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的写字楼楼下,星巴克的冰摇茶明码标价28元,隔壁瑞幸一张优惠券就能把同款压到9.9元,就是这个曾经让“喝一杯”变成小资标志的品牌。
最近爆出个重磅消息:要以50亿到100亿美元卖掉中国业务,高瓴、凯雷这些资本巨头都在悄悄接触,潜在买家之一的大中资本,早就是瑞幸的大股东了。
这事儿一出来,身边爱喝咖啡的朋友都在聊:前两年还喊着要开1万家门店的星巴克,怎么突然要“卖身”?现在卖真的是最好的时机吗?卖了之后,我们常喝的那杯星冰乐,还能是原来的味道吗?
一、为啥突然要“卖身”?
2025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的门店数已经突破25000家,不光把一二线城市的街头巷尾占满,连三四线县城的超市门口都能看见。
身边有个河南县城的朋友说,现在下楼买包烟的功夫,顺手就能带杯瑞幸,不用像以前那样,想喝杯现磨咖啡得等周末去市里。
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一直停在8000家左右,还大多挤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场和写字楼里。
比门店数更扎心的是收入:瑞幸的整体收入已经超过了星巴克中国。
要知道,星巴克早年可是中国咖啡市场的“标杆”,2019年还公开说要“在中国开1万家门店”,可现在这个目标越来越模糊,不是不想开,是消费者早就不买这一套了。
同样的钱,买两杯瑞幸还能多配个小点心,谁愿意为星巴克的“装修溢价”多花十几块?
二、现在卖是最佳时机吗?
其实星巴克的核心麻烦,说透了就是“性价比撑不住了”,这不是新问题,只是近两年被彻底放大了。
前两年瑞幸和库迪打价格战,8.8元、9.9元的现磨咖啡成了常态,今年4到5月,三大外卖平台又下场补贴,库迪直接把价格压到3.9元一杯,还能配送到家。
办公室有同事算过一笔账:一个月喝20杯咖啡,选库迪比选星巴克足足省出400多块,够买两箱牛奶了。
这种情况下,愿意为星巴克“品牌溢价”买单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星巴克也不是没试过自救,先是25年来头一次动了菜单价。
2025年6月,它把星冰乐、冰摇茶这些非咖啡饮品降了2到6元,比如之前卖32元的星冰乐,现在26元就能买到。
但懂行的都知道,这降价没戳中要害,星巴克做水果茶用的是预包装果浆,喝着总带着股“罐头味”,
而喜茶、奈雪早就用新鲜果肉做了,就说喜茶的桃子茶,整颗桃子往里放,才卖19元,比星巴克降价后的星星桃李冰摇茶还便宜6元,口感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后来星巴克又押注新品,今年夏天一口气推出三款新水果茶,门店里摆了专属海报,还专门给店员做了培训,可反响却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当年瑞幸生椰拿铁火的时候,有人愿意排队半小时买,社交平台上全是打卡的;但星巴克这三款冰摇茶,推出半个月后,微博上的讨论量还不到前者的零头。
不是星巴克不用心,是国内水果茶市场早就“卷”到极致了,国产品牌从果肉用量到颜值设计都玩透了,星巴克现在才入局,确实晚了。
更致命的是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变了。
以前喝星巴克是“小资生活”,现在喝惯了10元以内的咖啡,再看到15元以上的饮品,都会下意识算笔账:“这钱能买两杯瑞幸了,值吗?”
也正是因为自救没效果,现在才成了星巴克出售的最佳时机:再拖下去,它那点仅剩的价值可能就没了,到时候想卖都卖不上价。
三、卖了之后,咖啡还会是原来的味道吗?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会问:星巴克问题这么多,为啥还有资本愿意接盘?其实资本看重的,是它现在还没消失的三个价值点,只是这些价值都撑不了太久。
第一个是8000家门店的“基本盘”,这些门店大多扎在核心位置,像北京国贸的首层、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大堂,客流量稳定不说,2025财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也能看出来,星巴克中国的净收入还有7.3亿美元,同比增长5%,单店交易量也涨了4%,只是客单价降了4%,一涨一降刚好能维持盈利,对资本来说,这就是“还有救”的信号。
第二个是场景的“不可替代性”。
现在想和朋友聊聊天、跟客户开个短会,很多人还是会先想到星巴克。
不是因为咖啡多好喝,是它门店分布广,不管在上海陆家嘴还是成都春熙路,找起来都方便,而且环境统一安静,适合说话。
不过这种优势撑不了太久,现在国内冒出来不少“新茶馆”,装修简约还带充电插座,能点简餐,价格比星巴克低一半,只是目前还没冒出全国性的品牌,暂时没法跟星巴克抢市场。
第三个是对商场的“话语权”。
早在十几年前,星巴克在商场面前就是“香饽饽”,想让它进驻,商场得给免租期,有的甚至免3年、贴装修费,还得把最好的位置留给它。
现在虽然星巴克带流量的能力不如以前,但商场还是不敢让它走,要是星巴克撤店,消费者会觉得“这个商场不行了,连星巴克都留不住”。
而且想找个能接住这个位置的品牌太难了,得有同等的号召力,还得愿意付高租金,当前经济环境下,这样的品牌没几个。
但这些价值都是“暂时的”:要是再拖两三年,经济复苏了,中高端国产品牌起来了,商场有了更多选择,星巴克的价值肯定会缩水。
所以现在出售,对星巴克来说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再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卖了之后还能喝到星巴克吗?当然能。
这次出售只是股东和控制权变了,从美国总部转到投资机构手里,品牌名字、门店、产品配方都不变,唯一的变化就是从“直营”改成“加盟”。
你常去的那家星巴克,店员还是那些人,装修还是那个风格,甚至连咖啡的口感,大概率都不会变。
四、不止星巴克,我们喝咖啡的选择早变了
星巴克中国“卖身”这事儿,其实藏着个挺明显的行业信号:靠“洋品牌标签”躺着赚钱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不止星巴克,这些年不少外资消费品牌都在调整中国市场的策略,比如麦当劳中国加了“麦辣鸡腿堡性价比套餐”,肯德基也推出了10元以内的早餐,都是在跟着消费者的需求走。
对我们来说,不管星巴克背后的老板是谁,买咖啡的标准从来都该是“好喝、划算、方便”,不是为了“小资”的面子。
未来要是星巴克能改用新鲜水果做饮品,或者推出15元左右的主流价格带产品,或许还能留住不少顾客;要是还守着“高端定位”不放,说不定会被更多人抛在脑后。
毕竟我们喝的是咖啡,不是品牌故事。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