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第一大补”,常吃益血养肝、安心神,可惜没人懂怎么吃最香

冬天进补别乱跟风!这“第一补”比牛肉养人,鲜到舔碗还不膻

前几天降温,楼下大爷裹着棉袄叹:“天一冷就浑身发沉,手脚凉得捂不热,炖了牛肉吃也没见缓过来。”这话戳中不少人——冬天总想着补,却盯着猪肉、牛肉瞎忙活,殊不知老辈传的“冬补王者”是羊肉,老话早说“冬吃羊肉赛人参”,益血养肝还暖身,就是很多人做不好,要么膻要么柴,白白浪费好食材。

其实羊肉好吃的关键的是“做减法”,越简单越鲜。今儿就唠唠冬天吃羊肉的门道,再把正宗藏书羊肉的家常做法教给你,不用木桶、不用复杂调料,铁锅就能做,汤白肉嫩无膻味,冬天来一锅,暖到心里去。

为啥冬天羊肉是“第一补”?老中医都认可

别觉得羊肉只是暖身,它的滋补劲儿真不输参茸。从中医说,羊肉性温,能补脾阳、益气血,秋冬脾阳足了,气血运化顺了,手脚凉、没精神的毛病自然能缓解;从营养上看,羊肉蛋白质含量高,还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消化起来比牛肉轻松,护胃还能稳神经,睡不好、易烦躁的人多吃点,能帮着安神。

我妈每年冬天必炖2-3次羊肉,说比吃补品管用。之前我总怕羊肉膻,一口不碰,后来尝了她做的藏书羊肉,汤鲜得直跺脚,羊肉嫩到不塞牙,才算懂了“赛人参”的道理。尤其天冷喝碗热汤,浑身毛孔都舒展开,寒气全散了,比穿厚棉袄还管用。

家常藏书羊肉做法,3个关键避膻提鲜,新手也会

藏书羊肉最绝的是“原汁原味”,调料极简,靠的是食材本身的鲜和烹饪技巧,记住3个关键:提前泡血、热水下锅、大火猛煮,保证不膻不柴。

食材准备

新鲜羊肉(带骨更香)、红薯粉丝、油豆腐、白菜、羊血、羊肚(可选,增香)、青蒜苗(灵魂,别少)、盐、胡椒粉

详细步骤

1. 羊肉先泡1小时,这步是去膻核心!切大块泡清水,中途换1次水,把血水和杂质泡出来,还能给羊肉排酸,后续煮着没腥味,肉质也更嫩。

2. 泡好的羊肉直接热水下锅,重点来了:啥调料都别放,连葱姜蒜都省,纯清水煮!别用冷水,不然羊肉遇冷收缩,血水锁在里面,又膻又柴,热水能快速锁住肉汁,还能煮出浮沫。

3. 大火猛煮!不用小火慢炖,大火煮才能让羊肉酥而不烂,汤汁煮得乳白浓郁。家里没木桶,用铁锅、砂锅都行,煮的时间看羊肉年龄,2年以上的老羊煮90分钟,嫩羊60分钟就够,煮到用筷子能轻松戳透羊肉就行。

4. 煮羊肉的时候备配菜:粉丝用清水泡软,别泡太久,不然煮的时候易烂;油豆腐切两半,方便吸汤;白菜切细丝,煮着能出清甜,中和羊肉的腻;青蒜苗切小段,最后放提香。

5. 羊肉煮好后捞出来放凉,切成薄片,煮羊肉的清汤别倒,全是精华,后续煮汤全靠它。

6. 拿个砂锅(保温又鲜),先铺白菜丝,多放些,煮出来汤更甜,再摆泡软的粉丝、油豆腐、羊血、羊肚,最后倒上羊肉清汤,盖盖大火煮开。

7. 调味超简单:加少许盐和一点胡椒粉,别的调料别加,加了反而抢味,接着放进切好的羊肉片,煮2分钟让羊肉入味。

8. 最后撒青蒜苗段,立马关火!蒜苗的辛香一冲,香味直接拉满,端上桌汤还冒着热气,看着就馋。

成品口感

汤是奶白色的,喝一口鲜到掉眉毛,没有一点膻味,带着白菜的清甜;羊肉片嫩到不塞牙,咬着带点肉香;粉丝吸满汤汁,油豆腐软乎乎的,羊血滑嫩,配着青蒜苗的香,一口肉一口汤,暖到胃里,冬天吃一锅,浑身都热乎,连汤都想舔干净。

避坑小贴士,新手别踩雷

1. 去膻别靠调料:很多人煮羊肉放八角、桂皮,反而盖了羊肉本身的鲜,靠“泡血+热水+大火”就够,青蒜苗最后放提香即可。

2. 羊肉别切太薄:煮好后放凉再切,切厚点,煮的时候不易散,还能锁住肉汁,吃着更嫩。

3. 配菜别煮太久:粉丝、油豆腐最后和羊肉一起煮,煮久了粉丝烂掉,油豆腐吸汤太多也腻,煮2-3分钟就行。

最后说两句

冬天进补真不用跟风买贵肉,羊肉就是性价比之王,益血养肝还暖身,做法也简单,照着这个藏书羊肉的做法来,新手也能做好。尤其中老年人天冷手脚凉、没精神,每周吃1次,比吃猪肉牛肉管用多了。

你们冬天爱吃羊肉吗?平时是炖着吃还是烤着吃?有没有自己的去膻小妙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咱们互相取经,冬天一起吃点热乎的,暖乎乎过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美食   心神   可惜   冬天   羊肉   青蒜   调料   豆腐   大火   藏书   粉丝   牛肉   白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