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家都在研读“十五五”规划建议,读懂这份纲领性文件的关键,其实是和五年前的“十四五”做对比——那些看似细微的措辞变化,恰恰藏着行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信号。
对比两份规划,我们能清晰看到三个维度的深刻转变,也为运营商的转型划出了明确方向:
学习整理如下:
维度 | “十四五”规划 | “十五五”规划 |
战略定位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侧重于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攻坚期,强调在复杂环境中夯实系统性竞争力。 |
发展环境 | 明确“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判断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求统筹发展与安全。 |
重点任务与关键表述变化” | ||
• 科技创新 | 位列重点任务首位,“科技自立自强”。 | 调整至第二位,“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调“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
• 产业体系 |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 升至首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现代化基础设施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
• 国内市场 |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 基础设施 | “优化布局结构,促进集成融合”“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 “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推进“数智化改造”。 |
• 激发经营主体 | 首次提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 进一步强化 ,将其明确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 |
• 整治市场竞争 | -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 |
从这份对比中能直观感受到,“十五五”在延续高质量发展主题的同时,更突出“统筹发展与安全”“激发内需”“系统韧性”的核心诉求——这和运营商的“数字基建底座”“数据要素枢纽”定位高度契合,而其中三个“科技坐标”的迁移,尤其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核心转变】科技自立自强——从“技术攻关”到“支撑现代化”
“十五五”规划将科技自立自强从任务首位调整到第二位,表面是排序变化,实则是科技创新定位的深度升级:不再是单纯聚焦某一领域的技术突破,而是要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布局。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规划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意味着科技创新的价值评估要放在更宏大的坐标系中。这不仅要求我们持续推进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更关键的是要打通“技术到价值”的转化链路,让技术优势真正变成发展动能。
这个过程中,我们更需主动调整传统研发管理方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国务院国资委部署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明确要求2025年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AI应用场景——这一要求本质是推动AI能力从“技术模块”升级为“行业智能体”,倒逼我们跳出“单纯技术攻关”思维,转向“技术+行业”的深度融合。
具体来看,我们不仅要掌握算法模型等核心技术,更要聚焦工业、政务、医疗等重点领域,将AI能力与行业知识深度绑定,打造标准化产品包与可规模复制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现行投入决策和成果评估机制,必须从“项目交付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导向”:除技术参数外,更要评估技术的产业带动能力、生态构建价值。比如推进工业互联网时,不能只看连接数量,更要考量AI能否重构生产流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真正实现从“技术供应商”到“产业转型合作伙伴”的跨越。
规划明确提出“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并“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指向明确的行动指令,更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空间。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将运营商丰富的数据资源,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转化为安全可信的数据要素?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构建跨行业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
以智能制造为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提供网络连接,而要联合工业软件企业、设备厂商,将工业数据、算法模型与行业知识有机结合,打造“数据采集-分析-决策-执行”的完整解决方案。比如在汽车制造领域,通过隐私计算技术打通供应链数据,助力企业优化库存、提升生产效率——这种从“管道能力”到“要素能力”的升级,正是我们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路径。
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参与行业数据空间建设”。这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实践窗口:以重点行业为试点,联合行业伙伴,构建基于隐私计算与区块链的“行业数据空间”,在保障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探索数据确权、流通与价值分配机制。
【基建逻辑】现代化基础设施——从“加快建设”到“适度超前与韧性融合”
“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置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总体框架下,并明确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的战略定位。与“十四五”时期强调“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相比,“十五五”的建设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适度超前”的内涵深化与定位升级
“十五五”规划要求“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这与“十四五”时期“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表述相比,战略位势和应用范围均显著提升。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前瞻布局,更是顺应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与增长动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其重点在于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集约高效利用,这意味着我们的网络和算力布局,需要精准把握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实现从“满足当前需求”向“引领未来发展”的转变。
“安全韧性”成为基础设施的核心评价维度
规划中新增强调“提升安全韧性和运营可持续性”,这标志着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标准正在升级。它要求我们的网络从追求“永不中断”的绝对可靠,演进为具备弹性恢复与自适应能力的“韧性可信”。在这一背景下,运营商持续推进的自智网络,通过引入AI技术推动网络运营的数智化转型,正是构建这种内生韧性的关键路径,旨在实现故障的预测预防和业务的快速自愈。
在融合与改造中系统提升基础设施效能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体现在其与传统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上。“十五五”规划明确要求“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更新和数智化改造”。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自身的网络与算力能力,更深度地融入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进程中,为其注入“数智基因”。
当然,我们还要关注5G-A与6G的协同演进,以及算力设施从“规模扩张”向“效能提升”的转变,系统性地提升国家整体基础设施对千行百业的赋能价值。
此处需特别关注一项政策导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六部门于2023年10月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算力与电力、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协同布局”。这提示我们:未来的网络规划,需要与城市更新、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设计,而非事后叠加,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建设,精准匹配未来产业升级需求。
【企业目标】世界一流企业——从“改革深化”到“加快建设”
“十五五”规划将“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置于突出位置,并明确发出了“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的动员令。这与党的二十大以来的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也让我们看到,目标已从“改革深化”的制度构建,进入了全面“加快建设”的落实阶段。
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央企使命与市场能力的双重要求
规划强调“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这并非两个独立的任务,而是同一使命的一体两面。我们可以思考:在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布局5G-A/6G时,如何让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定选择,通过卓越的市场竞争力来实现,并最终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成功?这其中的内在统一性,正是我们作为运营商需要持续探索和实践的核心课题。
治理现代化:让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规划再提“弘扬企业家精神”,其深意在于推动企业建立更加适应创新发展的治理体系。我们可在6G、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建立“创新特区”,在保持规范运营的前提下,赋予创新团队更大的预算自主权与容错空间,通过“项目跟投”“成果分红”等激励机制,让制度保障真正转化为创新加速度——这正是《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中“释放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活力”的应有之义。
规范竞争与全球拓展:从同质竞争到价值创造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为我们创造了重塑行业价值的新机遇。这要求我们跳出低水平同质竞争的思维定式,将更多精力转向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通过打造差异化优势开拓新的价值空间。
同时,“加快全球化拓展”的要求,正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标志与必然路径——我们必须将在中国市场淬炼成熟的5G-A、算力网络、行业数据空间等解决方案,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数字基建需求,适配不同国家政策法规与市场特性,向新兴市场和沿线国家输出标准化、可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体系。这不仅是业务层面的跨界开拓,更是在深度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构建开放共赢国际合作生态的过程中,主动提升国际话语权与规则制定参与权。此举,既有效避开了国内同质竞争的“红海”,更成功开辟出将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可持续全球业务增长极的“蓝海”,最终驱动公司实现从“国内领先”向“全球一流”的历史性跨越。
这些思考最终指向同一个核心命题:如何在坚定服务国家战略、履行央企使命的同时,通过持续的创新突破与价值创造,真正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核心课题。
结语:迈向“新运营商”——以不可替代的价值回应时代之问
运营商需要坦诚面对一个深层现实:
作为央企,我们肩负服务国家战略、保障网络安全、推进数字普惠的使命,必须在核心技术攻关、新基建建设中勇挑重担;
作为市场主体,资本市场期待清晰的增长曲线、稳定的投资回报与持续价值创造;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社会各界要求我们坚守普遍服务、弥合数字鸿沟、赋能实体经济,兼顾效率与责任;
作为服务亿万用户的运营商,广大用户期盼更优质的网络体验、更安全的隐私保障与更丰富的数字应用。
多重角色、多元诉求交织,构成了我们转型发展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
如何在坚定服务国家战略、履行央企使命的同时,以创新突破与价值创造打造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答案,不在别处,正蕴藏在对三大“科技坐标”的坚定锚定、对时代趋势的深刻洞察、对战略部署的坚定执行,以及将多重压力转化为转型动能的智慧与勇气之中。用不可替代的数字价值,回应时代叩问。
更新时间:2025-11-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