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今年迎来百年纪念,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近日在《故宫博物院院刊》撰文认为,故宫发展史上,有两个七年规划特别值得怀念:一个是张忠培院长领导的“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另一个是郑欣淼院长领导的“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藏品清理工作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基础。
故宫博物院百年大展现场
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到2025年已经走过一百个春秋。
一百年来,故宫博物院发生了很多令人难忘,甚至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经过梳理,我选择了故宫博物院经历过的100件事,或者说100个方面的事,形成一本书。其中故宫博物院的两个七年规划特别值得怀念:一个是张忠培院长领导的“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另一个是郑欣淼院长领导的“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藏品清理工作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基础。
故宫博物院展览现场
一 《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推动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故宫博物院七年发展规划(1989年至1995年)》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视角,对故宫博物院陈列展览、文物保管、古建修缮、开放管理、科研出版、人才培养、安全保卫等主要业务进行规划设计,从编制中长远规划入手,确立故宫博物院办院方针、原则和目标。
张忠培院长以考古学家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为故宫博物院的全局性发展谋篇布局。特别是将多年来从事考古发掘、整理和研究所形成的“学术研究之材料当为天下之公器”的理念应用于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管理之中,是极其富有远见的。此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的编纂以及“故宫博物院藏品目录”的公布均秉承这一理念。张忠培院长自任职之初,即对怎样办有故宫博物院特色的博物馆这一命题进行深刻思考,并将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古代艺术作为构成故宫博物院特色的三项重要内容加以阐述,明确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
1987年7月30日,张忠培在故宫博物院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故宫博物院的优势就在“故宫”两字上,这个优势是历史形成、客观存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故宫博物院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保”,将故宫作为一个整体,安妥保存下去,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二是“特”,利用故宫的优势,形成故宫的特色。“特”与“保”——张忠培用最简洁的两个字,概括了故宫博物院管理的两大核心问题。故宫是特殊的古代建筑群,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必须要有综合、安全、万无一失的保护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论证,张忠培院长明确了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性质和职能两个基本表述:一是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文物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明清宫廷历史、宫殿建筑和古代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院。二是故宫、故宫文物,是中华民族几个时代乃至五千年历史的遗物,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故宫博物院是中外闻名的国家级博物馆,不是休息娱乐的场所。关于故宫博物院定性定位问题的探讨和阐述,对于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自1984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最初,故宫博物院通过扩大开放面积和调整票价来控制参观人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在《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中,制定了以限制参观人数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通过限制售票数量和调整票价来限制参观人数;通过设计参观路线、撤离服务网点,以及御花园单独售票等方式,保护中轴线上的建筑及御花园景观;通过设立存包处和停车场等形式,加强对参观者的服务和管理。这些开放参观办法实行后,午门广场得到治理,御花园得到重点保护,展馆的参观也更有秩序。
1987年7月,经文化部批准,故宫博物院开始实行院长负责制,随后又在全院推行岗位责任制,并健全规章制度建设。1988年初,故宫博物院各部处岗位职责起草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修订等工作全面启动。《故宫博物院部处职责和正副主任、处长岗位责任制》及《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汇编》于1988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以院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层层岗位负责制得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体系得以完善,通过狠抓管理体制改革,秉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使故宫博物院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坚实起步。
在岗位责任制推行之际,故宫博物院根据部处职能性质,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尝试“一院多治”管理体制的建立。为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部门创造力,通过实行目标管理承包制,明确任务,核定编制,层层制定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一院多治”管理体制的尝试,逐步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和人事制度上的铁饭碗。希望故宫博物院作为全国最大的博物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率先在改革开放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做出更为显著的成绩,并注意总结经验,使之对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的工作更具普遍性和示范性的指导意义。
同时,从完善学术机构设置入手,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并做出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在调查研究中,张忠培归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古建筑,即皇宫;二是体现皇权及皇室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文物;三是皇家收藏的文物;四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拨、收购和接受捐赠的文物。关于文物藏品大致又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皇室留存下的文物,即皇家居住、行政、生活等实际使用过的文物;二是皇室收藏的各类文物;三是征集的社会流散文物。
张忠培认为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传统对其中两类文物不够重视,一是皇宫这座价值极高的古建筑,二是宫廷文物,也就是皇室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过的文物。当时学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皇室收藏的传世文物上,这一点也可以从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的构成上看出来。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有4个领域的专家在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力,一是以唐兰为代表的青铜器专家,二是以陈万里为代表的瓷器专家,三是以徐邦达为代表的书画专家,四是以罗福颐为代表的杂项专家。上述四个领域的研究都集中在皇家收藏和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收藏入院的传世文物上,古建筑和宫廷文物的研究力量较弱。
张忠培认为故宫博物院今后要加强宫廷文物和古建筑这两部分的研究。但是他的想法当时并没有得到院里多数研究人员的响应,在关于故宫性质的大讨论中,宫廷和古建筑这两部分的声音很弱,而办成艺术博物馆的呼声依然很高。“所以我感到继续讨论下去,我的这个主张很难得到呼应,我就悄悄地把这个先放到一边,采取用实际工作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那就是搞七年规划。” 张忠培对于这场关于故宫博物院性质大讨论的初步结论,作出上述解释。为什么是七年规划?因为当时国家的“七五”规划还有两年,这两年与下一个“八五”规划的五年加在一起,故称之为故宫博物院的“七年规划”。
1988年8月11日,在故宫博物院部处室主任会议上,张忠培正式提出制定《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的任务。在讨论制定《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的过程中,他对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深刻系统的思考,“关于故宫的保护,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是火,第二是盗,第三是文物的自然损毁,这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侵蚀。火和盗要全面防止,其中以火为主,火又以防为主,救为辅。至于自然损毁,我提出要进行科学防护,成立科技部”。
在《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中,无论是全院规划还是各部处的规划,都把人才培养和员工队伍的素质建设作为重点内容。
张忠培院长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始终恪守典守之职,视保护古建筑和文物的安全为故宫博物院的生命;始终秉持创新精神,视维护古建筑和文物的完整为故宫博物院的使命。通过狠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故宫博物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秉持这些理念,制定了完整地保护故宫及故宫文物的《故宫博物院七年规划(1989年至1995年)》,使保护好故宫建筑及其文物,成为故宫博物院必须承担的中心任务。我们要牢记张忠培老院长的临终嘱托,故宫博物院一定要努力建成“平安的故宫,学术的故宫,完整的故宫,强大的故宫”。
二 《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藏品清理工作规划》全面准确摸清故宫藏品家底
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从清室善后委员会到故宫博物院,从抗日战争期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进入新的世纪,始终没有停止过。其中1949年前,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经历了三次清理。
第一次是清室善后委员会的逐殿逐室点查。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临时组成的清室善后委员会,从1924年12月开始,对故宫文物进行了第一次点查,为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奠定了基础。此后由故宫博物院继续主持清点,到1930年3月清点基本结束,共统计物品9.4万余号、登记了117万余件物品,编纂了6编28册的《清宫物品点查报告》。这是故宫博物院最早的账目,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编号。当时清理以各个宫殿为单位,例如第一个点查的是乾清宫,就以天字号来命名。
第二次是故宫南迁文物分五批运抵上海以后,按照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命令,于1934年11月起,对故宫存沪南迁文物一一开箱验收,经过逐件点收,详细登记,油印了《存沪文物点收清册》,以“全材宏伟”“沪上寓公”八字重造故宫博物院三馆一处南迁文物的编号与箱号,作为故宫南迁文物的原始清册。故宫北平本院从1934年至1943年2月期间,先后对故宫博物院内留存文物逐殿逐室进行清点,并对以前未经点收的各宫殿庭院的陈设品编号登记。总数达9.37万号、118.9万件,编制出《留院文物点收清册》。
第三次是北平沦陷期间,在伪院长祝书元主持下,于1943年9月28日成立文物分类委员会,到当年11月26日止,对156291件文物进行分类,然后按类划归各馆分别保管,不属于三馆保管范围内的物品,仍按旧制,归总务处保管。但是这次查点并不彻底,还有不少物品混杂储存的殿室未及细查,或根本未查到,就停了下来。
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工作几乎没有停止过,至2001年,共开展了三次。
第一次是1954年至1965年。
第二次是1978年至80年代末。
第三次是1991年至2001年。
经过几代故宫人的整理、鉴别、分类、建库,故宫博物院基本上做到账目比较清楚,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但是,由于宫廷藏品及遗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存贮分散,以及过去对文物认识的局限性等原因,虽然进行过多次清理,仍然存在某些文物账物不相符合、许多重要的宫廷藏品未列为文物、一些库房尚待进一步清理等问题,因此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到底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当时,即使是故宫博物院院长也难以说清故宫博物院所拥有的文物藏品的具体数量。过去关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说明,往往介绍为拥有近100万件或100余万件文物。为此,故宫博物院需要开展一次更加全面、彻底的文物清理。
2004年至2010年,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持续7年时间的大规模文物藏品清理,这次清理的契机是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的开展。文物清理是一件科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每一件文物藏品都要定名和编目,为此制定了《故宫博物院2004-2010年藏品清理工作规划》,清理从文物账、卡、物的“三核对”开始,包括点核、整理、鉴定、评级等一系列工作。经过7年认真辛苦的文物藏品清理工作,故宫博物院终于弄清了家底。
审慎地整理“文物资料”是这次清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物资料”是故宫博物院当年评定文物等级时,对于认为不够三级文物而又具有文物价值、即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藏品的称呼。它们保存于器物部、书画部、宫廷部、古建部等部处,约10万余件,门类繁杂。列为“资料”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有伤残,例如3800多件陶瓷资料,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时间跨度长达4000年之久,品种应有尽有,特别是明清两代的官窑瓷器,有许多弥补了完整器物的空白,更有一批珍品,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瓷业制作的最高成就,只是由于流传过程中产生伤残而列入资料。
唐代《五牛图》局部
还有的列入“文物资料”,是由于对文物认识上的局限,例如2万多件清代帝后书画,过去认为帝后不是艺术家,其作品水准不高而全部列为资料。又如过去只重视皇帝后妃的成衣,而把相当数量不同级别的官服“补子”(其中也有皇帝服饰上的“补子”)都作为服饰的“配件”来对待。再如清代“样式雷”制作的“烫样”,是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皇家建筑模型,故宫博物院收藏最多,达83件,但是也作为资料由古建部管理。由于过去对宫廷遗物不够重视,许多反映清代典章制度的物品被列入资料,例如反映清代官员觐见皇帝制度的近万件红绿头签,反映皇宫警卫制度的上千件腰牌等;还有一些物品曾作为文物收藏,后又降为资料等。这次清理中,对这10多万件资料进行认真整理、鉴别,凡是够文物定级标准的,都登记进入文物账目并进行定级。
对未登记、点查的藏品也要彻底清理。故宫博物院少数藏品,因未进行过清理,具体的数量不完全清楚。例如,文物管理处保管10多箱清代各朝的未流通的货币,约10万枚;约5000件存放在延禧宫库房三楼、慈宁宫庑房等地的紫檀、雕漆、玻璃等质地的匣、盒、座、托等实物,以及大量的“附件”;古建部库房内和未开放殿堂内的屏风、隔扇等;器物部保存的20世纪50至60年代从全国100多个古窑址采集的3万多件陶瓷标本,以及散存在院内各处的晚清家具、大批匾联等。这些都要从头开始,仔细清理点查,或定为文物,或作为资料,需要界定清楚。
在这次清理中也发现了一些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地面库房分散,有的长期未彻底清理过,此次在搬库、清库中陆续发现一些文物,有的竟是整箱未登记的文物。例如书画部发现一批封存于1964年的1000余件书法,是收购秋醒楼的尺牍中的近代部分,未作入库单,后因诸多原因长期搁置在一个木箱里。宫廷部在一个存放近千件铺垫的库房内,发现了一个装有53只枕头的木箱,而过去登记存藏的文物中,枕头不足10件。还有的与破旧的物品堆放在一起,例如宫廷部对御茶膳房地上堆放已久的破旧地毯和帐帘进行保洁清理和熏蒸入库时,发现一批袁世凯称帝时制作的大型帘子,填补了过去织绣类中“洪宪”款文物的缺项。当然这类发现不可能很多,而是在宫廷遗物日渐珍稀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注意搜寻,很有意义。
在藏品清理中,需要对于文物资料以及新发现的藏品认真鉴定,确定是否为文物并评判其等级,特别是对原有的一级文物要重新认定。故宫博物院的一级文物,大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所评定,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一级品中有部分文物存在水平不够,或者经过反复鉴定确定为伪品的藏品,需要降级;二级文物中又有一些可以提升为一级文物,需要升级。另外有一些宫廷文物,因为过去对这类藏品价值认识不足,定级偏低,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级。
至2010年12月底,经过7年全面系统的普查整理,得出了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准确数量,真正做到实物和藏品档案一一对应。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从100万件左右增加至1807558件(套),将文物藏品数量精确到了个位,珍贵文物达到93.2%,占全国公共博物馆和文物收藏机构所藏珍贵文物总量的41.98%。其中最多的是古籍文献,60万件;其次是瓷器,36.6万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5万件,绘画5.3万件,等等。这是故宫博物院自建院以来,在文物藏品数量上第一个最全面、最准确的数字。
这次清理又与文物的修复结合在一起。大量宫廷藏品因多年来未曾维护过,或保管方面的原因,有些损坏严重,要在清理过程中进行修复,有的甚至还带有抢救修护性质。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不仅做到家底清楚、账物相符,而且与加强文物的科学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使文物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文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故宫博物院信息化是以文物管理和古建筑信息管理这两个核心数据库的建设为主,利用建立办公自动化工作平台的契机,切实发挥这两个信息系统的作用,全面提升全院业务管理工作水平。
故宫博物院在文物藏品清理的基础上,陆续编印了《故宫文物藏品总目》并向社会公开,以利于社会各界对故宫博物院文物保存状况的监督。为了满足社会公众了解故宫藏品的奥妙,更好地为人们的观赏、研究等不同需要服务,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从180余万件藏品中精选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15万件,按照陶瓷、绘画、法书、碑帖、青铜、玉石、珍宝、漆器、珐琅器、雕塑、铭刻、家具、古籍善本、文房用具、帝后玺册、钟表仪器、武备仪仗、宗教文物等类别分26编500卷陆续出版。这是一项卷帙浩繁、需要长时期努力的文化建设工程,是与故宫博物院文物的整理、研究结合在一起且互相促进的工作。
郑欣淼院长以其智慧和勇气守护故宫十载,是故宫博物院各项事业发展最好、取得成果最丰富的十年,从创立“故宫学”到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启动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到开展故宫文物藏品清理,他大胆尝试,推陈出新,坚持对故宫的价值和故宫博物院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推进故宫博物院文物保管、文物展览、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形成故宫博物院管理理念的转变,不仅为故宫博物院的内部事业明确了内容和方向,也为故宫博物院的外部事业开拓了视野和领域,创造了故宫博物院历史的辉煌。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年华诞,希望把充满魅力的故宫博物院交给更加美好的下一个一百年。
(作者为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本文为节选刊发,原题为《单霁翔:两个七年规划奠定故宫博物院发展基础》)
来源:单霁翔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