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石油公司在西非布局能源项目,选中了尼日尔,当时的尼日尔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几近空白,石油虽有储量,却多年未能有效开发。
中国企业带着资金和成套技术方案介入,签下了总值超50亿美元的开发协议,核心项目包括:开发阿加德姆油田、新建津德尔炼油厂、铺设近2000公里的跨境输油管道——从内陆腹地一路延伸至贝宁海岸的塞梅港。
这一系列建设,不仅让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变成出口国,还直接带动了就业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并非单纯“挖了就走”,而是逐步推行本地化,从员工培训到管理参与,尝试将“发展红利”真正落到尼日尔社会。
根据多方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整个中尼石油产业链项目累计为当地创造了超过5000个直接就业岗位,相关产业带动的间接就业人数更高达数万人。
2024年4月,中尼双方再度签署价值4亿美元的谅解备忘录——由中方企业预支这笔资金,帮助尼日尔军政府渡过财政难关,后续由尼方以石油出口抵偿。
按理说,这本应是双方互信进一步深化的信号:中方雪中送炭、尼方以油还债,资源开发得以持续推进,但现实远不如此。到了2025年年初,事态陡然变化。
2025年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发布命令,限时48小时驱逐三名中国石油企业高管,其中包括负责CNPC当地事务的主管、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运营代表,以及津德尔炼油厂的中方联络人,几乎同一时间,尼方还冻结了炼油厂的企业账户,借口是“财务审查”。
不久后,连当地一家中资背景的阳光国际酒店也被吊销营业执照,理由是“行政违规与歧视行为”。这些连环动作,显然不是简单的个别执法问题,而更像是一场针对性的整顿。
3月20日,尼日尔石油部长公开表示:中资企业中,中国员工平均月薪高达8678美元,而本地员工仅为1200美元,这种差距“不公平”,政府要求中企提高本地员工薪资,维护“劳动者权益”。
这一指责在当地舆论中激起了不小波澜,尼日尔政府试图将这一问题道德化,强调“外资剥削”,营造“为人民争取利益”的正义姿态。
然而,现实情况并不简单,中国企业回应称:本地员工薪资已明显高于尼日尔国家平均水平(约为每月200美元左右),而高管薪酬之所以偏高,是因岗位专业性强、流动性大、常年驻外环境艰苦所致。
这类争议在国际项目中并不少见,但在当下尼日尔政治环境中,这种“工资差异”被上升为政策压力工具,很可能另有深意。
从3月开始,中方最关心的4亿美元石油抵债迟迟没有进展,根据合同安排,尼方应在2024年底石油出口启动后分批返还,然而直到7月,相关油品尚未发运,资金也无着落。
与此同时,尼日尔财政部门又向中资企业开出“1亿欧元”的税务与罚款单,这一数据缺乏解释基础,却直接成为政府施压的手段。
不仅如此,5月起尼方又要求解约一批工作满四年的中方员工,涉及人数数十人,不仅打击了项目稳定运行,也对中方管理团队造成直接冲击。
种种迹象表明,合作关系正逐步由战略互信滑向商业对抗,而尼日尔之所以这么做或许还是和西方有关,典型的“吃饭砸锅”。
2023年,尼日尔政局巨变,军政府上台,迅速采取强硬外交路线,美军、法军相继被要求撤离,法资企业也遭遇清算,原本外界一度以为,中国或将成为“替代者”,与新政权深化合作。
但半年后,中国企业同样陷入摩擦,说明尼日尔军政府的政策重心并非单纯换“靠山”,而是在“利益最大化”路径上左右腾挪。
有分析指出,军政府为维系统治基础,需要短期经济成果与民意支持,通过“打压外企”争取民族主义分数,或是摆出姿态向西方、东方讨价还价。
此外,不排除某些西方势力通过间接途径施压军政府,使其在对外经济合作上制造不确定性,以削弱中国在西非地区的影响力。
所以这也给我们中国企业提了个醒,日后若是在海外与其他国家签订协议,一定要加入风险补偿与政治干扰条款,设定清晰的违约处理机制,而且要识别出“短期主义”或民粹导向政府,提高合作门槛,避免被卷入国内政治博弈。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