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威胁中印购买俄罗斯石油,就进行次级制裁,以切断俄最大财政来源。沉默3天后,印度石油部长果断认怂,但还是强硬表示,如果美国制裁普京,印度能够应对,大不了就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
近日,特朗普公开表示,如果俄罗斯在50天内仍不结束俄乌冲突,美国将对俄出口商品加征100%的关税,最关键的是,他还要对“那些继续购买俄石油的国家”也下手。换句话说,美国要对中国、印度等俄罗斯石油的主要买家,实施所谓的“次级制裁”。
这个“招式”一出,等于把全世界都拉进了这场战争。白宫方面补充说得更直白:这不是在惩罚俄罗斯,而是惩罚谁还敢跟俄罗斯做生意。这样的说法,让人一眼就看出,美国这是在逼着国家选边站,不站美方,就要付代价。
面对这一威胁,中国外交部很快回应,态度坚决:“中俄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扰。”等于直接把美方“命令式干预”的架势打了回去。
相比之下,印度却沉默了三天,这三天里,外界的猜测和揣摩不断,有人说印度会跟随美方立场,也有人认为印度绝不会轻易放弃俄罗斯这个“便宜供货商”。
结果三天后,印度石油部长在公开场合云淡风轻地说:“我一点也不担心,如果发生什么事,我们完全可以应对。”他甚至补充说,印度已经准备好调整石油来源,可以从南美、加拿大、中东补货,必要时还能靠自家产能顶上。
听起来似乎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仔细一看,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印度的底气,表面看起来挺足,但真正动起手来,就未必那么容易了。根据可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已经占其总进口量的35%。而在俄乌冲突之前,这个比例只有2%左右。换句话说,印度是这场能源博弈中的最大“红利收割者”之一。
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的石油不仅量大,而且价格还便宜,常年打折销售。印度正是靠着这些“平价原油”,才在过去两年内有效压制了国内的通胀压力,并在全球能源价格飙升的背景下,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
而现在特朗普突然“翻脸”,扬言对买俄油的国家加税,印度却说“要换就换”,这不是把自己过去两年攒下的红利轻易拱手让人吗?这显然不符合印度的一贯精打细算的做事风格。
更别说,替代能源来源并非说换就换。南美、加拿大、中东虽然能供油,但远距离运输会大幅抬高成本,而且供货量和原油类型是否匹配,也是技术层面的大问题。印度本土的炼油系统已经深度适配了俄油类型,如果改用其他油种,整个炼化系统都得做出调整,这成本不是几个亿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链重构。
从这个角度看,印度石油部长的发言更像是一种“外交表态”——姿态要够硬,但未必真打算马上行动。
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这一招确实高明。直接制裁俄罗斯,美国收不到多少效果,毕竟美俄贸易额早就缩水到个位数。而通过打击俄罗斯石油的买家,把买卖中断,那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尤其是锁定中印两大客户,一来是这两国是俄油的主要买家,二来也是全球最有潜力的两个大市场。美国此举,不只是要掐住俄罗斯的“钱包”,更是在逼中国和印度二选一——要么站队美国,要么跟俄罗斯一起承压。
但问题来了,这样的策略看似霸道,其实有很大的风险。全球油价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体系,如果俄油真的被迫退出主流市场,油价势必上涨。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别忘了,美国自己虽然嘴上说不买俄油,但有些特种油品,它还得悄悄采购。更重要的是,美国通胀问题尚未完全消化,一旦油价反弹,美国老百姓首先就要“用脚投票”,到时候吃苦的还是自己政府。
在这场“选边站”的博弈中,中国的态度非常明确——合作是战略性的,不能受第三方影响。中俄在能源、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框架,即便出现波动,也有能力通过本币结算、多元化渠道来规避风险。
而印度的操作则显得更“灵活”。明面上说得强硬,“准备好断供”;但实际上却留了不少余地。比如说,并未宣布具体终止协议的时间,也没有提出替代来源的详细计划,更像是试图以这种方式向美方传达一个信号:“我们可以谈,但别逼太紧。”
印度的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两头下注”。它一方面希望继续从俄罗斯捞好处,另一方面又不想激怒美国,毕竟在技术、军购和外交等多个领域,印度还严重依赖美方的支持。
这种投机式的战略,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一旦两边都不买账,印度反而可能被挤到尴尬的边缘。
特朗普用次级制裁,逼迫所有国家不许买俄罗斯石油,这是霸凌,严重损害他国利益。当然对美国而言,可以逼迫其他国家站队,与俄罗斯切割,同时搞不好其他国家还能从美国进口石油,而且还能借此掐断俄罗斯目前最大财政来源,逼迫俄罗斯停火,可谓是一举多得。
但是特朗普恐怕高估了这个威胁,中国根本不吃这一套,想来印度也不大可能妥协,毕竟每年做二道贩子,就能从欧洲赚数百亿,印度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当然,也不排除印度突然认怂,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某种程度上来讲,现在特朗普真的没招了,俄乌局势在升温,美国无能为力,只能通过这种次级制裁了,纯粹是病急乱投医,关税大棒不是万能的,别说中印不在乎,即便这种制裁生效,恐怕最先反噬的就是美国,而最受伤的就是欧洲了。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