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阿姨今年68岁,比起几年前瘦削的样子,现在圆润了不少。她常被邻居们“关心”:“哎呀,年纪大了还这么胖,可得小心点!”但赵阿姨一点不在意,她总笑着回一句: “我吃得好,睡得香,身体可比以前结实多了!”
前不久的体检,医生不仅没有责怪赵阿姨的体重,反倒很欣慰地说:“从医学数据来看,您的体型可能比太瘦的同龄人更健康,尤其在65岁后。
适度‘富态’反而有益于心血管和免疫系统。”这个结论可令不少花了大把心思减重的老年人诧异,难道多余的几斤肉,反而是健康的保护伞?

关于“老了要不要追求苗条”,不少人心里充满疑惑。是不是像很多广告说的那样,“胖就是百病之源”?还是存在认识误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被忽略的健康真相,让每一位中老年家人安心吃饭、健康生活。到底65岁以后,究竟该不该和体重较劲?胖一点真的会更健康吗?你绝对想不到,结论远比想象精彩!
在医学界,体重指数(BMI)与健康结局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德国一项围绕4万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的队列研究公布了令人意外的结果:
体重略高(BMI在24~28之间)的受试者,死亡率比正常体重和偏瘦人群低约12.1%。国内北京协和医院也曾对本土老人进行大样本随访,发现同龄人中适度超重者,罹患感染性疾病和骨折风险明显下降,心衰及部分慢性病的存活率反而优于BMI<18.5的老年人。

这些数字背后的医学逻辑是什么?原来,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基础代谢率缓慢下降,脂肪少了容易导致肌肉流失、营养不良,出现虚弱综合征。
在慢性疾病或骨折住院期间,适量的脂肪能提供保护“能量库”,帮助机体对抗炎症和压力。此外,BMI略高的老年人,免疫细胞活跃度和抗体水平优于瘦弱者,也让感染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步下降。

当然,这不等于“胖得没底线”。医学界认可的“健康超重”有明确界限:不建议BMI超过28,尤其不能向肥胖(BMI≥28)或中心性肥胖(肚子变大)发展。
过度肥胖仍然会增加糖尿病、脂肪肝和某些癌症风险。对65岁以上的中老年朋友而言,避免过瘦,不必盲目追求模特身材,才是科学养生之道。
许多体验过体重增加的老人,最担心高血压、血脂、血糖升高。但恰恰相反,多项统计数据显示,65岁以后的“健康超重”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风险较“偏瘦”者低9.8%。
骨质疏松和髋骨骨折发生率下降21.4%,感冒、肺炎等感染死亡风险下降17%。哈佛大学的老年医学报告还指出,稳态适度超重能减少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比过度节食更能保护大脑。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脂肪储备帮助对抗疾病“打击”。老人发烧、感染或患病时,如果体内脂肪过少,很容易一病就“垮掉”。适度脂肪有助于能量供给和恢复。
富态老人的肌肉量一般更充足,有助于预防摔倒和骨折。瘦削的老人行动不便,抵御不了小小的外伤。
脂肪组织能分泌有益激素和白蛋白,改善免疫力和营养状况,为长期健康打下基础。
有趣的是,在中日美多国的流行病学数据对比中,BMI在24~27之间的高龄老人,幸福生活评价和自理能力普遍高于BMI过低人群。
当然,“脂肪分布”比“体重数字”更重要,腹部肥胖需格外警惕,原地蹲下起身都感吃力、呼吸不畅的“中心性肥胖”有害无益。

对于步入花甲之年的朋友来说,体重管理的目标应该转向“稳中求进”,既守好防线,也不过度追求瘦身极限。权威医学会给出的建议包括:
合理膳食,保持适度营养。每天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鱼、奶、蛋、大豆制品)100克以上,有助于防止肌肉流失。避免过度节食或单一“素食”。
关注腰围比体重更重要。中国老年人推荐腰围不宜超过90厘米(男性)、85厘米(女性)。保持腹部平坦,少吃高糖高脂食品。

规律运动,促进新陈代谢。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加力量训练,保持肌肉量和关节灵活。
定期体检,监控慢性病风险。每半年一次检测血压、血糖、血脂,随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方案。
保持心态乐观、作息规律。身心健康同样重要,“难得糊涂”的豁达,远胜每天斤斤计较。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41卷建设BMI与老年死亡率关系的中国人数据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年第40卷第11期老年人BMI与健康相关综合征
《北京协和医院体重管理临床指导手册(老年版)》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