuitton经典手袋的名字。就连她在2004年凭借《迷失东京》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时,身穿的也是由Marc Jacobs打造的一条深蓝色丝缎礼服。
而如今,当Sofia决定将镜头对准Marc,他反而成为了电影导演的缪斯,这也是继Loïc Prigent指导的《Marc Jacobs & Louis Vuitton》之后,时隔近20年的又一部以Marc Jacobs为主角的纪录片。目前,并没有更多关于《Marc by Sofia》的具体信息流出,但可以期待的是,这部97分钟的长片,相比于单纯的“项目式”拍摄和导演创作,Sofia与Marc多年来的友谊定会坦露更多亲密而个人化的细节,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关于Marc Jacobs的创作和私人世界。
影片公布首映的同时,业内也盛传Marc Jacobs个人同名品牌即将被LVMH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这多少强化了这部纪录片的分量,呼应了Marc Jacobs品牌生涯或将迎来的新转折点。而事实上,过去十年来,从Marc Jacobs离任Louis Vuitton女装创意总监,全身心投入个人品牌IPO,到数次折戟品牌影响力受挫,再到关闭Marc by Marc Jacobs,精简品牌业务,以至现在将Marc Jacobs重塑为一家高度概念化和实验性的时装品牌,他这一路来的逆境和坎坷,与时尚产业资本化一路高歌猛进的态势背道而驰,而如果纪录片能够多多少少揭示这其中的秘辛,或许也能给我们看清近年来时尚行业的发展历程提供一条新的线索。总之,从“小马哥”到“老马哥”,我们确实需要一部关于他的新纪录片了,Sofia的创作正是时候。
Phoebe Philo
九月正式在国内上架
7月的最后一天,由设计师Phoebe Philo创立的同名品牌宣布即将于9月起在中国市场正式开设实体零售业务,将与国内多家买手店合作,覆盖国内主流一线城市,首批上架产品来自Collection C系列,是品牌成立后推出的第三个系列。
Phoebe Philo这次的官宣并没有引发太多的讨论,毕竟距离品牌首个系列亮相已经过去了近两年的时间,大量国内外的开箱视频和穿搭评测早已经让大家对Phoebe Philo的品牌基调、定价和适宜人群不再陌生。而在此期间品牌也从单一的线上渠道拓展至与欧洲多家著名买手店进行合作,独立实体店铺也正在筹备中,这次正式进入中国内地,也算是解决了从创立以来订单无法直邮到国内的诟病,为内地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试穿和选购渠道。
实际上,早在官宣前的半个月左右,与Phoebe Philo合作的多家买手店已经提前发出了“预告”,并向老顾客们分享了首批上架的货品清单。总体来看,选品相较于整个系列来说,更集中于日常实穿的款式,如衬衫、西装长裤、大衣、包袋和少量配饰,意图以基础款试水国内市场的接受程度。但就部分买手店的实际反馈而言,Phoebe Philo并没有收获预期中的追捧,这或许与早前大量国内博主的试穿与评测中所表达的,对大众并不友好的尺寸和版型有关,至于品牌是否会因为中国市场而进行特别的改良和调整,目前还是未知数。
在进驻中国大陆前,Phoebe Philo年初已通过连卡佛香港率先完成了首次进入亚洲的动作。在彼时发售的Collection B系列中,我们看到了Philo随市场环境而调整产品策略的苗头,印有品牌logo的T恤衫赫然出现在新品序列中。不出意外的话,与之合作的各大国内买手店,将会在新一季为Phoebe Philo开设出专属的核心展示空间,进一步完善从产品到整体形象的转化。而此次的Collection C系列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手袋产品的比重,并且定价范围更广,覆盖从人民币一万至五万元的价格带,能满足不同需求和预算的消费者选购,而这也被普遍视作Phoebe Philo在国内市场成败的关键品类。
相比于“直接对手”The Row、Lemaire等品牌而言,Phoebe Philo的包袋和配饰在设计风格和丰富程度上显然更具优势,当Margaux、Croissant等包款在国内市场逐渐冷却,包袋或许正是Phoebe Philo得以施展拳脚的好机会。
Lyst发布
2025年第二季度
热门品牌榜单
在全球经济下行期,我们还有必要关注潮流趋势的风向吗?对个体来说可能无关紧要,但从宏观角度来说,它反映的是整体大环境下的消费心态和动机,热度不等于营收的排名、也不会对行业重新洗牌,但直接说明了大家此时此刻把钱花在了哪里,愿意从谁家身上获得情绪价值。
最大赢家是Prada集团,Miu Miu和Prada品牌分别较上一季度上升一名,分列第一和第四;The Row名列第六,是品牌上榜以来的最好成绩;Burberry一年来首次重返榜单;COS成为前十中唯一一家快时尚品牌;Chloé继续稳步前进,侧面证明了创意总监Chemena Kamali回归波西米亚风情的路线取得阶段性成功。
这份榜单基于Lyst作为全球最大、最智能的时尚购物平台,对用户行为、平台内外搜索、产品浏览和销售额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得出。而在榜单之下,Lyst报告中透露的信息更值得关注,比如“潜在经济衰退的传言开始影响时尚爱好者的购买方式和商品”,最为直接的现象是,“引人注目的配饰和鞋履——低调、高影响力的商品——成为表达身份认同的载体,证明了小物件也能带来强烈的表达”。榜单上名列前茅的Miu Miu和Loewe就是最明显的验证。
另外,Lyst将品牌热门程度的关键归结为“是否具有观点性”,认为“消费者持续对Prada和Saint Laurent的独特观点做出积极回应,前者聚焦于未来和实用主义,而后者以高级时装的魅力赢得了好感。”
在这份榜单之外,Lyst还同步释出了第二季度最热门产品的榜单,其实比品牌排行更有参考性。在排名前十的产品中,鞋履占据六席,并且没有高跟鞋上榜。其中690美金的The Row的Dune凉拖更是登顶,在普遍认为“处于经济下行期”的当下令人意外,无logo、极简但价格不菲的The Row似乎再次证明了其消费群体的忠诚度。
唯三上榜的服装产品中,运动背心和短裤占据两席,可见虽然我们身在盛夏,但时尚行情却深陷“寒冬”之中。
从“FIRST FRAME
她的一帧”到
“新文化制作人”,CHANEL焕活
“艺术赞助”的品牌传统
在第十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由CHANEL与FIRST共同发起的“FIRST FRAME她的一帧”单元迎来五周年。7月26日,这一单元的核心活动“一帧日”在西宁举行,以论坛“流动的她历史”和单元颁奖典礼的形式,再次将目光对准了青年创作力量和女性叙事议题边界。作为这一单元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戴锦华评价说:“FIRST FRAME一直是CHANEL在支持,对我来说是奇特的联合,不带有其他条件,并没有反过来约束创作者。”
之所以“奇特”,一方面来自于CHANEL在传统意义上奢侈品牌的背景,选择以艺术赞助的形式,参与支持青年群体电影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自于视角的前瞻性,自2021年创立伊始,该单元便致力于关注女性表达、鼓励多元创作,以此支持更多女性视⻆与题材的创作,每年入围创作者及作品有一个共同且核心的标准:必须关注女性表达或由女性电影人创作。
同样是在2021年起,CHANEL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共同发起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今年也进入到了第三季。从第一季“手艺再兴”,关注中国手艺在当下的境遇与再兴的可能;到第二季以“活性建筑”为题,直面当下复杂多变的环境,向“建筑”的种种想象与定知发起挑战;再到如今第三季以“剧场”为主题,通过一幕名为《正午、荒原、息流、瓦舍、废墟、剧场》的8小时集体剧目,将历史、稗言、主流视阈内外的艺术行动者们汇集在此。
无论是对青年电影人的关注,还是对艺术团体的支持,CHANEL背后的行事逻辑,都可以归结于重新诠释品牌创始人香奈儿女士作为“艺术赞助人”的身份属性,进而提升品牌在现代文化和公共议题中的参与性和重要程度。众所周知,近年来CHANEL希望通过各种形式来强化品牌本源的文化特征,从一场场时装秀到Inside Chanel的视频作品中,香奈儿女士的“艺术赞助人”叙事,联结起了她与Jean Cocteau、Igor Stravinsky等艺术大家的交流,而品牌也没有拘泥于“就事论事”,特别是在2021年3月成立香奈儿文化基金后,香奈儿女士的个人行事风格,逐渐变成了品牌形象构建的一部分,拓宽了CHANEL在更广泛领域的影响力。而从大众层面上而言,在奢侈品牌雄厚财力的支持下,可以看到更丰富、更先锋的艺术表达,自然是再好不过。
《她和她的珠宝展》:
从消费出发,回归
文化建构
提到Vivienne Westwood,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她的朋克精神和一系列经典的影像资料,而如果只说产品的话,那一定是与星球徽标有关的各种服饰珠宝。从1987秋冬系列首次亮相以来,这一融合了未来与历史主义的符号,成为Vivienne Westwood服饰珠宝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是至今为止品牌最为热门的销售指标,如同一张永不完稿的画布,被赋予色彩、材质与风格的多重诠释。
因此,从这件服饰珠宝入手,带领大众去重新认知品牌传统,了解Vivienne Westwood的先锋性和文化渊源,就成了十分理想的切入口。基于此,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Vivienne Westwood品牌为何会在近期举办以《她和她的珠宝展》为名的亚洲巡展,并把首展设在了上海。
以珠宝为棱镜,展览通过8个展厅,追溯Vivienne Westwood从70年代开始创作的一系列服饰珠宝的演变和创新,搭配着经典设计、秀场造型、动态影像和档案资料等要素,见微知著地呈现品牌的发展脉络。告别了以往直接以“历史”和“创始人”为名的宏大主题叙事,反而对当下的年轻人,以及初次接触品牌的新兴客群更加友好,从一条星球项链开始,走进一个品牌的故事。
当然,此次展览除了可以起到以珠宝照见品牌历史文化的作用之外,实际上也在力求打破大众对于Vivienne Westwood的固有认知,品牌不仅有热卖的“星球”元素,更有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它渗透在时装和生活方式等更广泛的领域。比如“起源” “奇境乐园”和“自己动手”(Do It Yourself)等展厅的呈现,补足了消费者对品牌更为完整和真切的感受,从她的珠宝入手,最终感知到属于Vivienne Westwood的文化世界。而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其实非常值得跟Vivienne Westwood同体量、有一定核心产品线,且希望普及文化价值的品牌去参考。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